目的 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肠溶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入选人群为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4例,随机分成还原型谷胱甘肽肠溶胶囊治疗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组,每组102例.服药方法为0.4 g/次,3次/d口服,疗程12周.共有17例患者脱落,实际187例可供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治疗12周末,还原型谷胱甘肽肠溶胶囊组(ALT:64 U/L比134 U/L,T=-1050.5,P<0.01;AST:47 U/L比76 U/L,T=-1033.5,P<0.01;TBil:15 μmol/L比16 μmol/L,T=-681.0,P<0.05;γ-GT:38 U/L比47 U/L,T=-545.0,P<0.05)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组(ALT:72 U/L比122 U/L,T=-1205.5,P<0.01;AST:51 U/L比72 U/L,T=-1187.5,P<0.01;TBil:15 μmol/L比17 μmol/L,T=-624.5,P<0.05;γ-GT:36 U/L比52 U/L,T=-776.0,P<0.05)多项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还原型谷胱甘肽肠溶胶囊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8.72%(27/94)和12.77%(12/94),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组分别为18.28%(17/93)和12.90%(12/9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679,均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肠溶胶囊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片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0.64%(10/94)比10.75%(10/93);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1.1%(1/94)比0;均P>0.05]较少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肠溶胶囊能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的转氨酶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还原型谷胱甘肽肠溶胶囊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摘 要】
:
目的 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肠溶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入选人群为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4例,随机分成还原型谷胱甘肽肠溶胶囊治疗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组,每组102例.服药方法为0.4 g/次,3次/d口服,疗程12周.共有17例患者脱落,实际187例可供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
【机 构】
:
200065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科,200065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科,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江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
【出 处】
:
中华传染病杂志
【发表日期】
:
2013年31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办、感染病学分会小儿肝病和感染学组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儿科肝脏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学术会议于2013年8月22至25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双门楼宾馆召开。会议除了交流最新的儿科肝病和感染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最新研究进展外,特邀请我国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郑树森院士等进行专题报告。本次会议注册费:普通代表1000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生和研究生600元(凭相关证件),授予国家级继
期刊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近1/3人群感染结核分枝杆菌[1],其中肺外结核占所有结核病的15%~20%[2].相对于肺结核,目前肺外结核诊断存在很多困难,主要原因是肺外结核感染途径和感染部位多样,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现有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涂片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阳性率较低.结核菌素(PPD)试验是临床常用的筛查结核的免疫学方法,但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因此,寻找一种对肺
期刊
目的 通过对苏州市2004年至2010年麻疹发病情况及流行株的基因型别和特征进行分析,了解麻疹发病情况及流行株基因特点,为加强麻疹病毒学监测,实现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4年至2010年苏州市麻疹病例,分析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采集2009年至2011年57例麻疹患者咽拭子和尿液标本分离病毒,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C末端456 bp核苷酸并进行序列测定,与G
目的 探讨IL-22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ACLF患者79例和健康志愿者24名。ELISA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和入院28d的血浆IL-22水平,在住院第28天评估病情,患者随访至入院后5个月。根据预后分析血浆IL-22水平在ACLF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预后价值。两组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
期刊
目的 观察慢病毒表达载体介导微小核糖核酸-34a(miRNA-34a)体外转染肝星状细胞-T6(HSC-T6)后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率及活化的影响,探讨miRNA-34a在肝纤维化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HSC-T6细胞,分别对miRNA-34a重组慢病毒组和空白对照病毒组转染肝星状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Western印迹法
对于既往无肝炎病史的初发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医师有时难以在病程早期对患者做出是急性乙型肝炎(AHB)还是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诊断,而两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完全不同,前者不必采取抗病毒治疗,后者则需采取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措施.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AHB肝功能变化规律和病毒动态变化特征,以期在早期予以鉴别,避免不必要的长期抗病毒治疗.本研究观察87例散发的成人AHB患者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期刊
目的 探讨不同阶段慢性HBV感染者微小RNA(miRNA)的分子表达谱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iRNA芯片筛选12例慢性乙型肝炎,12例慢性HBV携带者,12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和9名健康对照者的miRNA分子表达谱.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21例慢性乙型肝炎,23例慢性HBV携带者,20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和21名健康对照者的miRNA分子表达谱.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
目的 了解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并发颅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隐球菌性脑膜炎145例,总结临床特征、抗真菌治疗和恢复情况.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对相关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进行研究.连续变量采用f检验,离散变量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 145例患者中52例出现颅神经损伤,发生率为35.9%,其中
慢性乙型肝炎(CHB)及其终末结局(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的管理是世界范围尤其是亚太地区亟需处理的卫生难题之一.全球约1/3的人有血清学证据表明曾感染过HBV,或目前是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后者有3.5~4.0亿人[1].目前CHB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两种,即IFN与口服核苷类药物(NA),NA抗病毒治疗由于其服用方便、治疗期间病毒学应答率较高且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