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成为道德教育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下面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从阅读散文中领悟情感
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语文阅读由认知、理解、评论、赏析四个过程组成,其中,理解是个关键所在,没有理解、缺少理解、错误理解,这是阅读的失败,同样,没有情感的阅读,也是失败的阅读。因为,没有情感的阅读,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产生共振的,换句话说,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有真正理解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
在教学中要联系历史,了解作者,倾注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这篇散文的感情特色,深入理解课文。在文章《故都的秋》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郁达夫当时身处日寇进逼华北的危急时代,满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故其笔下故都的秋色必然流露出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中把秋的”清、静、凉”渲染得淋漓尽致。通过有情感的细致阅读深入理解,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正确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当然,有些作者在作品中宣泄的情感与我们的学生有些距离,还需教师引导,把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要掌握契机,用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叩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入情,就会带来学生的心动情發,就可让学生在作者的直抒胸臆中悟出真实情感。
二、从诵读诗歌中体验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在阅读中不仅要反复的吟诵,而且要对比诵读,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反复的吟诵才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对比诵读,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诵读,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的对比诵读,对比诵读可体验出作者情感程度的深浅,襟怀的宽窄,志趣变化,人格的高下。如在诗歌诵读中配上旋律的伴奏,不仅可以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而且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组织大家配乐朗诵这首诗。当《春江花月夜》乐声扬起,同学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仿佛走进醉人的早春三月的江南水乡,悠扬的旋律如桃花春雨般飞扬飘洒,深切而浓郁的思念之情,如花一样鲜艳,像露一样清新。同学们在动听的朗诵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
三、从情景欣赏中理解情感
意境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意境的想象不仅限于情景想象,过程想象也是理解情感的重要一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读意境优美的词,就要有丰富的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情景的想象,使学生真正理解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意境联想中理解情感。理解意境需要想象,理解情感更离不开联想,有了丰富的联想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脉搏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情感。马致远的小令《秋思》的意境极为典型,首句以”枯、老、昏”,描述”藤、树、鸦”的特征,也使它们带有鲜明的个性,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幕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联想和想象中事物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就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那种”儒人不如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的同情。
古诗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继承祖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师要有清醒意识,引导、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意境想象中深切感悟情感。
四、从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乏味,最终苍白无力。因此,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须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有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在教学中、首先注重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延伸训练中培养情感。写作实践既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又是独立的语言训练必由之路。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其次,要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具人文精神的。另外,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在作文教学专门训练中培养情感,读书是重要的,学会做人更重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最重要。在专门的作文训练课上,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培养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具有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情感,殷殷亲情的博爱,才能感悟学习的真谛。
总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从阅读散文中领悟情感
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语文阅读由认知、理解、评论、赏析四个过程组成,其中,理解是个关键所在,没有理解、缺少理解、错误理解,这是阅读的失败,同样,没有情感的阅读,也是失败的阅读。因为,没有情感的阅读,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产生共振的,换句话说,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有真正理解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
在教学中要联系历史,了解作者,倾注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这篇散文的感情特色,深入理解课文。在文章《故都的秋》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郁达夫当时身处日寇进逼华北的危急时代,满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故其笔下故都的秋色必然流露出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中把秋的”清、静、凉”渲染得淋漓尽致。通过有情感的细致阅读深入理解,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正确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当然,有些作者在作品中宣泄的情感与我们的学生有些距离,还需教师引导,把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要掌握契机,用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叩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入情,就会带来学生的心动情發,就可让学生在作者的直抒胸臆中悟出真实情感。
二、从诵读诗歌中体验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在阅读中不仅要反复的吟诵,而且要对比诵读,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反复的吟诵才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对比诵读,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诵读,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的对比诵读,对比诵读可体验出作者情感程度的深浅,襟怀的宽窄,志趣变化,人格的高下。如在诗歌诵读中配上旋律的伴奏,不仅可以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而且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组织大家配乐朗诵这首诗。当《春江花月夜》乐声扬起,同学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仿佛走进醉人的早春三月的江南水乡,悠扬的旋律如桃花春雨般飞扬飘洒,深切而浓郁的思念之情,如花一样鲜艳,像露一样清新。同学们在动听的朗诵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
三、从情景欣赏中理解情感
意境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意境的想象不仅限于情景想象,过程想象也是理解情感的重要一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读意境优美的词,就要有丰富的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情景的想象,使学生真正理解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意境联想中理解情感。理解意境需要想象,理解情感更离不开联想,有了丰富的联想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脉搏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情感。马致远的小令《秋思》的意境极为典型,首句以”枯、老、昏”,描述”藤、树、鸦”的特征,也使它们带有鲜明的个性,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幕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联想和想象中事物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就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那种”儒人不如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的同情。
古诗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继承祖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师要有清醒意识,引导、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意境想象中深切感悟情感。
四、从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乏味,最终苍白无力。因此,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须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有着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有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在教学中、首先注重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延伸训练中培养情感。写作实践既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又是独立的语言训练必由之路。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其次,要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延伸课文内容,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具人文精神的。另外,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在作文教学专门训练中培养情感,读书是重要的,学会做人更重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最重要。在专门的作文训练课上,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培养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具有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情感,殷殷亲情的博爱,才能感悟学习的真谛。
总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