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婚姻的“第七年僵局”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sh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调查,引发夫妻纠纷的往往都是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因此婚姻生活中,加强交流、争取理解和学会宽容显得格外必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拉泽斯博士,潜心于婚姻心理的研究,发现夫妻“婚姻的美满期大约在婚后的第6年到第10年告一段落”,指出“离婚夫妻结婚年数的中数是第7年”,谓之“第七年僵局”。为什么婚姻中会产生“第七年僵局”?一句话:厌倦和不胜负担。
  生活目标的转向
  三十而立。婚结了,孩子出世了,家庭规模初具,这使丈夫意识到成了家尚需立业。于是,生活目标转向了,从对妻子的爱抚与体贴转向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作为妻子的一方,孩子出生了,其感情亦转向了,从对丈夫的奉献转向对孩子;家务增重了,有时不得不超负荷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又面临丈夫的态度改变,内心感到委屈,只好诉诸唠叨来宣泄内心的烦恼。这就是婚姻的“第七年僵局”的机制。
  为什么“小题”会“大作”
  这个僵局的表现形式,是夫妻的争吵。开始为口角,进而互为戒备,进而感情出现裂痕。这时,如果夫妻的矛盾得不到调和,其感情裂痕势必日见扩大,产生对婚姻的厌倦和不胜负担感,“当人们再三思量,認为只有结束现有的婚姻生活,与过去一刀两断,重新振作自己才是惟一出路时,离婚便成了他们无可避免的选择”。
  说起来也的确可笑,婚姻“第七年僵局”纠纷的导因,往往都不是大的原则问题,大多起源于诸如对子女的教育、对经济的开支、对老人的态度之类的分歧,以及诸如丈夫回家迟了,妻子饭烧糊了之类的鸡毛蒜皮事。因为双方各有心烦之事,又缺少沟通,所以你看我不惯,我看你不顺眼,小题大作,互相发泄,互不相让,以至形成僵局。
  如何“保鲜”婚姻
  怎样打破婚姻“第七年僵局”,永葆婚姻的青春呢?
  沟通思想,增强透明度
  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情况及其障碍,对某些事物、特别是与家庭相关的偶发事件的看法与态度等等,夫妻之间都应当随时沟通,使彼此知己知彼,切忌吹毛求疵。
  交换位置,提高理解度
  夫妻矛盾出现时,千万不要固执己见;不要翻出陈年的旧事,应当就事论事;应当调换位置,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冷静思考,理出来龙去脉,进而理解对方的本意,取其合理的内核,寻找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案。
  互相宽容,不走极端
  任何婚姻都有其足与不足之处,任何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互相宽容,就是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继往开来。要求人们既接受自我形象,也真诚地接受对方的形象,优点接受,缺点也能承受。以既成的婚姻现实为基础,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开拓幸福永驻的婚姻生活道路。
其他文献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有情感冷漠症,和家人相处时总是很冷漠,就像他们说笑时我心中却没有任何情感波动,但其实内心很敏感,只是不想表达。父母说我冷血动物,说我很难在社会立足。我跟同学虽然表面相处还可以,但我并不感到亲近。我真的有问题吗?沈阳:玉儿  随着社交软件的快速发展,现代人越来越“高冷”,而且其中一部分人就像行走的机器,拥有超越年龄的理性。这些人表面上和常人无异,沟通等没有问题,但实则倾向一种病态。 
期刊
20世界90年代,随着中国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的女性意识的日渐觉醒,她们开始以清醒的性别身份、女性的历史眼光进行历史题材小说的女性书写。这种书写既有着对女性生命经验和身体
幽默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由于幽默概念的复杂和模糊性,研究界对中国幽默小说的研究表现得十分谨慎。在这个方面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寥寥。笔者认为目前幽默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大特色或许不在于其多么成熟与老道,而在于她的不断成长。新时期小说观念更新频繁,文学潮流递嬗奇速。从最初的“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
对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宿命意识,文学评论界并没有给它一个合适的文学定位,一般评论者都是三言两语带过,没有专门的论述研究,作为一股影响不是太大的创作现象,但应该给它
本文以对比分析理论为指导,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方法,在英汉语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对汉语对象类介词“给”和“为”与其英文对应词进行了描写分析和统计。   针对介词“给
日前,上海一位17岁少年跟母亲赌气,纵身跳桥身亡。舆论在评论这起事件时呈现出观点鲜明的两方:一方认为孩子心理脆弱批评不得,一方众多年轻人表示父母的语言暴力很可怕。由此不难看出,家长与孩子的心理關注点真的不在一个频率上。  孩子,你知道妈妈多爱你!  这起事件起因是孩子受到了妈妈的批评。现在,大多家庭都对孩子备加呵护,并且听信了很多专家倡导的“多表扬”教育理念,无论家长还是老师,从小对孩子更多的只是
期刊
本文对《楚辞释》的研究一方面在于全面梳理和总结《楚辞释》产生的时代背景、成书时问、版本、注释体例和选目特色,另一方面在于重点深入文本内容,探讨王阎运的楚辞思想,从
终南山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关于它的记载。但是一直到唐代,才涌现出大批量吟咏终南山的诗篇。在《全唐诗》中,从初唐到晚唐,终南山诗歌一直经久不衰。  本文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