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是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冷静分析大学生的信仰现状、特点及其信仰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才能使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 信仰危机 构建途径
一、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
(一)信仰的多样化、多元化。所谓信仰危机,是信仰者在巨大的社会变迁面前,面临着无法解脱的困惑,逐渐对原有的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直至全面崩溃以及没有信仰的一种精神意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信仰动摇、信仰怀疑、信仰崩溃、信仰错误以及无信仰等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各种理论交互在一起,使我国的信仰形势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多种文化也共生共存。这就导致人们的信仰会吸纳众多理论,从而变得复杂多变、难以捉摸。主流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
(二)信仰的经济化、功利化。市场经济的趋利特性无形中感染了人们的信仰,给人们的信仰贴上了功利化、经济化的标签。信仰功利化的实质是以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信念取向。市场经济的繁荣,激活了人们感性的物质需求。在很多人看来,信仰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去信仰。许多大学生只信物质价值,不信精神价值,只信个人价值,不信社会价值,只信当下价值,不信远大价值。这样就使信仰失去了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世俗地消失在功名利禄之中,信仰也失去了对社会经济运作情况的理想检视功能,从而使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人性层次上缺乏约束而放任自流。
(三)信仰的主导不明、偏执狭隘。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逐渐出现危机。“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已成为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价值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但这些信仰都是零散的,有的还是相互排斥的,缺乏一个统率全局的主导信仰。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受到了最为严峻的挑战,大学生陷入价值观的迷惘和困惑。
二、信仰危机形成的原因
第一,反传统导致优秀文化的衰落和信仰的缺失。“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使中国民众已经陷入全面的信仰危机。“文化大革命”中盲目冲动的“一刀切”,全盘否定,“破四旧”、“批孔”,使国人原有的信念、信仰受到严重的冲击,一时间,原有的信仰被打破,而新的信仰没有形成,人们产生了信仰的缺失,出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断裂。
第二,转型期社会问题弱化大学生的信仰。当前我国正处在重大社会转型之中,制度建设的滞后,民主法制不健全,权力介入了资源的配置,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严重地削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
我们具体分析当前社会信仰危机的表现和产生原因,就是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对症下药,为社会信仰的重建提供有效的参照。
三、加强信仰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观。当前我国社会的信仰危机,究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自文革后期就已产生,改革开放曾一度重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高校师生和党内外长期普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与政治信仰问题。”[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建设中国特色会主义的根本思想保证。当前的社会信仰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因此,我们重建社会信仰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二)加强信仰教育的环境建设。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效配合,亦依靠外在环境的有力支持。为此,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努力克服各种消极因素,以创造有利于信仰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当前,我们党要做好两件事:首先,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把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其次,要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不仅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且还危及到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建立科学的体制和机制。
(三)强化道德调控机制。要强化道德监督机制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优化舆论导向,营造良好氛围,就是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倡导新的道德风尚,赞扬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道德行为,同时揭露、抨击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言行,批判和谴责不利于社会发展、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非道德行为,批判与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价值相违背的腐朽颓废的道德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008年度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阶级性成果.项目代码:YKCO8005
[关键词]大学生 信仰危机 构建途径
一、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
(一)信仰的多样化、多元化。所谓信仰危机,是信仰者在巨大的社会变迁面前,面临着无法解脱的困惑,逐渐对原有的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直至全面崩溃以及没有信仰的一种精神意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信仰动摇、信仰怀疑、信仰崩溃、信仰错误以及无信仰等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各种理论交互在一起,使我国的信仰形势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多种文化也共生共存。这就导致人们的信仰会吸纳众多理论,从而变得复杂多变、难以捉摸。主流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
(二)信仰的经济化、功利化。市场经济的趋利特性无形中感染了人们的信仰,给人们的信仰贴上了功利化、经济化的标签。信仰功利化的实质是以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信念取向。市场经济的繁荣,激活了人们感性的物质需求。在很多人看来,信仰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去信仰。许多大学生只信物质价值,不信精神价值,只信个人价值,不信社会价值,只信当下价值,不信远大价值。这样就使信仰失去了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世俗地消失在功名利禄之中,信仰也失去了对社会经济运作情况的理想检视功能,从而使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人性层次上缺乏约束而放任自流。
(三)信仰的主导不明、偏执狭隘。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逐渐出现危机。“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已成为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价值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但这些信仰都是零散的,有的还是相互排斥的,缺乏一个统率全局的主导信仰。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受到了最为严峻的挑战,大学生陷入价值观的迷惘和困惑。
二、信仰危机形成的原因
第一,反传统导致优秀文化的衰落和信仰的缺失。“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使中国民众已经陷入全面的信仰危机。“文化大革命”中盲目冲动的“一刀切”,全盘否定,“破四旧”、“批孔”,使国人原有的信念、信仰受到严重的冲击,一时间,原有的信仰被打破,而新的信仰没有形成,人们产生了信仰的缺失,出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断裂。
第二,转型期社会问题弱化大学生的信仰。当前我国正处在重大社会转型之中,制度建设的滞后,民主法制不健全,权力介入了资源的配置,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严重地削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
我们具体分析当前社会信仰危机的表现和产生原因,就是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对症下药,为社会信仰的重建提供有效的参照。
三、加强信仰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观。当前我国社会的信仰危机,究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自文革后期就已产生,改革开放曾一度重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高校师生和党内外长期普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与政治信仰问题。”[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建设中国特色会主义的根本思想保证。当前的社会信仰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因此,我们重建社会信仰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二)加强信仰教育的环境建设。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效配合,亦依靠外在环境的有力支持。为此,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努力克服各种消极因素,以创造有利于信仰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当前,我们党要做好两件事:首先,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把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其次,要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不仅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且还危及到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建立科学的体制和机制。
(三)强化道德调控机制。要强化道德监督机制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优化舆论导向,营造良好氛围,就是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倡导新的道德风尚,赞扬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道德行为,同时揭露、抨击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言行,批判和谴责不利于社会发展、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非道德行为,批判与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价值相违背的腐朽颓废的道德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008年度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阶级性成果.项目代码:YKCO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