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尝试教学法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负担,而更有价值的是展现了数学的魅力。
尝试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帮学生树立“探求未知,追求创新”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尝试——成功——再尝试——再成功”的尝试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有效 尝试 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51-02
“數学是一门很容易的学科,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理解,在于感悟。”“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这些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数学课首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经过尝试、探究,感悟理解数学知识,展现数学的魅力。经过反复琢磨、尝试,我觉得尝试教学法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负担,而更有价值的是展现了数学的魅力。
一、在创设情景中开辟教学细节新天地
在创设情景时,教师对细节的巧妙处理往往能彰显教师的智慧。例如: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大部分教师都会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看着图形,运用所学知识就能判断出结果,这样的情景没有多少智慧的成分。如果教师在判断三角形类型的环节,用一张纸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让学生判断被遮住的是什么三角形。第一次,露出一个直角,学生不假思索地喊“直角三角形”。当老师拿开纸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叫“耶,猜对了!”第二次,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兴奋地叫:“钝角三角形!”当老师移开纸时,学生开心地叫喊:“耶,又猜对了!”第三次,露出一个锐角,学生胸有成竹地说:“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当老师慢慢地移开纸片时,学生看到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后沉默了。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讨论后明白:“三角形里最多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所以只要看到有一个钝角或直角就能确定这个三角形的类型。但是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因此,不能根据露出的一个锐角确定三角形的类型。”老师用一张纸把三角形遮住一部分,不仅增加了情景的吸引力,而且更好地突破了学生的认知盲点。
二、在教学过程中开辟数学魅力新天地
尝试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中少限制,少说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习选择权。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先明示,要设置悬念或大量阅读、活动、操作、观察,充分感受让学生自己感悟出结论,而不要将结论过早地说破,即“缓说破”。那么,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尝试题,以激发学生尝试求知探索的欲望。我想我们要无限相信学生的巨大潜力,你只有相信你的教育对象,你的服务对象,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时候才会充满激情地去对待他,去鼓励他,去激发他,去激活他。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
例如,教学《射线和直线》时,“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用两次限时比赛画直线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的结论,又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射线可以无限延长的知识轻松地解决了这抽象的结论。整个过程,教师没有过多地说教,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尝试练习,通过思考、讨论、探索,避免了思维的停顿或惰性;也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感悟出问题的结论,并去发现新的问题,这种方法更为含蓄,更具有穿透力,还可以启发更深层次的感悟。“缓说破”所展现的数学魅力不言而喻吧!
三、在活动教学中展现数学知识新天地
《新课程标准》提倡把整个课堂作为活动的场所,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要是能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学习活动的场所,也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化,即“在活动中教学”。用活动的形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到在“玩”中学习,学习会更有趣。这时的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位置和方向——定向运动路线图”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喜洋洋参与教学。首先出示喜洋洋上学的分段路线,让学生尝试说说每一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分散位置变化观测点也变化这一难点。然后,明确这就是喜洋洋的定向运动图,让学生完整描述路线。最后,采取小组同学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动物园路线图的设计。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然后做出简单的动物园导游图,到能根据用语言描述参观路线,个别学生甚至能提出非常有创意的建议。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学生表现出的是积极、主动、投入,充分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尝试发现、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在“玩”中学习,学习会更主动!更有趣!
四、在改编例题时开辟知识应用能力新天地
许多例题从表面上看功能单一,目的很明确,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改造例题为习题,就能让习题更具创新性。
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例题以李叔叔看书为题材,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234-66-34=234-(66+34)=234-34-66由于例题结构简单,学生尝试解答,出现了三种解题思路。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接下来我把书的总页数234页改为266页,让学生独立尝试。经过合理的加工,例题的思维含量明显增加。学生在做题中发现要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五、在捕捉生成时开辟学生思维空间新天地
课堂总是不断地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时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如何捕捉预设之外的生成,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尝试准备题: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这些长度都相等,分数都相等,小数也相等。计数单位不相等。多好的发现啊!为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概括小数性质时,提出了三个问题:(1)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2)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3)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吗?
学生观察后顺利的概括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分子和分母同时乘10分数的大小也不变。”
多么精彩的想法啊!一次瞬间的发现,张扬了个性,同时也使学生意外地获得了五年级才要探究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视角展现在课堂上时,富有智慧的老师往往会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十分善于和学生一起交流、沟通和对话,机智巧妙地捕捉学生的思想,哪怕只是一点点火花也精心地呵护和培养,关注每一个细节,在细微深处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长知识的同时长智慧,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尝试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帮学生树立“探求未知,追求创新”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尝试——成功——再尝试——再成功”的尝试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尝试教学论》《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作者简介:
乔娜,2000年毕业于北京铁路师范学院,现任巴彦淖尔实验二小数学教师。教学中深钻细研,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形成自己的个人教学风格。以学生的所得为准则,学生的进步为目标,学生的快乐为动力的源泉。2005年获精英课堂教学大比武二等奖;2005年《平移和旋转》多媒体教学课件自治区一等奖;2007年获自治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同年又评为课程教材研究所优秀实验教师。《用好新教材实现我能行》、《体验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魅力》等8篇论文分别获自治区一等奖和二等奖。2010年参加上海尝试教学法说课大赛获一等奖,并获得优秀实验教师称号。
尝试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帮学生树立“探求未知,追求创新”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尝试——成功——再尝试——再成功”的尝试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有效 尝试 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51-02
“數学是一门很容易的学科,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理解,在于感悟。”“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这些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数学课首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经过尝试、探究,感悟理解数学知识,展现数学的魅力。经过反复琢磨、尝试,我觉得尝试教学法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负担,而更有价值的是展现了数学的魅力。
一、在创设情景中开辟教学细节新天地
在创设情景时,教师对细节的巧妙处理往往能彰显教师的智慧。例如: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大部分教师都会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看着图形,运用所学知识就能判断出结果,这样的情景没有多少智慧的成分。如果教师在判断三角形类型的环节,用一张纸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让学生判断被遮住的是什么三角形。第一次,露出一个直角,学生不假思索地喊“直角三角形”。当老师拿开纸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叫“耶,猜对了!”第二次,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兴奋地叫:“钝角三角形!”当老师移开纸时,学生开心地叫喊:“耶,又猜对了!”第三次,露出一个锐角,学生胸有成竹地说:“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当老师慢慢地移开纸片时,学生看到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后沉默了。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讨论后明白:“三角形里最多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所以只要看到有一个钝角或直角就能确定这个三角形的类型。但是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因此,不能根据露出的一个锐角确定三角形的类型。”老师用一张纸把三角形遮住一部分,不仅增加了情景的吸引力,而且更好地突破了学生的认知盲点。
二、在教学过程中开辟数学魅力新天地
尝试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中少限制,少说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习选择权。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先明示,要设置悬念或大量阅读、活动、操作、观察,充分感受让学生自己感悟出结论,而不要将结论过早地说破,即“缓说破”。那么,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尝试题,以激发学生尝试求知探索的欲望。我想我们要无限相信学生的巨大潜力,你只有相信你的教育对象,你的服务对象,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时候才会充满激情地去对待他,去鼓励他,去激发他,去激活他。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
例如,教学《射线和直线》时,“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用两次限时比赛画直线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的结论,又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射线可以无限延长的知识轻松地解决了这抽象的结论。整个过程,教师没有过多地说教,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尝试练习,通过思考、讨论、探索,避免了思维的停顿或惰性;也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感悟出问题的结论,并去发现新的问题,这种方法更为含蓄,更具有穿透力,还可以启发更深层次的感悟。“缓说破”所展现的数学魅力不言而喻吧!
三、在活动教学中展现数学知识新天地
《新课程标准》提倡把整个课堂作为活动的场所,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要是能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学习活动的场所,也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化,即“在活动中教学”。用活动的形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到在“玩”中学习,学习会更有趣。这时的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位置和方向——定向运动路线图”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喜洋洋参与教学。首先出示喜洋洋上学的分段路线,让学生尝试说说每一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分散位置变化观测点也变化这一难点。然后,明确这就是喜洋洋的定向运动图,让学生完整描述路线。最后,采取小组同学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动物园路线图的设计。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然后做出简单的动物园导游图,到能根据用语言描述参观路线,个别学生甚至能提出非常有创意的建议。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学生表现出的是积极、主动、投入,充分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尝试发现、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在“玩”中学习,学习会更主动!更有趣!
四、在改编例题时开辟知识应用能力新天地
许多例题从表面上看功能单一,目的很明确,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改造例题为习题,就能让习题更具创新性。
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例题以李叔叔看书为题材,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234-66-34=234-(66+34)=234-34-66由于例题结构简单,学生尝试解答,出现了三种解题思路。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接下来我把书的总页数234页改为266页,让学生独立尝试。经过合理的加工,例题的思维含量明显增加。学生在做题中发现要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
五、在捕捉生成时开辟学生思维空间新天地
课堂总是不断地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时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如何捕捉预设之外的生成,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尝试准备题: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这些长度都相等,分数都相等,小数也相等。计数单位不相等。多好的发现啊!为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概括小数性质时,提出了三个问题:(1)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2)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3)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吗?
学生观察后顺利的概括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分子和分母同时乘10分数的大小也不变。”
多么精彩的想法啊!一次瞬间的发现,张扬了个性,同时也使学生意外地获得了五年级才要探究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思想以及思考问题的视角展现在课堂上时,富有智慧的老师往往会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十分善于和学生一起交流、沟通和对话,机智巧妙地捕捉学生的思想,哪怕只是一点点火花也精心地呵护和培养,关注每一个细节,在细微深处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长知识的同时长智慧,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尝试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帮学生树立“探求未知,追求创新”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尝试——成功——再尝试——再成功”的尝试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尝试教学论》《邱学华尝试教学法》
作者简介:
乔娜,2000年毕业于北京铁路师范学院,现任巴彦淖尔实验二小数学教师。教学中深钻细研,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形成自己的个人教学风格。以学生的所得为准则,学生的进步为目标,学生的快乐为动力的源泉。2005年获精英课堂教学大比武二等奖;2005年《平移和旋转》多媒体教学课件自治区一等奖;2007年获自治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同年又评为课程教材研究所优秀实验教师。《用好新教材实现我能行》、《体验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魅力》等8篇论文分别获自治区一等奖和二等奖。2010年参加上海尝试教学法说课大赛获一等奖,并获得优秀实验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