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258399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俄罗斯对外宣称,将在白海试验名为“赛艇”的水下固定发射弹道导弹。它可长期待机于海底,随时对洲际目标实施战略打击。此消息立刻引起国际关注,人们不禁好奇,这种水下固定发射弹道导弹与传统的潜射和井射弹道导弹相比,有什么优势?
  “赛艇”的发展
  来自纳粹的先进武器实际上,类似的概念和技术在弹道导弹诞生时就有了。二战时纳粹德国为了攻击美国,就设想了将导弹放到特制的浮筒中,用舰船运到大西洋中发射,这样就可攻击纽约等大城市。当时德国人已经研制了由潜艇发射的小型火箭武器,并开始了潜艇发射大型V2弹道导弹的研究。海基型的V2可装载于储存/发射舱内,由潜艇拖曳航行。德国人的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的德国大型远洋潜艇可拖曳3个这样的发射舱进行为期30天的海上作战。到达发射海域时,储存/发射舱可上浮竖起,顶端的发射舱盖随即打开,为V2导弹加注液氧和酒精燃料的准备工作同时进行。在完成半小时发射准备后,导弹即可发射。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和战争后期资源匮乏,纳粹们的想法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就战败投降了。当年苏军攻占德国境内的武器试验工厂时,发现了几个未完成的V2导弹及其储存/发射舱。苏联人仿制了这种发射装置,将其命名为“机器人”,进行了发射测试,但由于当时导弹射程有限(V2最大射程只有322千米),发射限制多,这种浮筒式发射方式并没引起人们重视,只是将这种储存/发射舱设计运用到了以后的潜射导弹系统上。
  冷战中导弹竞赛的较量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冷战之际,导弹相互摧毁能力日益加强,美苏军方不约而同地提出利用浮筒发射技术研发海底弹道导弹的设想。苏联一直在论证在其近海部署海底弹道导弹,但没实施。80年代后半期,苏联开始了海底弹道导弹的研发,考虑到国际舆论,研发一直保密,但由于冷战末期苏联将主要资金投入到与美国的战略核潜艇竞赛当中,加之美国放弃了“三叉戟”水底部署方案,因此苏联的海底弹道导弹一直没被提上议事日程。
  后冷战时代的秘密“赛艇”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战略核潜艇力量由于资金问题迅速萎缩,包括“北风之神”级在内的大量昂贵的海基战略武器无法按计划服役,于是海底弹道导弹这种廉价的战略武器再次引起俄方兴趣。20世纪90年代初,俄国防部向马卡耶夫设计局订购了这种导弹,但同样由于资金问题以及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发展的“布拉瓦”导弹的项目竞争,研发工作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并在国内外严格保密,直到2005年生产出这种导弹的试验样品后才被外界所知。2008年马卡耶夫设计局对导弹进行了首次测试,2009年根据暴露问题进行了修改。直到最近,所有准备工作就绪,俄在2013年5月透露将于6月在白海海域进行“赛艇”的海底发射试验,但至今仍没有消息证实其已经完成飞行测试。
  “赛艇”的发射方案
  “赛艇”是由俄红宝石中央设计局与马卡耶夫国家导弹中心在俄国防部要求下研制的,其首次水下试验将由俄“萨罗夫”级B-90号潜艇协助完成。
  B-90“萨罗夫”号被称为俄“最秘密潜艇”,作用是在接近实战的条件下,试验正在研制或升级的武器,如导弹和鱼雷。该艇的设计工作早在1989年就已由红宝石设计局进行。该艇长72.6米,宽9.9米,水下排水量3950吨,最大潜深300米,续航力45天。这种潜艇的研发一直保密,直到2007年9月著名的“原子城”——萨罗夫市市政府网站不慎“走嘴”,在公布克罗什金上校与两名下属军官访问消息时,暴露了俄正在建造与该市同名的新型潜艇。与对新式武器研制试验大肆宣传的一贯作法不同,俄当局与军方都极力否认研制B-90。B-90是柴电潜艇,安装有一个微型核反应堆作为辅助动力,可长期潜伏海底。该艇已改造成专门发射“赛艇”导弹的结构,在潜艇的前端安装了直径近1米的鱼雷发射管和专门的压载舱,以平衡发射导弹后的重量,帮助保持潜艇稳定。
  而所谓“赛艇”导弹实际上属于俄P-29RM“轻舟”潜射弹道导弹系列。目前,俄海军装备有P-29RM2“青斑”(“蓝天”)潜射弹道导弹,该导弹还曾改造为所谓“大渡轮”导弹,在近年连续多次进行发射试验。试验中将由“萨罗夫”级潜艇将“赛艇”导弹浮筒潜渡到指定地点部署,然后接受指令发射。
  俄未来将把这种海底弹道导弹装在储藏/运输/发射一体化容器中,这种容器在海底可保护导弹免受过大的压力和海水腐蚀,同时能保证其与指挥所通信畅通。发射时,这种容器可以浮起到达指定深度(对潜射导弹来说一般在水深50米处发射)。这种容器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可从水平转为垂直状态,从而保障其轻松浮起,这样就简化了水下安装程序,并确保导弹发射的可靠性。
  其它国家技术现状
  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论证“三叉戟”弹道导弹时,考虑了多种部署方式,其中就包括部署在美国、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湖底的水柜里,或将导弹放在浮筒中在近海发射。按照美国设想,平时将战略导弹放在浮筒内,由伪装的商船队进行海上机动部署,发生危机时伪装的商船立刻将多个导弹浮筒分散投入到海里形成临战发射状态,接到指令后战略导弹可立刻由浮筒内起飞射向目标。但这种浮筒发射有三点不足:导弹母船在水面活动,隐蔽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很差;导弹浮筒在水面待命发射时容易受敌方破坏;导弹发射时由于浮简的极端不稳定性,使导弹在出水时产生不规则旋转,对弹道影响很大。最终美国选择了“俄亥俄”级作为发射平台,浮筒发射等方案在20世纪70年代被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早期的“北极星”和“海神”潜射导弹的发展中,浮简发射涉及的一些技术曾作为潜射发射技术的测试设施而被美国科研人员掌握,而且这些技术和系统至今仍在使用。
  法国 法国为测试潜射导弹开发过多个水下发射装置,2002年研制成功为M51导弹设计的“鲸”系统。2003年11月在法国南部土伦海军基地,利用该系统进行了M51全尺寸模型弹的首次水下弹射试验,对水破坏性能、发射管、喷气系统、隔板、控制指挥系统等进行测试。此后,法国在诺曼底附近专门建造了一个试验池,用来进行导弹喷射及水下弹道试验。虽然法国并没设想在海底固定部署弹道导弹,但其通过水下试验台,基本掌握了水下固定发射和部署技术。   印度 2001年印度研制出P78导弹发射平台,这是一种能沉入水下的大型驳船,位于船中心的控制室能容纳8-10人来监控发射,可用于试验垂直发射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2008年2月,印度在奥里萨邦维沙卡帕特南海域距海岸8千米处,利用水下50米深处的P78平台试射了K-15“萨加里卡”潜射弹道导弹。试验时,导弹助推发动机在发射筒中点火,将导弹推出水面,然后导弹发动机在爬升到5千米高空后点火。印度官员称在近期不打算部署这样的系统,但随着印度潜射导弹射程的提高与核潜艇部署时间的一再推迟,很难保证水下固定发射方案不被再次提起。
  目前除俄罗斯外,还没有国家考虑弹道导弹水下固定发射部署,但通过潜射导弹水下试验平台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掌握类似技术。目前各国公布的方案主要包括锚系发射、海底固定发射、上浮发射三种。锚系发射是将发射浮筒用锚链固定在海底,浮筒的水深可通过锚链长度调整,一旦接到指令即可从海底发射。海底固定发射是将发射台建在海底大陆架上,随时准备发射。上浮发射是将发射浮筒注水后垂直或平躺在海底,一旦接到指令,即可通过排水使其垂直上浮到一定深度,随时准备发射。
  目前较为典型的水下浮筒发射系统是美国用于“三叉戟”导弹试验的水下牵引式发射平台。其浮力由贮气浮筒提供,发射管周围为水密舱,用于容纳发射管、气体发生器和试验仪器。水面操作时,可从该水密舱进入发射设备内。下部设有一个铅制平衡器用于稳定平台。它由海军拖船牵引,船上装有发射装置和火控系统。它还可利用浮简调整水下深度,以满足各种发射要求,一旦需要也可发展为锚系型、上浮型甚至海底固定型的弹道导弹发射平台,满足任何现役潜射弹道导弹部署和发射的需要。
  “赛艇”的发展动因
  各国一直存在疑虑:在海基弹道导弹普遍以潜艇为发射平台的今天,俄罗斯为何独辟蹊径,把发射井搬到海底呢?
  弥补战略威慑能力不足 一些专家认为,俄罗斯在此时研制部署海底弹道导弹,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的战略核潜艇面临换代,青黄不接。战略核潜艇即使在最好状态下,一年也只能远航5个月,其余7个月要进行人员休整和潜艇保养,为此各国战略核潜艇数量多为3的倍数,其中1/3部署,1/3整修,1/3训练。1984年苏联战略核潜艇在全球海洋执行了102次战略巡航任务,而当今的俄战略核潜艇急剧减少,维护费也捉襟见肘,每年只能维持1-2次战备巡逻,全年中有些时间没有1艘处于警戒巡逻。这是近几年才恢复的,20世纪末甚至全年都没有1艘出海巡逻。美国五角大楼也称,俄战略核潜艇去年从北方舰队与太平洋舰队的基地深入到海洋执行任务的只有5艘。这使俄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存在明显漏洞。指望俄新型战略核潜艇迅速形成战斗力不现实,因为“北风之神”级第二艘“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还处于海试中,第三艘“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在2012年12月才从船坞入水。而如果采用部署在海底的“赛艇”导弹,则可保证连续值守数年,无需为了进行维护而中断威慑。
  降低海基力量部署经济成本 2003年后,美国策动的伊拉克战争使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石油大国俄罗斯借机实现了经济突围,国内经济连续7年高增长,俄综合国力明显提升。2003年以来,俄每年的军费增长都在20%以上,除改善军人待遇,大多用在了发展武器上。2006年10月,俄总统普京批准了《2007-2015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计划在未来8-9年间斥资1900亿美元全面更新现有武器。但由于需要恢复的地方太多,海军投资大部分用在了耗资庞大的“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和“布拉瓦”导弹上。而在美国咄咄逼人的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和“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攻势下,俄急需一种与战略核潜艇高低搭配的战略力量,从而整体降低俄海基战略力量的成本。“赛艇”导弹无论是发展成本还是维护费用,都适合这种角色,而且由于无需在发射区域配置很强的防卫力量,长期部署会更加节约经费。
  应对美导弹防御的快速发展 目前美国建设的导弹防御系统一是方向性较强,针对中俄(美国称针对朝鲜)方向预警设施密集,并可完成多次拦截;二是近期将完成部署的只有44枚拦截导弹,无法实现饱和拦截。但俄新型战略核潜艇部署一再推迟,即使完成部署也只能有1/3的数量处于随时发射状态,地面机动或井射导弹的部署区域则相对固定,均已处于美导弹防御的最佳方向。而海底固定部署方式可避免大陆边境的限制,部署到远离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主防御方向的海域甚至北极地区。这种海底固定部署与潜艇机动部署相结合的方式,可提高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可能性。
  增加战略武器谈判的筹码 近期,为应对美国反导部署,俄除了加快“布拉瓦”、“亚尔斯”和“白杨”M导弹的部署外,还开发了大型液体燃料导弹“突破”、固体燃料多弹头导弹“边境”,其在技术和战略上遏制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意图十分明显。“赛艇”的出现加剧了这种态势。根据俄美条约,这种海底战略导弹受到严格限制,俄很可能以此为筹码交换美国在反导或核武器部署上的让步。
  海基导弹设计部门寻求突破 冷战末期,俄罗斯马卡耶夫设计局设计了“鲟鱼”(RSM-52,SS-N-20)固体燃料导弹,但在其后继型“巴尔克”(RSM-52B)导弹的试验中接二连三地失败,加之苏联解体后海军发展萎缩,“巴尔克”的研制被中止。这使马卡耶夫设计局丧失了新一代潜射导弹“布拉瓦”的开发资格,“布拉瓦”的开发全面转到了莫斯科热工研究所。这样一来俄最大的潜射导弹研究机构就只能靠改进其冷战时期的巅峰之作“轻舟”潜射导弹维持运行,其后以“轻舟”为原型陆续推出了“蓝天”和“大渡轮”弹道导弹。但随着“北风之神”级在未来逐步替代D级战略核潜艇,“轻舟”系列导弹势必成为过去。为此,其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突破。而海底部署的“赛艇”在继承“轻舟”系列导弹技术的同时,拓展了俄海基战略导弹的发展方向,也使马卡耶夫设计局的发展实现突破。
  海底固定部署的技术优势
  长时间静态部署,隐蔽性强 水下固定发射弹道导弹可长时间静态部署在海底,基本不会发出声响和辐射任何电磁波,很难被敌方反潜系统发现,如果混杂在礁岩和海底沉积物之中,就更难被探测和分辨。
  抗毁能力强,打击精度高 海底部署不但可利用浩瀚的大海隐藏自己,还可通过海水屏障抵消核武器效应的摧毁。对海水中目标的打击,只能是概略瞄准,通常只能在距海底目标一定距离的地方引爆弹头。只要对海底发射平台进行一定的加固,其生存性比地面发射井和战略核潜艇要高很多。核爆炸在水中对潜艇的冲击主要是源于海底冲击波的相邻两次超压的叠加,而部署在海底的导弹系统不存在这一问题。而且由于对水中机动要求不高以及无人化,海底固定发射平台可利用更多的储备浮力来增加加固措施。相对于潜艇而言,海底固定部署的位置坐标可预先测得,因此可以比潜射导弹更精确地打击目标。
  指挥通信便捷,安全可靠 水下固定发射导弹可在内陆湖泊和近海部署,由于其位置固定且距离陆地较近,其发射指挥系统可部署在陆地。相对于潜艇部署,这在核武器安全控制方面要可靠很多。战略核潜艇出海后,由于潜艇具备一切发射条件,几乎可对全世界任何角落发动核攻击,因此战略核潜艇的核武器安全控制一直广为诟病。好莱坞曾以此为题材拍摄过很多利用安全漏洞发动恐怖核袭击的电影,为此各国为战略核潜艇设计和规定了复杂严苛的发射控制技术和行政程序。这些技术和程序在提高核安全的同时,也可能最终导致潜艇核反击的失败。而在海底固定部署的“赛艇”导弹,由于指挥控制系统在陆地上,因此其指挥通信便捷,核安全控制可靠,这是潜射导弹所不具备的优势。
  作战部署
  与战略核潜艇不同,在海底安装战略导弹是国际协议严格限制的。1972年生效的《禁止在海底和大洋深处部署核武器和其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条约(目前已有94个国家签署)规定,禁止在海岸线12海里外的公海海底放置核武器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就是说,像俄“赛艇”这样的导弹只能部署在内陆湖泊、近海大陆架或内海上,而这正是每个国家反潜和空中警戒能力覆盖区域,部署安全性很高。俄“赛艇”还有一般国家没有的优异部署地——北极。这里的大面积浮冰不但可遮挡海空反潜侦察,还可阻挡水面舰艇的反潜巡逻,恶劣的气象和水文条件使最好的声呐也只能探测几千米内的情况。此外,这里距离美国和欧洲较近,美国目前建设的阿拉斯加和东欧反导系统对该地区的导弹袭击均无能为力,因此这一地区是战略核力量的理想部署区域。
其他文献
2015年12月12日上午,国产新型导弹驱逐舰“合肥”舰入列命名及授旗仪式在三亚某军港隆重举行,标志着该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受海军司令员吴胜利、政委苗华委托,海军副政委王登平出席仪式并为“合肥”舰授旗、颁发命名证书。  “合肥”舰舷号174,是继“昆明”舰、“长沙”舰之后我国第三艘新一代052D型导弹驱逐舰,具有较强的区域防空和对海作战能力。该舰官兵以舰为家强本领,勤学苦练钻研新装备,不
今年1月,在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之前一个月,西方就判断其将进行核爆试验,这是与西方长年对丰溪里核试验场的监视分不开的。  丰溪里核试验场第三次试验场地建设  朝鲜曾在2006年10月和2009年5月进行过两次核试验,这两次核试验都是在朝鲜成镜北道吉州郡丰溪里核试验场进行的,这是朝目前唯一被证实的地下核试验基地。有消息称,朝鲜目前用于核试验的平洞式隧道有4条,其中两条在上两次核试验中已经使用,此次试
7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美福克斯新闻频道采访时表示,在延长俄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有效期之前,美须向俄澄清一些疑问,并就一些具体问题达成一致。普京称:“俄认为美没有完全遵守条约,但这需要由专家来判断。”  那么,专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俄核不扩散与军控问题专家波多维戈认为,普京所指可能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是“三叉戟”導弹发射管改装可逆。美国方面某些部门关于“每艘‘俄亥俄’级弹道
浅谈声制导方式  声制导也被称为声寻的制导,是利用声波作为目标辐射或反射信号的一种制导方式,分为主动声制导和被动声制导两大类型。我们知道,不管采取了哪种寻的制导方式,制导武器都要靠目标辐射或反射的某种信号能量未进行跟踪和导引。声波也是一种信号能量的传输,不过声波传输的是一种机械能,而电磁波传输的是电磁能,两者在物理上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能量传播。一般情况下,声制导不会用于对空导弹,因为声波在空气中的
对日本雷达的全面摸底◎B-29轰炸机不仅拥有骇人的航程和载弹量,同时也是第一种在出厂时便考虑电子对抗设备安装的飞机,充分说明美军对电子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1943年底,波音公司开始向美军交付一种划时代的重型轰炸机——B-29“超级堡垒”。这种最大起飞重量超过2架B-17的超级轰炸机不仅在航程和载弹量上大幅领先于当时的同类机型,在电子战史上,B-29还是第一种在出厂时就为电子对抗设备预留安装空间
综合外电报道,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在进行的《核态势审议报告》将提出继续扩充核武库并放松使用核武器的条件,这将实质性的终结美国自冷战后一直削减核武库的时代。目前美国白宫正在审阅新版《核態势审议报告》的草案,该报告最终版本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提交。◎ 特朗普12月18日发表演讲推出新版《国家安全战略》  对上一版《核态势审议报告》的回顾  《核态势审议报告》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其核政策和核战略的全面评
一切新技术都会首先应用到军事领域甚至来源于军事领域,这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不成文的“潜规则”,但又有着某种必然的内在逻辑,水上飞机自然也不例外。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水上飞机作为一种常規主战装备担负了大量海空作战任务,有力推动了海战样式的进化和演变。如今,虽早已进入民用装备行列,但凭借独特的性能特点,水上飞机依然拥有相当的军事应用潜力,它的“军事基因”与生俱来,不会消亡。  一则新闻引发的海
俄罗斯总参谋长格拉希莫夫近日发表电视讲话称:“战略核力量的状态和开发情况将是国防部工作的首要任务。”其对战略核力量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要求大幅削减核武库规模并最终消除核武器的呼声却越来越高,似乎对核力量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并不认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何以借鉴?一言以蔽之,面对崛起、复兴过程中存在的复杂周边环境,必须稳步发展尚显弱
陈岚峰班长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但人显得很精明,看不出是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很重视我这次采访,事先做了周密的准备。当记者开始提问时,他从一叠原始资料中,抽出了一个笔记本,看了一下记在上面的文字,便滔滔不绝地讲开了……  从军之路  我是四川江北县(现属重庆市渝北区)人,1968年2月,在县农技校(中专)毕业时报名参军的。我打小时候就崇拜英雄人物,最爱看《三国演义》连环画,最喜欢玩的游戏是骑马(竹
关于运载火箭,公众除了关注大推力和可靠性外,还应关注一项技术——回收箭体技术。在今年4月24日的“中国航天日”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就表示火箭回收再利用是一个趋势。  作为航天大国,中国探索重复可回收利用火箭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还应有紧迫感。因为在这方面,美国已取得实质性成果,其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先后在陆上、海上成功回收“猎鹰-9”号火箭的第一级。而在“猎鹰-9”号之前,美国另一家公司——蓝色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