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思品教学是一个“雕琢心中的天使”的过程,能给儿童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让他们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一颗追寻思想的心,一颗阳光生活的心”,这是思品学科所必须承载的任务。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而情境教学独具魅力,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情境式教学着手改革小学思品课堂。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和心得,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表演法
思品课的内容虽说都通俗易懂、具体、明了,但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强,活泼好动,而且存在个体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小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强这点出发,采用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想一想、做一做,在活动中进行感悟的方法,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使教学更生动,形式更多样,课堂气氛更活泼。表演不必拘泥于形式,学生喜欢采用什么方式表演,就可以用什么方式表演,主要有小品、相声、角色扮演等。在教学《我能管住我自己》这课时,我要求学生对书本上5个例子进行了表演,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讨论怎样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上,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学生通过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
二、演讲法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通过抑扬顿挫地读,学会能够体会到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特别是一些描写英雄人物的课文,采用这种教法较适宜。
在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我采用了演讲的方法,让学生事先选定一位自己最尊敬的人物,写好文章。上课时,我首先朗诵了《我敬爱的周总理》,博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学生听后都跃跃欲试,想把自己尊敬的人物来读一读,赞一赞,整堂课气氛热烈。有一位学生在朗诵他自己写的《我心中的英雄》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学生都沉浸在对英雄董存瑞的怀念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几点:①课前必须进行准备,不能无的放矢,不仅要选择好课文内容,同时也要学生进行适当准备。②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教师不能只将这种方法当作是一种形式,整堂课要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再现法
《实话实说》《人生A、B剧》等之类的电视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具体的方法可以采用模拟课文内容、辩论、小记者采访、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我在班级中的权利》这一课时,我将课文中“这选票该给谁?”的一个片段让学生进行了再现,同时结合本学期初我们班改选班干部的情况,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想法,开展了辩论赛,学生们辩论的那股劲头别提多高了。学生在自我活动中实现自我感悟,这是多么可贵啊!
四、活动法
活动法就是抓住实践性这个特点,从文本出发,可以选择课文内容,也可以围绕课本进行主题活动,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拓展情境,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或让学生组织一定的活动,或由参观单位进行讲解,安排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理解课文内容,挖掘课文的深层内涵。同时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本地的资源,围绕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品德与生活一册《学习真快乐》课堂上,通过设计“露一手”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学生展示了自己学习中最满意的作业、手工、绘画作品,读得最好的课文或诗歌,唱得最好的一首歌,他们在不经意间参与到学习中。活动法有非常多的优点,但也要注意几点:①活动前必须考虑周全,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延伸,不能把活动当作一次放松的休闲。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后还要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反思。②活动的选择必须要仔细考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有意义,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实,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要与文本恰当融地为一体,不能生拉硬拽。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升华成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双语学校)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情境式教学着手改革小学思品课堂。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和心得,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表演法
思品课的内容虽说都通俗易懂、具体、明了,但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强,活泼好动,而且存在个体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小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强这点出发,采用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想一想、做一做,在活动中进行感悟的方法,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使教学更生动,形式更多样,课堂气氛更活泼。表演不必拘泥于形式,学生喜欢采用什么方式表演,就可以用什么方式表演,主要有小品、相声、角色扮演等。在教学《我能管住我自己》这课时,我要求学生对书本上5个例子进行了表演,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讨论怎样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上,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学生通过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
二、演讲法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通过抑扬顿挫地读,学会能够体会到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特别是一些描写英雄人物的课文,采用这种教法较适宜。
在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我采用了演讲的方法,让学生事先选定一位自己最尊敬的人物,写好文章。上课时,我首先朗诵了《我敬爱的周总理》,博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学生听后都跃跃欲试,想把自己尊敬的人物来读一读,赞一赞,整堂课气氛热烈。有一位学生在朗诵他自己写的《我心中的英雄》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学生都沉浸在对英雄董存瑞的怀念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几点:①课前必须进行准备,不能无的放矢,不仅要选择好课文内容,同时也要学生进行适当准备。②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教师不能只将这种方法当作是一种形式,整堂课要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再现法
《实话实说》《人生A、B剧》等之类的电视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具体的方法可以采用模拟课文内容、辩论、小记者采访、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我在班级中的权利》这一课时,我将课文中“这选票该给谁?”的一个片段让学生进行了再现,同时结合本学期初我们班改选班干部的情况,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想法,开展了辩论赛,学生们辩论的那股劲头别提多高了。学生在自我活动中实现自我感悟,这是多么可贵啊!
四、活动法
活动法就是抓住实践性这个特点,从文本出发,可以选择课文内容,也可以围绕课本进行主题活动,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拓展情境,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或让学生组织一定的活动,或由参观单位进行讲解,安排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理解课文内容,挖掘课文的深层内涵。同时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本地的资源,围绕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品德与生活一册《学习真快乐》课堂上,通过设计“露一手”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学生展示了自己学习中最满意的作业、手工、绘画作品,读得最好的课文或诗歌,唱得最好的一首歌,他们在不经意间参与到学习中。活动法有非常多的优点,但也要注意几点:①活动前必须考虑周全,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延伸,不能把活动当作一次放松的休闲。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后还要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反思。②活动的选择必须要仔细考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有意义,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实,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要与文本恰当融地为一体,不能生拉硬拽。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升华成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