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互动的、精彩的数学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教师应当认真地进行教学预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但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更多地考虑自己怎样上这节课、怎样教得方便、怎样教得精彩,而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怎样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生动;常常以自己的教学意愿将学生带入事先设计好的“陷阱”,很少考虑学生的情绪和感受。这些现象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教学是围绕学生学习展开的,所以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定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以学定教,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教学片断一:
  师: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它是谁呢?(孙悟空)小朋友们真聪明,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孙悟空。
  师(出示情景图):比一比谁更火眼金睛。猜一猜,有这里几个草莓呢?
  生1:11个。
  生2:13个。
  生3:15个。
  ……
  师:每个小朋友猜的都不一样,你想要老师提供怎样的帮助,大家就猜得对呢?也就是说,面对一些散乱的草莓时,有什么好办法马上知道有多少个呢?
  生4:把10个草莓圈起来。
  师:小朋友真聪明!现在老师把10个草莓圈起来,谁再来猜猜看有多少个草莓?
  生5:15个。
  师:现在为什么一下子就猜出有多少个草莓呢?
  师:满十个放在一起,有神奇的作用,使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有多少个。(出示13枝铅笔和17个桃子)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有几枝铅笔和多少个桃子呢?
  生6:因为它们是十个放在一起的,就是十加几。
  师:十加几就等于十几,这样算起来比较简单,如10 5、10 6、10 7、10 8等。
  ……
  教学片断二:
  师:小朋友喜欢孙悟空吗?今天他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瞧,他要考考大家。
  出示口算题:10 3 10 5 10 9 10 7 10 1 10 2
  师:仔细观察这些口算题,你有什么发现?(生答略)
  师:原来,奥妙是十加几就等于十几,这样算起来简单多了。
  ……
  反思:
  比较这两个教学片断,从互动这一个角度来谈谈两者的优缺点。
  1.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改变过去“以学论学”为现在的“以学论教”。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要将教学起点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片断一中,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听音乐猜谜的方式引出大家熟悉的孙悟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凑十”的需求。而教学片断二,分两个层次全面复习“凑十法”:一是复习数的分成;二是有意识地渗透“凑十法”。从表面上看,此教学把“凑十法”涉及的知识点都考虑到了,但事实证明,这样万无一失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把学生的思路固定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教学片断一中,教师侧重于十加几的口算,如“面对一些散乱的草莓时,有什么好办法马上知道有多少个呢”的问题,学生自然要积极思考,想到满十个圈一下的方法,产生学习的内部需求。由于十加几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将零散的和整盒的十个放在一起,既为学生顺利地运用“凑十法”扫清了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学生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教学片断二中,教师直接让学生侧重十加几的计算,并告诉学生这样计算比较方便,我们以后就这样来做。这样教学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计算的需求,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发产生要“干什么”的欲望,而是在教师指令下,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数学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任何一堂课,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不足和遗憾,而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弥补不足和减少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让我们大家都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吴正宪是一位全国著名的数学特级教师,“平均数”是她最为著名的公开课之一。通过对吴老师课堂对话类型的统计和归类,总结出有效对话的功能及特点,使广大教师对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对话进一步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对话 类型 有效 功能 机会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29  “课堂对话表现有师生对话
[摘 要]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图形 旋转 基础 目标 度角 经验 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4  数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教学内容看上去非常简单,所以很多教师教学这样的内容时认为没有必要深入研究教材。然而,正是由于没有深入研
“解决问题”无疑是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它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学的根本在于数学能力的养成。那么,如何利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呢?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通过培养四种意识,促成问题的解决,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兴趣之源  [案例1]“复杂的平均数”的教学片段。  师:昨天,我
[摘 要]在各类数学问题解决中,思考题是直接以“思考”来冠名的。要充分体现思考题的思考价值,不能只关注解题的方式和结果,更要关注研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进行反思,以思考题的教学推动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考题 过程 结果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09  下图是学生刚刚学习
[摘 要]“综合与实践”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起着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在实际教学中,“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 教学策略 发散思维 探索发现 数学问
[摘 要]“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熟悉的图案作为观察和操作的材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设计感知、操作、创作、欣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 轴对称图形 教学意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认真审视传统教学,消除弊端的新举措。下面,我以“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为例,围绕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举措,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学定教,精心预设  “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句话说,精心预设教学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仔细研读教材  要让预设的教学案能服务于课堂,细读教材是教师必须好好把握的第一个环
[摘 要]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智慧地处理“让学”与“引思”的关系,教师要适时“引”、有效“引”、智慧“引”,课堂才会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关键词]引思 知识生长点 思维断层处 智慧碰撞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06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并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活情境 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思维发展 数学活动经验 积累 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应用性,这些特性使得它成为数学学习中最受孩子喜爱的学习形式。作为让数学“动起来”的主要载体,将现实中的数学素材引入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进行生活直接经验与数学课堂间接经验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来自现实——活动素材的择取  现实中与数学学习有关联的素材很多,散落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