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知识的主流类型之二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ena_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每个民族的传统都有他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只是其存在方式和现代科学完全不同。传统知 识有两种主流类型,一种是关于器之器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主要和器物的使用有关。另一种 知识是工艺学知识,这种知识主要与器物的制作有关。本文专论工艺学知识。工艺学知识仅 仅发生并保持在特定的技术传统当中,存在于制作器物相关的实际当中。而且工艺学知识完 全是一种以致用为目的的知识。工艺学知识具有独立性、口传心授、反普遍性、非因果性等 特征。
  关键词 器 知识 传统知识 工艺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J5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 X(2007)04-0039-04
  
  引言
  现代的知识观念几乎就是西方科学知识的同义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我们对于没有科学 时的知识状况还缺少正确适用的观念。西方科学的知识体系,从它的元方式来说可以叫做“ 关于物之物性的知识”。而在其他民族当中更为普遍的知识形式有“关于器之器性的知识” 和“工艺学知识”。因此知识并不只有西方科学知识这一种范型。从技术哲学的观点看,知识的存在和器物有关系。西方对于知识的起源有亚里士多德的一种 看法,认为知识起源于人对自然物的好奇。好奇产生了为知识而知识的活动,这样的知识 可以叫作纯知识(注: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8-119页。)。但是这种纯知识的存在和作用是 有限的,只有少数个别有闲阶层的人才有这样的条件。但是对所有非西方的知识传统来说, 知识不是学术性的,相反知识和器物是密切相关的,而器物是技术制作的结果。一切的技术 都来源于文明本身的直接或间接的对器物的诉求。器物对文明的先在关系决定着提供文明需 求的器物才是技术的使命。如果我们把器物的制作和器物的使用区别开来,器物的使用关联 着器之器性的知识。而器物的制作则需要专门的工艺学知识。本文专论工艺学知识。
  
  一个特殊的视角
  
  为了引出工艺学知识的概念,我们首先看成就一个器物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条件。
  为什么要制作器物?器物是我们人类活动的产物,主要用于满足文明对器物的诉求。任何器 物的发明本身都是文明诉求的结晶。比如神器、礼器、乐器、餐具、用具、工具等等都是器 物。每一种器物都展现出一个人本学的领域。比如祭祀、礼拜、歌咏、婚庆、就餐、死葬等 等都需要和那类活动相关的器物。只要存在我们人类的某个活动领域就一定会产生与此相应 的一系列器物。器物的采用大多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比如我们能够分清哪些器物是印度的 ,哪些器物是巴比伦的,哪些器物是埃及的,哪些器物是中国的。即使器物从器形上是相似 的,但是器物存在的意义是依照它对我们文明的价值而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的瓷器,在中国 作为餐具时,器物的使用展现出中国家庭的人伦品格。而在其他民族则展现为其他民族的人 伦品格。餐具的使用有约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体现餐具的使用是人伦的行为,而不是动物的 进食行为。器物需要制作,制作器物首先需要有关于器之器性的知识。我们对器物的理解和对器物 的掌握十分重要。一个好的工匠能够把常规的器物制作精美,甚至能够突破以往器物制作的 框框,从而发明更为优秀的器物,甚至成为同类或同种器物的杰作。这不单纯是制作技术问 题,而是我们掌握器物的神韵,掌握器物的文化荷载和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比如 制作乐器,对声音的音色的体验就是制作好的乐器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人类的一切器物,从古到今,行行业业 都取决于工匠掌握的器之器性的知识的程度。技术素养不会是和工匠的知识水平无关的品质 ,相反,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是工匠技术水平的重要方面。从现代技术的观念来看,这一 部分知识有点相似于对器物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案、设计水平的问题,是一个对器物的使用 性能的掌握问题。
   制作器物的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手工或工具作用于不同自然材料和自然材质的过程 。那么人类对这些材料,材质的掌握是技术的又一前提。所以我们对自然材料或自然材质的 理解是工艺学知识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知识的特性如何,这种知识和科学知识有什 么不同,与西方的实验知识有什么关系?这都是应该认真考察的问题。直接针对自然材 质的认识,不会形成西方那样的自然科学知识。因为在技术操作中不会产生关于 自然物的结构和规律的普遍性要求。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联系“技术传统”概念才能得到说明。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处于某个特定的技术传统当中的时候,我们 的知识趋向正好是反科学的,反普遍性的,因为普遍性的知识对于提高器物的制作水平恰好 是有害的。在这当中的知识要求怎样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普遍的知识诉求 和工艺学知识无关。
  制作器物必须要和材料和材质打交道,这就是加工和制作问题。那么有些知识和这些材料、 材质直接相关,另外一些知识就和加工和制作器物的方式、方法和过程有关。这些加工和制 作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工艺学知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加工什么是描述性知识的范畴,而 如何制作的规则是规范性知识的范畴。加工成什么是器之器性的知识的范畴。这三种知识 的结合和灵活运用决定了全部工匠的能力和水平。在器之器性的知识和工艺学知识的基础上 ,人们可以发明不同的工具来制作器物。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正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此 我们说明了工艺学知识的产生条件,由此我们可以逐渐接近工艺学知识的主题。
  
  一个基础的单元
  
  我们引出了工艺学知识是限制在器物的加工制作领域内的观点。就工艺学知识的存在方式来 说, 它不可能脱离技术传统而独立地存在和传承。离开了技术传统就没有工艺学知识。所以,我 们把技术传统作为考察工艺学知识的存在和认识论特性的一个基础的单元。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是说五行八作各有各自的绝活,别人的绝活自己是学不来的。中国人还 有个传统,就是艺不轻传。不管是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手艺,潜心揣摩,终生探索,以 达于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举一反三。这就是说传统技术的成长有这样的本质特征:第一,行行业业各自的独立性;第二,在独立的行业内技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行行业业 的独立 性是古代技术的本质特征。从另一方面来说,行行业业之间是没有通用技术和通用技术标准 的。行行业业之间的知识和技能是彼此分离,独立发展的。彼此在技术、知识和传承 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把每个技术制作体制下的这种独立的单位叫做技术传统。
  每一个技术传统在微观上具备操作规则的系统、工艺学知识和独立的传承体制这样三个基本 因素。每一个因素都是整体上的存或亡,如果没有了传承,那么操作规则和其中的工艺学知 识就会失传。同样没有了其中的知识,一个技术传统也会消失,没有了制作技术的传承结果 也是一样。技术传统的完整性是技术能够保持和发展的一般条件。这就是技术传统能够存在 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也就是传统技术能够存在的最一般的要求。
  比如从现代农业出发,我们不可能理解古代农业的耕作规则。因为过去人如何耕 作已经失传,其中的知识和方法也就随之而失传了。中医的理论基本上已经失传。因为现代 化的学院教育不可能按照传统中医的模式去培养医生,中医已经不会按照中医的规则看病了 。现代的中医也开中药,但是他们要看化验单,要看X光片,要进行现代的生理学思考。知 识和技能都已经变形了。这种失传是很难照原貌恢复了。我们知道,过去不同民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依赖公共器物的 使用的知识叫做器之器性的知识;一种和器物的独特制作有关,叫做工艺学知识。 工艺学知识必须在一个完整的技术传统中才能获得理解和表达。除此之外,在使用和制作器 物的过程中还有规范性的知识。在此,单一的或纯粹的科学知识也许是不必要的。这就是世 界上大多数民族没有走西方科学道路的原因。在文化和技术的相关进展中,不同文化都没有 提出纯粹知识的要求。特别是工艺学知识处在知识当中十分具体的一极,必须为单个的技术 传统所独享,而不能和其他技能共同体分享。这就是我们考察工艺学知识的一个基本前提, 我们必须从技术传统出发去理解工艺学知识。就好比生物学中的细胞,离开了细胞任何生命 因素都不能表现生命活动,我们考察古代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离开技术传统这个基本单位。 
  
  一种致用的知识
  
  在一个技术传统当中,工匠们按照分工合作的方式结合成一个技能共同体。在这样一个技能共同体当中,每个人都要熟练掌握其中的操作方法和规则,熟练掌握其 中的知识,还要共同生活。比如师傅传徒弟,老的带少的,能的帮笨的,巧的促拙的。在这 种共同生活当中才有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获得、发展和传承。没有了这种共同生活,人们的 技艺和知识就会失传。
  在器物的加工过程中能够用到的知识大体上有三个不同的方面。制作成什么,这是器之器性 的知识的范围;利用什么来制作,这是描述性知识的范围,如何制作这是规范性知识的范围 。工艺学知识主要涉及到的是后两部分的知识。制作器物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匠对这三部分知识的活学活用的水平。就对器之器性的 知识的利用来说,就如同绘画。绘画要求意在笔先,而制作器物则要求意在工前,在动手之 前就能够大体上对成就的器物胸中有数,而这个胸中有数大体上要综合日常制作器物的经验 才能做到的。具体制作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制作过程中经验的重复和积累就包含着大 量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工艺学知识的特征实际上是为了制作器物,围绕成功地制作器物而形成的。工艺学知识一般 方式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从制作器物的方式来把握物而产生的物的观念;第二方面是从 物的利用方式来开辟物而产生的物的观念。所以工艺学知识是致用之学。我们知道,西方追 求科学知识的基本趣向是回答“如何理解”物之物性的问题,而工艺学知识的基本趣向是如 何利用物之物性而达于器之器性的问题。其中涉及到的那些对物的认识和对技法应用的认识 都是工艺学知识。
  第一方面,从制作器物的方式来把握物而产生的物的观念,这是工艺学知识的一般的和主导 生成方式。如果把传统的技术传统区分为相互独立、平行发展的三个类型:从属于僧侣的技 术,从属于宫廷的技术和从属于民众的技术。每一种技术都产生各自对物的把握方式。比如 道士的丹术,丹术取材、炼丹、成丹都有非常特殊的概念模式。道士描述丹的成分,理解成 丹的过程和我们的科学与日常生活是非常不同的。名词语汇与其他传统看世界的方式都是不 同的。如果选用的材料和工艺与成丹无关则不会被概念化,如果有关对物质材料的认识就会 概念化,形成知识。天文算法类的研究经常伴随着占卜之类的实际应用。那样的天文观察目 的不是纯粹的认识自然,而是从中理解天道运化的吉凶祸福。知识就是在这种概念化的方 式中完成的。
  第二方面,从物的利用方式来开辟物而产生的物的观念,这是工艺学知识增殖的主要方式。 比如木材,其用途是无限丰富的。人们想到一种用途就会产生相应的对物的物性的一种特殊 把握方式。比如用于雕刻,我们对木材就有其适合雕刻的属性的把握和衡量。用于舟楫那么 像抗腐朽,抗裂性,抗冲撞的属性便进入了知识的视野。用于木器制作则也有相应的认识内 容。举个例子说,鲁班的知识水平会比现代木匠高明且丰富,为什么?因为他的知识是由一 切可 能的利用方式的开辟为主导的,在他那里很少会有不必要的教条。对木材的利用可以出神入 化,得心应手。不仅仅知识丰富,而且还能够用得好,用得高明。再比如,还是木头,但是所有植物都可以入药。那么树木的药性成了一个专门的知识领域, 中药体系就是由人对植物的用的方式开辟物而产生的物的观念体系。由于工艺学知识的这种 特征,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对资源的利用模式却可以是无限的;从而即使科学发 展停止了,工艺学知识的增长却不会停止。
  
  工艺学知识的认识论特征
  
  工艺学知识是致用之学,那么在认识论上它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呢?
  第一,工艺学知识的独立性。人们掌握工艺学知识的唯一方法就是参与器物的制作过程。那 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属于任何一个技术传统,那么我们就不会拥有工艺学知识。工艺学 知识一定要求长期从事专门的技术实践,需要大量的操作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能掌握。这是工 艺学知识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说来,关于器物的使用的知识,器之器性的知识是每个文化 共同体共享的知识,而工艺学知识是不能共享的,它不是公共的知识,当然也不是私人知识 ,而是技能共同体内共享的知识。出了技能共同体,工艺学知识就无效了,不被人们掌握了 。这样每一个特殊的技术传统是掌握和传承同样知识的基本单位。
  第二,工艺学知识是口传心授的。由于工艺学知识必须在一个技能共同体中才能够 学习和传 递,而且其中的知识方式是致用之学,那么书面的知识就不是主导的形式。当然可以书面记 述下来一些知识,但是理解这些记述下来的知识,如果没有制作的实践是很难完全掌握的 。而口传心授的知识则不同,知识因为用而熟练,因为用而举一反三,语言表达怎样不影响 知识水平。因为在技术传统当中一切知识都是因为用而纳入视野,无用的知识是不会受到关 注的。
  第三,工艺学知识是反普遍性的。普遍性的追求在理解上或许是可取的,但是在工艺学知识 当中是不必要的,如果非要追求,这样的追求可能还是有害的。因为工艺学知识要求掌握具 体和细节。知识的积累不能因为普遍概括而变得更为有效,相反工艺学知识因为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突破成规才能达到更高的要求。因为工艺上会遇到大量的复杂的意外。对意外的 承认,和对意外的处理总是不断的,普遍性的要求反而会忽略这些东西。第四,工艺学知识不追求因果性,而追求工艺学效能。因果性是我们理解自然过程的一种概 念方式。西方的自然科学的起源借助了对因果性的追求。在工艺学上人们运用的不是因果, 而是技术效能和规范的实现条件的控制问题。比如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是技术效能问题。比如 青铜器时代的青铜器制作问题:“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 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 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还有方中矩 、园中规、直中铅垂。这些知识都是追求工艺效能的规则,而不是自然界的因果律。
  第五,工艺学知识的实验性和实用性。工艺学知识有很强的实验性。只要遇到工艺上的困难 ,那么工艺学知识就可以修改。因为工艺学知识对工艺效能的无穷追求,总是期待着有方法 、技术、知识的更新会带来技术制作过程的简化、精致化、高效化。除此以外工艺学知识还 是约定俗成的。工艺学知识随器物文明的变化而变化等等。当然不同技术传统之间的独立性 也有相对性,也存在不同技术部门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渗透。但是这当中不会有制度化的协作。
  我们都知道科技和科技史学界存在一个李约瑟难题:他不理解具有很高成就的器物文明的中 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呢?其实中国和其他非欧洲的民族不必有科学知识,因为他们的器之 器性的知识和工艺学知识就可以完成礼仪文明和技术文明的一切任务。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来 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张 蓬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本文详细梳理了海德格尔对动物迷醉结构的现象学分析,通过将动物之贫困在世的存在方式 与人之形成世界的存在方式的比较,揭示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差别,从而比以传统存在论为 基础的各种人道主义更为原始地提高了人性的尊严,并有助于理解海德格尔追问存在意义的 独特视角。  关键词 动物 迷醉 贫困在世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 X(2007)03-
当我来到奥斯维得小学教书的第二周,有一天,我在上课的时候,看到一个老太太从教室外的巷子里走过。她捡起了半块不知道是谁扔在地上的面包,并把它放进了嘴里。  我没有见过这个老太太,我问学生们她是谁。学生们看向窗外,然后告诉我,那是锡妮太太,她是一个贫穷的人,经常没有食物吃……  我想到了一个计划,于是对学生们说:“我们可不可以每天利用半个小时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挣一些钱来帮助锡妮太太呢?劳动是辛苦的,但
近十多年来,我国价值哲学研究徘徊不前,难以深入,基本理论鲜有进展,这种现象使人感到困惑。最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会长王玉木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并由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了《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一书。该书以高屋建领的宏远气魄,以囊括中西、纵贯古今的理论内容,以史论结合、析理论证的研究方法,对百年价值哲学作了深入的反思,概述了百年价值哲学的进展、
一次,职业攀岩运动员亚历克斯徒手爬上了高914米的酋长峰悬崖。在没有任何工具和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他在近乎笔直的悬崖上徒手爬行了几个小时,这期间,只要出现一次失误,他都会摔得粉身碎骨。  当记者询问亚历克斯成功的诀窍时,他说: “我只是日复一日地勤加练习。”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包含了多少生命的大美。世间万物,都有其生命内在的秩序,种子依自然之序而生长结果,而人生一切对应关系也是如此。  为了这次的攀
我一直认为高三时期中的考生们,每个人都是强大的。他们身上背负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却又不得不挺直身躯,毅然前行。  他们怀揣着自己心中那璀璨而又沉重的梦想,一步步踏出虽缓慢却沉稳的脚步。可能在通往高考的路上,他们或摇摆不定,或彷徨无助,或脆弱不堪,甚至内心曾经滋生出退缩的躲避念头……但是我知道,这些都是一段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的经历,最终会蜕变为他们成长的勋章。在不久的未来,他们会含笑回首,回忆着这段艰
内容提要 中国农民组织化难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政治生态和集体行动的困境,而在于农业生产的“兼业性”造成的农民对任何一种农产品的依赖性都不高,进而降低了农民借助组织的力量保护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价格的动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道路只有在农产品高度依赖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农业分工体系,实现从“兼农”向“专农”的转变,在分工的基础上走向自发的组织与合作。如果跳过这个中间环节而采用国家
高一那年,我创造了班上化学次次不及格的“奇迹”,每次考完试我的化学卷子都会在学霸手中传阅直至翻烂,不是因为考得太好,而是被拿来当反面教材。虽然理科班的同学对我十分友善,我还是收拾好东西麻利地转去了文科。那时候虽然进了重点班,但我在里面却是倒数,班上除了我几乎个个都是大神。班主任让同学填写理想大学时,除了三分之二的同学写了金融,剩下的全选了“人大”“中政”“华政”这样的学校。  虽然我并没有填,但我
1  电影《夏目友人帐·缘结空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妖怪名叫椋雄,因犯错而受到神的惩罚。他每去一个地方,就会被村民误认为是某一个熟悉的人,这让他很快便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可是他一旦离去,就会立刻被人们忘记。因为无法在同一个地方停留太久,椋雄只好不停地说“你好”和“再见”,背负着沉甸甸的回忆踽踽独行。  电影走到剧终,总有人提前离席,一如感情。  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段子:“有人问我思念一个人到
参加完2018年高考,已被中山大学录取的我,现在正坐在窗边回忆自己的高中时光。每个人的高中生活大抵都相似,“淚水与欢笑齐飞,憧憬共艰辛一色”,困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期待着美好的未来。现在认真想来,其实高中三年不仅给了我那一纸通知书,还教会了我很多。  将优秀当作一种习惯,这是高中教会我的第一件事。  人们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学生社团参观南唐二陵,谈起李后主的亡国原因。  甲:李煜只是词人,却偏偏当上了君王,他的亡国原因是“小材大用”的后果。  乙:“小材大用”是封建“家天下”的恶果,今天仍有肃清流毒的必要。  丙:哪一个人也不是天生的“大才”,即使是伯乐,很可能也是从养马工成长起来的。  丁:人才总是由“小材小用”到“小材大用”最后“大材大用”。不让“小材大用”恐怕一辈子也成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