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3年来,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总工程师、女导弹专家李贤玉,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不懈奋斗,填补了中国战略导弹信息化建设的多项空白,实现多项突破。回望她从高考理科状元成长为战略导弹专家的历程,带给我们几多思考。
高考状元难有事业高峰吗
茫茫林海雪原,有座美丽的“中国雪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朝鲜族姑娘李贤玉就成长在这里。
1982年,17岁的李贤玉一考成名,摘得黑龙江省理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未名湖畔,李贤玉一路顺利,全班第一个获得硕士研究生保送资格。1990年7月北大硕士毕业后,她走进神秘的第二炮兵部队,加入中国战略导弹建设人才方阵。
这期间,网上热炒一篇报道:有人调查1977年到2009年32年间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发现,“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认为高考状元“全军覆没”。这里面也提到了李贤玉。
高考状元真的“全军覆没”了吗?殊不知,早在1991年,在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破冰之旅中,李贤玉就担当构建中国“撒手锏”的重任,成为科研团队里年龄最小的技术人员。那一年她才26岁,这在世界核大国的科研队伍中很少见。
随后,她的成就和收获一波接一波涌来。32岁,晋升高级工程师。33岁,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35岁,从普通科技干部直接提升室主任。37岁,入选第二炮兵导弹专家。39岁,担任所总工程师。她今年才48岁,已经晋升到专业技术4级,拿着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盘点李贤玉这些年的成就,社会价值和军事价值暂且不说,就其产生的经济价值足以让煤老板和房产商们以及所谓商业精英们失色。
从最初一名普通科技干部成长为一名军队信息化建设领军人,李贤玉用事实证明了“高考状元”的价值。
多元时代的人生该如何选择
人生时常处于选择中。
当年,李贤玉北大硕士毕业,留校有资格、下海有资本、出国有资历,但她却不为所动。
让她心动的是攻读硕士期间课题所涉及的中国神秘的战略导弹部队。因为,美国罗斯福总统曾讲过,说话要和气,但手中要有大棒。“面对霸权,中国也必须有撒手锏。”她坚信,所学专业在第二炮兵将大有所为。于是,从军报国成为李贤玉的第一选择。
因为李贤玉选择了国家,所以国家也就选择了她。记得在李贤玉第一次接受重大任务时,领导还跟她开玩笑,“你好有运气呀,刚入伍不久就成为女先锋了!”
从海湾战争后的战略导弹部队加快信息化建设开始,李贤玉不断被国家和军队选择,并给了她一次次挑战自我的发展机会。
战略导弹信息建设起步阶段,全军没先例,李贤玉夙夜攻关,不断调整“望远镜”的视角。两年过后,她成功开发了第二炮兵首个指挥自动化系统。1995年盛夏,第二炮兵奉命向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6支利剑,惊天捣海。此役大捷,开创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先河,成为全军的“标志工程”。
李贤玉从此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路上越走越好。世纪之初的伊拉克战争爆发后,面对当时我军多种型号常规导弹指挥系统“烟囱”林立问题,李贤玉作为技术负责人披挂上阵。在2006年的一次演练中,二炮多支导弹旅、多种型号装备在同一作战指令下同时行动,成功对预定目标实施火力打击。专家称,这是战略导弹部队作战指挥系统建设的一个里程碑。第二炮兵首长感慨:“这个弱女子,能顶咱好几个导弹旅长。”
李贤玉选择走上“红色之路”,同学一时难以理解。谁也没想到,李贤玉居然成长为执掌大国长剑的导弹专家。
“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20多年前,李贤玉是唱着《八十年代新一辈》走过大学时光。她说,每当回想起这首歌,我为我当初的选择自豪。“因为,我选择了国家,同时国家也就选择了我。”
信仰能引领人生走多远
娇小的身躯,始终奔波在试验场和发射阵地之间。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的弱女子的胸中如此波澜壮阔?是心中的信仰。
李贤玉祖辈都是贫苦的朝鲜族农民。父母在伪占区长大,童年饱受压迫,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对党的感情深厚,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后来成为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母亲是高级会计师。整个家庭里,弥漫着对党的浓浓恩情和信仰。这直接影响了李贤玉后来对军营和共产主义理想的选择。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持续引发了全国范围一场关于人生观和信仰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也让还是中学生的李贤玉认识到,唯有信仰,才可以让人生的路越走越宽。
当初选择北大深造,李贤玉有自己的考虑。500年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深刻影响着北大,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在这里留下一串串红色印迹,使这里成为“中国梦”酝酿和诞生的地方。选择共产主义理想,便成了李贤玉的人生方向。
翻开李贤玉的履历,人们会发现她1990年参军入伍7年后才入党。她迟迟没有写入党申请书,的确有自己的想法:党员标准在我心中很高很高的,我必须要达到这一标准!
整整7年过去了,她感到自己各方面条件基本符合一名党员的标准,才郑重地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此时,她已经出色完成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课题。
党的使命,把李贤玉的梦想与战略导弹信息化建设更加紧密融合在一起,她常年上高原、进深山、走戈壁、下海岛,为作战指挥信息化建设奔波忙碌。
2010年5月,李贤玉受命研制野战信息采播车。受命当天,李贤玉便带头吃住在会议室,仅用38天研制成功野战信息采播车,创下第二炮兵科研史上用时最短等多项纪录。不久前,她又领衔构建了覆盖了二炮所有团以上单位的联合信息系统,提升了二炮信息化水平。这些年来,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0余项。
高考状元难有事业高峰吗
茫茫林海雪原,有座美丽的“中国雪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朝鲜族姑娘李贤玉就成长在这里。
1982年,17岁的李贤玉一考成名,摘得黑龙江省理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未名湖畔,李贤玉一路顺利,全班第一个获得硕士研究生保送资格。1990年7月北大硕士毕业后,她走进神秘的第二炮兵部队,加入中国战略导弹建设人才方阵。
这期间,网上热炒一篇报道:有人调查1977年到2009年32年间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发现,“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认为高考状元“全军覆没”。这里面也提到了李贤玉。
高考状元真的“全军覆没”了吗?殊不知,早在1991年,在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破冰之旅中,李贤玉就担当构建中国“撒手锏”的重任,成为科研团队里年龄最小的技术人员。那一年她才26岁,这在世界核大国的科研队伍中很少见。
随后,她的成就和收获一波接一波涌来。32岁,晋升高级工程师。33岁,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35岁,从普通科技干部直接提升室主任。37岁,入选第二炮兵导弹专家。39岁,担任所总工程师。她今年才48岁,已经晋升到专业技术4级,拿着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盘点李贤玉这些年的成就,社会价值和军事价值暂且不说,就其产生的经济价值足以让煤老板和房产商们以及所谓商业精英们失色。
从最初一名普通科技干部成长为一名军队信息化建设领军人,李贤玉用事实证明了“高考状元”的价值。
多元时代的人生该如何选择
人生时常处于选择中。
当年,李贤玉北大硕士毕业,留校有资格、下海有资本、出国有资历,但她却不为所动。
让她心动的是攻读硕士期间课题所涉及的中国神秘的战略导弹部队。因为,美国罗斯福总统曾讲过,说话要和气,但手中要有大棒。“面对霸权,中国也必须有撒手锏。”她坚信,所学专业在第二炮兵将大有所为。于是,从军报国成为李贤玉的第一选择。
因为李贤玉选择了国家,所以国家也就选择了她。记得在李贤玉第一次接受重大任务时,领导还跟她开玩笑,“你好有运气呀,刚入伍不久就成为女先锋了!”
从海湾战争后的战略导弹部队加快信息化建设开始,李贤玉不断被国家和军队选择,并给了她一次次挑战自我的发展机会。
战略导弹信息建设起步阶段,全军没先例,李贤玉夙夜攻关,不断调整“望远镜”的视角。两年过后,她成功开发了第二炮兵首个指挥自动化系统。1995年盛夏,第二炮兵奉命向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6支利剑,惊天捣海。此役大捷,开创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先河,成为全军的“标志工程”。
李贤玉从此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路上越走越好。世纪之初的伊拉克战争爆发后,面对当时我军多种型号常规导弹指挥系统“烟囱”林立问题,李贤玉作为技术负责人披挂上阵。在2006年的一次演练中,二炮多支导弹旅、多种型号装备在同一作战指令下同时行动,成功对预定目标实施火力打击。专家称,这是战略导弹部队作战指挥系统建设的一个里程碑。第二炮兵首长感慨:“这个弱女子,能顶咱好几个导弹旅长。”
李贤玉选择走上“红色之路”,同学一时难以理解。谁也没想到,李贤玉居然成长为执掌大国长剑的导弹专家。
“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20多年前,李贤玉是唱着《八十年代新一辈》走过大学时光。她说,每当回想起这首歌,我为我当初的选择自豪。“因为,我选择了国家,同时国家也就选择了我。”
信仰能引领人生走多远
娇小的身躯,始终奔波在试验场和发射阵地之间。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的弱女子的胸中如此波澜壮阔?是心中的信仰。
李贤玉祖辈都是贫苦的朝鲜族农民。父母在伪占区长大,童年饱受压迫,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对党的感情深厚,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后来成为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母亲是高级会计师。整个家庭里,弥漫着对党的浓浓恩情和信仰。这直接影响了李贤玉后来对军营和共产主义理想的选择。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持续引发了全国范围一场关于人生观和信仰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也让还是中学生的李贤玉认识到,唯有信仰,才可以让人生的路越走越宽。
当初选择北大深造,李贤玉有自己的考虑。500年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深刻影响着北大,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在这里留下一串串红色印迹,使这里成为“中国梦”酝酿和诞生的地方。选择共产主义理想,便成了李贤玉的人生方向。
翻开李贤玉的履历,人们会发现她1990年参军入伍7年后才入党。她迟迟没有写入党申请书,的确有自己的想法:党员标准在我心中很高很高的,我必须要达到这一标准!
整整7年过去了,她感到自己各方面条件基本符合一名党员的标准,才郑重地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此时,她已经出色完成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课题。
党的使命,把李贤玉的梦想与战略导弹信息化建设更加紧密融合在一起,她常年上高原、进深山、走戈壁、下海岛,为作战指挥信息化建设奔波忙碌。
2010年5月,李贤玉受命研制野战信息采播车。受命当天,李贤玉便带头吃住在会议室,仅用38天研制成功野战信息采播车,创下第二炮兵科研史上用时最短等多项纪录。不久前,她又领衔构建了覆盖了二炮所有团以上单位的联合信息系统,提升了二炮信息化水平。这些年来,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