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必须掌握多种基本技能与能力,为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本文试图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从能力结构方面进行探讨。以下就如何运用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谈粗浅的看法与做法。
一、培养学生设问置疑的能力
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从无疑到产生新疑”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多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或缺少自主活动去发现问题,如何激发培养学生设问置疑呢?
其一: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过去发生事件的历史氛围中,让学生产生了解事件发展状况,探究事情发生原因的欲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其二:可通过联系现实问题,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再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
其三:创设平等的教学气氛,组织学生讨论,并通过进一步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的疑问。
其四:直接让学生在接触的历史材料中,自己寻找发现问题。
例如在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在其中两个教学班采用了先介绍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后,直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鼓励他们大胆寻找问题,提出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1. 秦国为什么要变法?2.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3. 商鞅变法成功了可他为什么被杀?4. 最早变法的是魏国而最终统一六国的为什么是秦国?5. 商鞅是魏国人为什么到秦国变法?6. 商鞅是否爱国?他是否该死?7. 秦国为什么会强大?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逐一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解答,使学生懂得变革是时代的要求,是秦国强盛的需要,任何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从商鞅被杀说明改革具有艰难与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通过这样就把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结果、意义等具体内容,从重点到难点一一突破。
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即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现实生活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思想认识,这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历史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把历史问题延伸到现实来认识,促使学生通过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思考,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例如同样是《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这一节,我在其他班级采用了研究性讨论法进行教学,把前面提出的那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师的点拨,解决了重点与难点后,点出各国变法成败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善于用人,持之以恒,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关键。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认识中国的国情与世界形势,说明现代社会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指出强国需要改革,改革需要人才,鼓励他们从小立志,发奋学习,长大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既培养了实践能力,又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充分体现于教学中。
三、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
即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独立探索结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能力较多地体现在历史科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因为它需要学生收集有关历史材料,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写出总结性的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培养实践能力大有帮助。如第7课探究活动课,要求开展一次《我看商鞅变法》辩论会,因为这部分内容已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了解了较多,因此,辩论会开展得很成功,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反映强烈,要求老师多组织这样的辩论会,所以在学完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后,就课本的思考与讨论题:“乌江自刎,项羽悲汉道:此乃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以此为题,要求全班同学利用一周时间搜集材料,然后按单号、双号分成两组,再次展开辩论会,单号为正方,辩题是:项羽失败是天意并非人为。双号为反方,辩题是:项羽失败是人为并非天意。由班长主持,双方各派三名代表为裁判,制定具体细节,评分标准。因为准备充分又有经验,四十分钟后,双方还在据理力争,整场辩论会完全由学生组织,独立操作,在集体合作的基础上,检验了各自的实践能力,又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教师先当旁听者,最后进行总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接受型为主动参与型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身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过程,动手动脑,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学科知识,学会处理各种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决断能力、自理能力等,并学会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实践能力是综合能力的核心内容,只要我们改变教学观念,结合现实生活多开展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相信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队伍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一、培养学生设问置疑的能力
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从无疑到产生新疑”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多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或缺少自主活动去发现问题,如何激发培养学生设问置疑呢?
其一: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过去发生事件的历史氛围中,让学生产生了解事件发展状况,探究事情发生原因的欲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其二:可通过联系现实问题,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再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
其三:创设平等的教学气氛,组织学生讨论,并通过进一步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的疑问。
其四:直接让学生在接触的历史材料中,自己寻找发现问题。
例如在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在其中两个教学班采用了先介绍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后,直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鼓励他们大胆寻找问题,提出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1. 秦国为什么要变法?2.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3. 商鞅变法成功了可他为什么被杀?4. 最早变法的是魏国而最终统一六国的为什么是秦国?5. 商鞅是魏国人为什么到秦国变法?6. 商鞅是否爱国?他是否该死?7. 秦国为什么会强大?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逐一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解答,使学生懂得变革是时代的要求,是秦国强盛的需要,任何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从商鞅被杀说明改革具有艰难与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通过这样就把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结果、意义等具体内容,从重点到难点一一突破。
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即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现实生活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思想认识,这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历史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把历史问题延伸到现实来认识,促使学生通过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思考,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例如同样是《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这一节,我在其他班级采用了研究性讨论法进行教学,把前面提出的那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师的点拨,解决了重点与难点后,点出各国变法成败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善于用人,持之以恒,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关键。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认识中国的国情与世界形势,说明现代社会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指出强国需要改革,改革需要人才,鼓励他们从小立志,发奋学习,长大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既培养了实践能力,又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充分体现于教学中。
三、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
即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独立探索结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能力较多地体现在历史科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因为它需要学生收集有关历史材料,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写出总结性的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培养实践能力大有帮助。如第7课探究活动课,要求开展一次《我看商鞅变法》辩论会,因为这部分内容已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了解了较多,因此,辩论会开展得很成功,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反映强烈,要求老师多组织这样的辩论会,所以在学完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后,就课本的思考与讨论题:“乌江自刎,项羽悲汉道:此乃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以此为题,要求全班同学利用一周时间搜集材料,然后按单号、双号分成两组,再次展开辩论会,单号为正方,辩题是:项羽失败是天意并非人为。双号为反方,辩题是:项羽失败是人为并非天意。由班长主持,双方各派三名代表为裁判,制定具体细节,评分标准。因为准备充分又有经验,四十分钟后,双方还在据理力争,整场辩论会完全由学生组织,独立操作,在集体合作的基础上,检验了各自的实践能力,又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教师先当旁听者,最后进行总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接受型为主动参与型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身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过程,动手动脑,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学科知识,学会处理各种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决断能力、自理能力等,并学会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实践能力是综合能力的核心内容,只要我们改变教学观念,结合现实生活多开展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相信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队伍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