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高校学情的“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gh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现代设计史”作为高校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性理论课程,对于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理论素养及设计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大一学生手绘基础好、图形识别能力强,以及学校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情,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运用“以图鉴史”的方法,结合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以“识才”“施教”“发展”三阶段贯穿教学活动,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以及全程考核方式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现代设计史;因材施教;以图鉴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梧州学院2020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学以致用’‘立德树人’培养目标下‘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Wyjg2020A004);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专业教育的路径研究与实践——以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2020JGA312)研究成果。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作为大多数高校设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设计理论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设计的理论素养、开阔眼界,更好地指导设计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从教师、学生、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将近年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如下:
  (一)学生方面
  1.学习兴趣的缺乏
  作为设计专业课程中为数不多的纯理论性课程,教师只是对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人物、作品等进行陈述性的阐述和再现,对每一场设计运动或者设计风格进行总结。而学生对于老师平铺直叙的方式去讲授理論性质的课程只是单向性地接受知识,抽象而又生硬的知识点缺少足够吸引力,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2.不能有效体现专业能力优势
  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虽然文化课程基础相对较薄弱,但是手绘能力、想象能力、图形识别记忆能力、对时尚事物敏锐的观察力等都高于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纯理论性的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及“一考定高低”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出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优势,无法在课程中将该专业学生已具备的优势和能力用在实处。
  3.教学互动方式
  老师提问,学生随堂作答是传统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互动方式之一,而这种互动方式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若学生不是主动作答,而是被点名作答,那么这种互动方式则是单向性的,并非真正的互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动”起来。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同学,单一形式的互动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另外,借助互联网中的教学平台共同完成教学互动,在疫情前并不是主要的师生互动形式。
  4.学习的知识难以应用
  结合地方性应用本科院校的定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应当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基础课程,如何与实践相结合成为难题,尤其是在大一年级开设的情况下,在最初讲授的两年,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点成为课程重点。抽象的文字知识点即便被理解和记忆下来,但如何把理论性的内容知识转换成“实用工具”,并应用于将来的设计实践中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学生们的思维仅停留在课堂当中,后续的应用并没有实际展开,更不能与高年级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效衔接,甚至有学生不能理解这门课程实际作用何在。
  (二)教师方面
  1.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在疫情之前,主要以线下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不能高效和有效地测评学生学习的情况。智慧教学平台的资源也不能得到较好地用于拓展课堂知识,教师无法做到围绕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展开智慧教学新形式。
  2.不科学的考核方式
  在最初开设该门课程的两年时间,在教学及考核方式面没有结合本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情进行设计。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表现+期末闭卷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无法真正检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死记硬背答对的题目,在后期高年级做设计时,并不能较好运用设计史课程中所学知识。
  3.“引导者”角色的缺失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扮演“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满堂灌的知识点讲解, 让学生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但是“怎么用”“如何创新创造”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得到实现。教师站在“引导者”的角色上,没有做到“举一隅”引导,又如何要求学生“三隅反”地应用到环节,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都无法得到提高。
  4.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
  开设课程最初的两年,课程更注重学生课程知识目标的达成,缺少对学生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培养。没有将该课程教学与思政进行有效结合,“育人”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如何做到真正的“润物无声”成为难题,不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评价
  课程讲授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没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进行检测,而是以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一考定成绩”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式、标准固定答案式、突击式的方式应付期末考试,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情感取得的发展无从衡量,成为教学中的“痛点”。
  二、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在“世界现代设计史”课程的多轮次教学后,对课程中出现的上述教学问题进行总结调整,从学生的学情和专业定位出发,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形式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如图1),包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组织等方面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进阶   1.基于地方性应用本科院校的定位,除了对课程知识目标的达成,必须将“应用能力”提到重要位置。即便是专业理论性质课程,也在教学环节中融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课程开始到结束,每个环节都要将设计实践考虑进去。在课程结束后能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较好衔接,达到大一“学动手”、大二“能上手”、大三、大四“是能手”的长久目标。
  2.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设计分析能力、设计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评价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3.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重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在课程中,巧妙地通過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建立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未来设计师具有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整合
  1.针对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不同。线上(课前)第一阶段的学习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制作成简短的课件和微课,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建立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构架,对不能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思考、记录、群内讨论。(线下)教学内容与线上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具针对性,以学生在线上课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为导向,调整线下课程重难点,进行精讲点拨,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为“答疑”。
  2.从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习惯以“读图”方式获取知识的特点,把“以图鉴史”作为教学方法的核心,将抽象、难懂的课程内容转换成“可视性画面”。以更具画面感的视频、图片、图形让学生来了解现代设计发展历史进程、规律、各时期风格特征等,更有利于学生联想和记忆。
  3.在课堂上,除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对他们分析、评价、创新、动手、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创作实践、展示点评等环节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从学生大一年级的学情出发,将他们已经具备的专业能力充分运用,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深化。
  4.从多角度寻找思政元素作为课程内容,例如:课程当中涉及到的设计大师、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就能作为故事主线展开教学,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最终回归到设计上来。以这些鲜活人物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树立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及服务于人民、国家的责任感。再例如:课程中讲到某一时期的设计风格时,可以展示当代运用传统风格与现代相结合较为优秀的设计作品,让学生明白和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美,建立文化自信。
  5.由于中国现代设计起步较晚,多数《世界现代设计史》教材由翻译而来,对中国现代设计介绍的内容较少。因此,需要在课程中增加中国现代设计的相关内容,将中国当代的优秀设计案例作为课程讲解内容之一。
  6.收集整理与本课程相关章节知识的当代优秀设计案例,这些案例作为前沿性和时代性的代表,能够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分享学术界对于设计运动方面的一些最新观点的文章,作为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话题。
  (三)教学活动方面双向化
  教学活动的展开离不开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这是一项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化”的活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教师作为引导者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将因材施教作为主要的教学策略,在“识才”“施教”“拓展”三步骤的基础上展开(如图2)。
  “识才”是教学活动“双向化”第一阶段,该阶段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情,识别他们知识认知的差异性。在这个阶段可以从线上的教学活动中做到初步的“识才”,课前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发布即将上课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课件、微课、慕课、习题),让学生能在线下课程之前进行自学。线上的答题过程,学生能够对自学情况进行自评,教师能够在线答疑,通过智能平台数据了解每个学生自学情况,调整线下课程教学重难点,做到“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施教”活动。
  “施教”是教学活动“双向化”第二阶段,师生都需要“动”起来。除了针对难点和疑点,采用“精讲”方式给学生解惑外,还可以灵活设计多个有趣的教学环节。例如:以课程第三章节《装饰艺术运动》课程互动环节为例,在互动中设计了一个叫做“你说我来做”的游戏,由学生来“说”,老师在台上完成“做”。这个游戏改变了传统教学环节中教师出题,学生作答的模式,而是以角色翻转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给老师“出难题”的过程中,调动课堂氛围。游戏的规则是由学生在台下随机说出老师讲解过的装饰艺术运动中一些典型的造型特征,台上的老师根据学生说出的形状在黑板上进行即兴设计,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双方都真正“动”了起来。老师现场展示了将课程当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设计过程,做到了“举一隅”,帮助学生后期做到“三隅反”。
  “发展”指的是除了现代设计史课本知识点掌握之外,在综合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提升和发展。如:在课堂设计应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能提升学生在设计思维、设计表达、团队协作、自评及互评等方面的能力;课后通过课程学习群中优秀案例分享打卡、讨论,让学生所学知识内容得到拓展,同时教师通过思政元素微妙导入,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全面发展。
  (四)教学组织方面的循序渐进
  1.“接地气”的课程导入
  整个线下课题教学活动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如图3)。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对时尚事物洞察力较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采用“接地气”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接地气”主要是对于学生而言,“曾经所知”“每日所见”“日常所闻”的事物都可以作为课程导入关键点。因为我们在学习和掌握一个新知识的时候,通常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这种接地气的课程导入方法,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入课题的几分钟内将学生带入课堂。   2.内容解析
  在完成课程导入后,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可以针对学生线上学习产生的问题进行解析。“以图鉴史”的方法在这个阶段可以将较难知识点转化成可视化的图形和图片给学生进行解析精讲,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多理解。
  3.应用创新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创新创造的“引导者”,该阶段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即便是理论课程,也可以考虑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创新应用。教师可以采用上文提及的互动游戏,教师根据课程所学内容先进行示范创作,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新的设计创作,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完成创新设计作品后,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互评。
  4.总结巩固
  总结的第一方面包括教师对课堂当中讲解内容的回顾与梳理。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形式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具象化知识构架。对上一阶段应用点评,学生能在教师的总结性点评中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是对新学内容的有效巩固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在传播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的确立、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阶段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将不同思政元素与课程相关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情感。
  5.课后拓展
  现场教学阶段结束后,课后也是知识拓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通过课后作业、网络优秀案例分享打卡、课程作业汇报展等形式实现。课后作业发挥设计类学生手绘能力强的优势,更有利于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每次老师讲授课程结束之后,让学生将课堂所讲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手账本笔记(如图4、图5)。学生需要将老师课堂所讲内容在课后进行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需要翻阅教材及更多的参考资料,这个过程其实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复习过程,在整理好相关资料的同时,要用手绘、拼贴等手法结合文字表现在空白的纸质笔记本上面。这个过程发挥了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手绘能力强的特长,锻炼学生在版式设计方面的能力。另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成为该课程课后知识拓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微信、钉钉等app建立课程学习群,教师可以给學生推送较好的设计论坛及公众号。群内学生们采用每日打卡形式将自己在网络上看到的优秀案例分享到群内,并且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群内同学们讨论。
  (五)教学评价的全程化
  增大过程考核比例,通过全程考核方式来打破之前“一考定成绩”的不合理测评。通过个性化设计的课堂及课后作业,结合能够发挥艺术设计类学生特长的课程期末作业汇报展,综合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期末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时,以课程期末作业汇报展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出,从更广泛的角度对学生掌握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期末考试改为全班学生分组绘制主题海报的形式来完成,将整个课程所涉及的十个章节作为考核的内容,班上学生以3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代表进行现场抽签,抽到哪一个章节的内容,整个小组成员就要做该章节内容相关的主题海报。这种考核方式需要学生小组成员们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最终进行校园公开展出(如图6、图7),邀请全校师生参观指导。实行这种考核方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并且做到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三、课程教学改革后的效果
  所带班级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明显能够将该门课程中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如在大三开设的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当中,就有学生将现代设计史课程中讲过的装饰艺术风格、荷兰风格派、波普设计风格等知识运用到设计当中。另外,通过在该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对学生在设计观念上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他们开始更关注弱势群体,为特殊人群进行设计,更多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将地域文化融入设计作品当中,在专业设计大赛中获奖。
  四、结语
  该门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点主要基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授课对象为艺术设计专业大一学生的学情展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形式,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将抽象化、生硬化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可视性”的具象图片,用“以图鉴史”的方法进行教学。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识材”“施教”“发展”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组织。通过全程考核方式来打破之前“一考定成绩”的不合理测评,通过个性化设计的课堂及课后作业,能够发挥艺术设计类学生特长的课程期末作业汇报展来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公开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参观的课程作业汇报展,能够从更多角度观察教学效果,达成对学生在知识、综合能力、情感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威多.基于提升教学质量的高等院校现代设计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美术大观,2020(3):136-137.
  [2]雷敏.包豪斯的理想与精神推动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60-61.
  [3]吴琼.“中外设计史”课程在课程思政视野下的教学路径探索[J].南国博览,2019(2):97,99.
  [4]赵丹青.世界设计史课程教学设计与思考[J].明日风尚,2019(15):29-30.
  [5]余钰.工业设计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47):43-46.
  作者简介:吴薇,硕士,梧州学院艺术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王泽兵,硕士,梧州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品牌符号营销。
其他文献
期刊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1.07.001   Abstract:  Establishing and highlighting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of China 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n important wa
期刊
期刊
期刊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1.07.003   Abstract: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to the opening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CPC's history of studying ethn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