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思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NENGW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播种知识与知识生成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如何激活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的、交互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师生在智力、情感、人际交往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使自己潜在能力不断得以发挥。
  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其实质首先应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参与到知识的探索活动,亲自体验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理解,能动的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知识的学习已不仅仅是属于认知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伴随着知识增长的过程又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教师每一节课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职业的感受和态度。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事业追求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做出奉献,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生命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它不只是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单向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每一位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教师,会同充满活力的学生一起,共同把课堂构建成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课堂教学是播种知识与知识生成的动态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知识传播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执行课程标准和对学科知识的简单复制过程,而是对课程和学科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首先,教师要把书本知识转变成为自己的知识。这个转变过程,是教师对书本知识的内化过程。书本知识在内化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能动作用而被激活。要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师的知识,教师必须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书”的观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将书本知识激活,再依照教师自身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对书本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形成具有教个性教学特征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传播的就是这种具有生命活力和教师个性特征的学科知识,而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的传递。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相伴而行的。教师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知识的外化过程,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知识外化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生成。学生生成的知识一是来自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师的知识,二是来自于学生自己对教材知识的内化活动;三是来自于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体验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积累。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是一个“播种”的活动,这种“播种”过程一是要求教师要激活知识的“种子”,也就是说教师所播下的知识的“种子”应当是一种“活”的知识;二是教师要把这种活的知识“播种”到学生的“沃土”之中,才能保证充满活力的知识“种子”的成活。
  三、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教师的学生观的核心应该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自己的最好发展。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或一部分学生的有效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好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潜能。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侧重在人的智力的片面发展上,更不能仅仅凭借学生的学科知识分数来判定学生发展的优或差。第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种统一规格、统一模式的发展。第四,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在其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以课堂中的知识或分数的获得为终点。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学生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是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中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
  在这种课堂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资源,虽然他们的内涵不同,但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处于课堂双向互动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渠道的知识信息得以共享和互动。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其他文献
案例概述  一个星期四的上午,一节准备充分、应该上完的数学课,最终却未能完成预定目标。问题出在哪里?原来刚开始上课,就有一位小朋友举手向我告状,说他后面的同学推了他一下,接着又有几个举手说这个小朋友如何如何,开始时我耐心地听着,想马上解决就算了,谁知小手接二连三地举起来,结果在我意识到喊“停”的时候一节课已经过了三分之一。  还有一次,我刚吃完中饭回到办公室,就见好几个小朋友连接着跑来说教室里出事
幼儿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是为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全面培养和教育,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所决定。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生活伴侣,又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  一、教师与儿童共同准备游戏、创设游戏环境,用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  属相是幼儿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个有趣而又神秘的话题,因十二生肖的轮回和顺序,是孩子认识它有一定的难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充斥着乏味的提问、烦琐的内容分析,无效劳动耗费着大量的时间。表面上热热闹闹,课后冷静想想学生得到了什么,却往往难以说得清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正确地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呢?在学生没有理解与体验时就进行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更谈不上让学生感受。因此,我们应始终追求那种无痕的教育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对课的结尾进行设计,避免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结尾方法,能促使学生对每一堂美术课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感受美术的魅力。良好的结尾,往往能成就新的开始,期待中能迸发出新的创造。  一、找寻问题的源头  在一贯的美术教学中,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完整的结束,但真正操作起来总是很“轻描淡写”。一般结尾都会呈现以下三个现状:  1、教师一边讲,一边带着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解读《纲要》,不禁令人思考:我们处于美丽的江南,这里不仅有中国江南水乡美景、景致典雅的古代园林建筑,这里更有着历史悠久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民间艺术中的“神”、“气”、“韵”、等都构成了江南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也都是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我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很多人认为,“文学是音乐之母”。而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过:“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在幼儿园里,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和音乐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拼合和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和相互的补充,其共性在于情感。幼儿文学作品,叩响幼儿音乐之门!幼儿音乐活动,奏响幼儿文学作品新篇章!只有准确地把握好文学和音乐的共同之处,才能将他们完美地结合,实现“文以情起,心随音动”的融合。  《纲要》中
当今社会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的培养,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幼儿的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个体的动机性活动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抗挫折能力是对挫折的承受力,遇到挫折时能摆脱困境,避
把尚美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之中,是提升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尚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阐述了其渗透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与基本途径,旨在分享于广大行内同事们参考交流,共同为促进培养小学生自小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符合时代主流审美素质的教学目标实现。  一、引言  尚美,顾名思义,就是追求美,尊重美。其本质内涵包括四层意义,即:认识美、发现美和追求美、创造
在当前我们语文课程设置紧(中高年级每周7课时左右),课文容量大(中高年级每册24篇左右)的前提下,我们一般一篇课文的教时安排为2课时。那么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应承载哪些任务,达到怎样效果呢?“浮光掠影”般的过场,抑或“品读感悟”式的深究,都不可取。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尽量做到“到位不越位”。下面,就通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结合笔者平时所积累的教学经验与教训,谈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