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播种知识与知识生成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如何激活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的、交互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师生在智力、情感、人际交往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使自己潜在能力不断得以发挥。
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其实质首先应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参与到知识的探索活动,亲自体验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理解,能动的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知识的学习已不仅仅是属于认知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伴随着知识增长的过程又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教师每一节课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职业的感受和态度。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事业追求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做出奉献,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生命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它不只是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单向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每一位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教师,会同充满活力的学生一起,共同把课堂构建成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课堂教学是播种知识与知识生成的动态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知识传播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执行课程标准和对学科知识的简单复制过程,而是对课程和学科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首先,教师要把书本知识转变成为自己的知识。这个转变过程,是教师对书本知识的内化过程。书本知识在内化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能动作用而被激活。要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师的知识,教师必须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书”的观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将书本知识激活,再依照教师自身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对书本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形成具有教个性教学特征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传播的就是这种具有生命活力和教师个性特征的学科知识,而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的传递。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相伴而行的。教师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知识的外化过程,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知识外化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生成。学生生成的知识一是来自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师的知识,二是来自于学生自己对教材知识的内化活动;三是来自于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体验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积累。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是一个“播种”的活动,这种“播种”过程一是要求教师要激活知识的“种子”,也就是说教师所播下的知识的“种子”应当是一种“活”的知识;二是教师要把这种活的知识“播种”到学生的“沃土”之中,才能保证充满活力的知识“种子”的成活。
三、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教师的学生观的核心应该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自己的最好发展。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或一部分学生的有效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好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潜能。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侧重在人的智力的片面发展上,更不能仅仅凭借学生的学科知识分数来判定学生发展的优或差。第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种统一规格、统一模式的发展。第四,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在其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以课堂中的知识或分数的获得为终点。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学生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是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中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
在这种课堂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资源,虽然他们的内涵不同,但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处于课堂双向互动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渠道的知识信息得以共享和互动。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一、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的、交互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师生在智力、情感、人际交往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使自己潜在能力不断得以发挥。
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其实质首先应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参与到知识的探索活动,亲自体验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理解,能动的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知识的学习已不仅仅是属于认知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伴随着知识增长的过程又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教师每一节课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职业的感受和态度。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事业追求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做出奉献,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生命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它不只是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单向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每一位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教师,会同充满活力的学生一起,共同把课堂构建成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课堂教学是播种知识与知识生成的动态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知识传播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执行课程标准和对学科知识的简单复制过程,而是对课程和学科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首先,教师要把书本知识转变成为自己的知识。这个转变过程,是教师对书本知识的内化过程。书本知识在内化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能动作用而被激活。要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师的知识,教师必须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书”的观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将书本知识激活,再依照教师自身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对书本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形成具有教个性教学特征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传播的就是这种具有生命活力和教师个性特征的学科知识,而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的传递。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相伴而行的。教师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知识的外化过程,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知识外化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生成。学生生成的知识一是来自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师的知识,二是来自于学生自己对教材知识的内化活动;三是来自于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体验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积累。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是一个“播种”的活动,这种“播种”过程一是要求教师要激活知识的“种子”,也就是说教师所播下的知识的“种子”应当是一种“活”的知识;二是教师要把这种活的知识“播种”到学生的“沃土”之中,才能保证充满活力的知识“种子”的成活。
三、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教师的学生观的核心应该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自己的最好发展。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或一部分学生的有效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好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潜能。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侧重在人的智力的片面发展上,更不能仅仅凭借学生的学科知识分数来判定学生发展的优或差。第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种统一规格、统一模式的发展。第四,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在其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以课堂中的知识或分数的获得为终点。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学生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是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中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
在这种课堂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资源,虽然他们的内涵不同,但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处于课堂双向互动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渠道的知识信息得以共享和互动。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