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ton酪氨酸激酶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血栓与止血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jie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口腔牙龈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为特征[1]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有轻微的女性发病优势.目前认为抗体介导和/或 T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是ITP的主要发病机制,但仍不完全清楚.其中B细胞在ITP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B细胞免疫异常,产生针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表面膜糖蛋白的自身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导致患者发病[2].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主要受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antigen receptor,BCR)信号通路调控.Bru-ton酪氨酸激酶( Bruton\' s tyrosine kinase,Btk)是BCR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之一,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Tec家族的成员.本文综述了Btk在ITP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纤溶相关指标、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变化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 以7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对象,根据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n=19)和非DVT组(n=51).检测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TEG参数,分析其与DVT的关系.结果 两组术后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均升高,DVT组高于非DVT组(P<0.05).两组术后反应时间、凝集时间降低,凝集块形成速度、最大振幅水平升高,DVT组反应时间、凝
高危妊娠是指妊娠期间由于某些发病因素或并发症而威胁母婴安全,引起难产或危险妊娠者.高危妊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双胎或多胎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不良孕产史等.高危妊娠在农村孕妇中发生率较高,约为20% [1].高危妊娠是致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视高危妊娠孕妇的早期产前检查,对改善孕妇及围生儿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妊娠期,孕妇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其中凝血功能变化较为明显,孕妇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大多数高危妊娠孕妇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密切监测高危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