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创始人,助推美国工业革命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yq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省理工学院校园。

  1882年的麻省理工学院(下文简称MIT)毕业典礼无异于之前任何一场:台下满是兴奋的毕业生,翘首以盼的家长和大批对这所新崛起的学院抱有好奇心的社区居民。
  学校的创立者、已经卸任校长一职的威廉?巴顿?罗杰斯受邀上台发表演说,在欢腾的气氛下,78岁老者的发言尤显缓慢:“我们自豪地看到,相比于传统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各自为营的局面,在我校教学的每一处架构、每一寸肌理中,理论与实践都已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践植根于理论,理论建立于坚不可摧的实践结果……”罗杰斯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似乎低头去看讲稿,然而下一秒,他便猝然倒地,与世长辞。
早期MIT土木工程学生在野外实地考察。
MIT创始人威廉·巴顿·罗杰斯。

  罗杰斯在生命最后一刻陈述的那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正是他1861年创立MIT时的初心。校训“Mind and Hand(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即由来于此。这一理念在当时盛行传统古典教育的美国大学中堪称先锋。正是这样的精神,引燃和推动了美国的工业革命,MIT因此获得“工业发动机”的美誉。
  正如罗杰斯传记的作者所言,倒在MIT演说台上对罗杰斯就仿佛是一场仪式。“再没有比这种形式更完美的生命终点,也没有比这种形式更能让人们体会到一个人与他的事业对社会的意义之重。”
  坚决反对与哈佛合并
  如今,在波士顿MIT的老校区,依然保留着19世纪末新古典风格的大理石建筑。150多年前,罗杰斯一手打造的这座著名学府,不仅在规模和气派上远远超过旁边哈佛校园的老红砖楼,还成为当地一景。
  MIT成立颇费周折。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变得尤为急切,但传统大学依然受英国式古典教育的影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当时已是知名自然科学家的罗杰斯意识到,必须建立一所能将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校,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彼时的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政治和学术氛围都相对开明,是罗杰斯实现理想的不二选择。1859年,罗杰斯向州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获得后湾区一块土地,用来建立一座理想中的科学工程类学院。可惜被拒绝了。一年后,他再度提出申请,一同提交的还有一份30多页的详尽计划书,其中这样阐述:“这家教育机构,旨在最大可能地推动科学的实际应用与艺术、农业、制造业和商业的融合。推动实用知识的传播、工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
  提案在州政府讨论了一年多仍没结果。这时,罗杰斯意外收到了一位州政府官员的信,这位官员 认为罗杰斯的口才和思辨非常具有说服力,偷偷建议他“赶在政府下结论之前亲自前往争取”。罗杰斯做了最后一搏,这一次申请终于获得通过。1861年,马萨诸塞州政府正式签署文件,授权成立“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简称MIT。
  但事情并未从此一帆风顺。就在文件签署的两天后,美国内战爆发,使得本就不容易筹措的办学资金更是雪上加霜。此外,一些官员和学界人士不看好MIT,数次力劝罗杰斯将MIT与哈佛劳伦斯科学院合并,但都被罗杰斯坚决回绝。
  为了筹措资金,罗杰斯想尽办法。尽管困难重重,好在筹建工作还是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罗杰斯对人才招募不拘一格,不仅吸收来自哈佛等顶尖大学的毕业生,还从学术界挖掘并不出名的才俊;教学方面,罗杰斯同样煞费苦心。他拟定了一份“教学范围与计划”,其中包括物理化学操作实践,化学分析以及化工的实验室训练,机械工程与建筑的结构绘图、设计和建模,地质测绘实践以及上述各项学科的田野考察练习。
  这些今天看来很必要的课程,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却是先锋般的尝试。比如,1868年,MIT化学专业的两名教师出版了一本教学大纲,内容为如何引导学生做化学实验。这与当时不允许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只能靠教科书和教授讲解来理解实验的传统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在学术界引发极大的轰动。
  优秀的“罗杰斯家男孩”
MIT制造出的世界上第一台“旋风计算机”。
MIT校徽。

  罗杰斯对科学与教研工作的热爱,与他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他本人,他的父亲以及3个兄弟也都穷尽一生行走在自然科学这条道路上。
  罗杰斯的父亲帕特里克出生于爱尔兰,20岁时,在当地报纸发表了不满政府的言论,为躲避牢狱之灾,前往美国费城,并成为当时刚刚组建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那里云集了当时美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泰斗,如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化学研究专业机构的伍德豪斯,植物与地理学家巴顿等人。这些人的学术和教育理念不仅影响了帕特里克,甚至在罗杰斯日后的科研及教学风格中也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1818年,帕特里克被聘为美国威廉和玛丽学院教授。罗杰斯与3个兄弟的启蒙教育均来自父亲,大哥和四弟是化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三弟是地理学家,任哈佛大学教授。在那时期的美国科学界,优秀的“罗杰斯家男孩”名气都不小。
  罗杰斯在考入威廉和玛丽学院之前,就在科学类杂志发表过多篇学术文章。进入大学后,更展现出超乎同龄人的科研水平。他父亲与另一位教授好友通信时曾这样写道:“在此阶段的研究中,我的儿子威廉承担了大部分工作,我非常骄傲地决定和您分享他展现出来的天赋和才能。”
  然而,当时的美国大学固守传统教育理念,对自然科学的投入微乎其微,这对渴望在自然科学领域一展抱负的罗杰斯来说无疑形成掣肘。20岁那年,没获得任何学位的罗杰斯毅然离开威廉和玛丽学院,前往马里兰州谋求发展。很快,他获得了一所学院的教职,并将该学院的自然科学专业打造成专门将“科学信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面向工厂主、手工业者和机械工程师的学科。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意识到实验、实践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
  1828年,帕特里克过世。24岁的罗杰斯在悲痛中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威廉和玛丽学院物理学系的教授。此后,专攻物理、化学领域的罗杰斯在三弟的影响下,开始涉猎地质学研究,很快受到政府的注意,请他牵头组织对弗吉尼亚州地形考察。这个项目持续了数年,为了纪念他,弗吉尼亚的最高峰被命名为“罗杰斯峰”。
  MIT人的基因
  罗杰斯将对自然科学的满腔热情和多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全部倾注于MIT,使其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成立后短短3年,MIT的学生人数已经是哈佛劳伦斯科学院的3倍,这种差距在其后几年间不断扩大。
  效仿罗杰斯为MIT规划的模式,美国相继诞生了多所理工类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不仅如此,他的教育理念对欧洲以及后来的亚洲也影响深远。成立于1796年的英国安德森学院,一直被认为是英语国家中第一所理工学院。这所大学的校训翻译成中文也是“手脑并用”,人们一度以为罗杰斯从这所历史更久远的学校获取了灵感。实际恰恰相反,该校董事会解释说,是因为看到MIT的校训,从中获得灵感,才在1912年将校训及办学理念调整为“手脑并用”。
  科学与实践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二战”期间,MIT与美国军方合作建立了美国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合作研发实验室——MIT辐射实验室,研制出雷达,这无疑成为美国制胜的关键。“二战”后,在美国军队服务的MIT校友达到8776人,其中包括98位陆军将军和52位海军上将——来自MIT的声音在美国的国家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MIT教授杰伊?赖特?福里斯特领导的旋风工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实时处理资料的“旋风计算机”。
  2015年,MIT教授比尔?奥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概括:“如果MIT是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成为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MIT校友们创立了超过2.56万家公司,这些公司雇佣的员工超过300万人,并创造了多达1.2万亿美元的巨额财富收入。”
  罗杰斯的“手脑并用”理念已然成为每一个MIT人的基因,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即使懂得高精技术,但不会动手,不会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将科技运用于生产,就称不上精英”。
  MIT从创立之初就拒绝接受美国大学对外授予“荣誉学位”的传统,并坚持至今,成为美国仅有的两所拒绝这一传统的大学,另一所是弗吉尼亚大学。这一传统同样是罗杰斯任教时订立的。“随便授予荣誉学位是对知识和学习最大的嘲讽和无意义的跟风。”罗杰斯说。这也是罗杰斯和他的MIT在学术以外的另一种风骨。
其他文献
星球健身中心内景。    人们去健身,是会选择设备齐全的豪华健身房,还是“简陋不堪”的?答案不言自明。可在美国很多人却选择了后者——马克·龚达尔和迈克尔·龚达尔兄弟创办的星球健身。  这家风靡全美的健身中心如今已有1000多家连锁店,710万会员。但龚达尔兄弟却说:“我们的成功秘诀是不做‘最好’的健身中心。”  最“破”的健身房  龚达尔兄弟从小就喜欢举重,一直梦想拥有自己的健身房。1992年,迈
肩挑希望
期刊
国学热的实温虚火  中国传统与儒家文化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复苏,以及此后20多年的发展之后,掀起了一股让人始料不及的热潮。200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国学院,第二年伊始,《光明日报》设《国学》专版,大力推动国学的研究与传播。至此,“国学热”成为近十年最突出的文化热词之一。  十年间,国学以各种姿态活跃于国人的视野与生活中:高校里,国学院、国学班接连成立;社会上,祭祖祭孔等传统礼
站在自己画作前的汤伯利。2015年年底,《黑板》拍卖现场。  人物简介:汤伯利,《纽约时报》评出的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1928年出生于美国莱克星顿。2011年去世。  艺术有时美不胜收,有时神秘莫测,已故美国艺术家汤伯利的画作《黑板》无疑属于后者。  在2015年年底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汤伯利的《黑板》拍出了7053万美元(1美元约合6.58元人民币)的高价,不仅打破了其个人作品6090
前段时间,出版家范用的女儿范又给我发来微信,说父亲生前留下一些好酒,她为我留了一瓶,让我有空去取。感动之余,我想起了一张特殊的贺卡。那是在1991年春节前夕,范用寄来一张亲自设计的贺卡,简朴淡雅,背面印着他外孙女许双的一篇作文《我的外公》,并配上丁聪为他画的肖像漫画。当年只有9岁的许双,把外公写得活灵活现:  我的外公已67岁了,他瘦瘦的,个儿不高。  他做什么事情都快,看书快,写字快,走路快,吃
个人简介  闫妮,演员,1971年出生于西安。 1990年,考入兰州军区政治部战斗话剧团。1994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代表作:电视剧《武林外传》《北风那个吹》《生活启示录》《一仆二主》等。闫妮与赵本山主演的贺岁电影《过年好》将于大年初一上映。  闫妮在朋友圈中上传了一张摇滚青年范儿的自拍照,她将之归结于“喝大了”的意外之举。一分钟后,黄渤回复了一个吃惊到下巴快掉下来的表情
他被誉为“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新作勾画藏书家群像  韦力:1964年生人,喜收藏古书,被称为“民间古籍收藏第一人”。著有《书楼觅宗》《书魂寻踪》《古书之美》等。  韦力从咖啡馆正门走进来。他个子很高,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像一个风尘仆仆的赶路人。等到坐下,话匣子打开,又迅速切换为一位气定神闲的讲述者,将那些书事、人事、世事娓娓道来。  “动”与“静”,正是韦力身上两种并存的状态。就像他的新书《上书房
1999年4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访美期间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持了当天的开盘仪式,随后获赠一件印有拼音“朱”的交易员夹克。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历史应该为朱镕基总理记下精彩的一笔,因为他对于全球的政治、经济都具有非凡的影响力,特别是现在,他对中国金融系统的深刻影响正日益显现出来。”这个出自2013年底的评价,让人们在当下中国的“牛市”中,不禁回想起曾经在股市上屡有“壮举”的朱总
今年是侯耀文逝世10周年,忆起这位相声大师,你会想到,  在那段不算长的时间里,他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只容他一人之身的位置。  “没见过?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侯耀文给石富宽亮了一把手里的大哥大。这大约是1987年。拿那黑匣子的人,在一般人眼里,水深如墨。  这段《侯扶倒》,我是有幸在電视里看到的。西装革履的相声演员当年并不多见,跟侯耀文一样瘦而精警的,印象中也就丁广泉能算一个。在相声里,侯耀文自始至终
吴秀波:1968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代表作有《黎明之前》《北京遇上西雅图》《心术》等。2017年,主演古装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下部《虎啸龙吟》正在热播中。  他用333天拍《军师联盟》,以司马懿的视角讲故事,抛出内心的疑惑与矛盾  酒店的房间光线昏暗,北京难得的一线清朗天光,被挡在了两片窗帘之外。目光穿过一个个坐着、站着、斜倚着的工作人员,仔细辨认了一下,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