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第一”,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为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任务。现行的体育教育课堂教学,重体育技能教学,轻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过于简单而且没有一定的针对性本文就在体育课堂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粗略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1.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初中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也是良好心理习惯形成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而现行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许多学生精神压抑、焦虑不安、情绪失常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教育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咨询室正式向学生开放,在创设咨询室前,我们最担心的是怕开设后太冷淡,没有学生来。出乎意料之外,开放的第一天,咨询室就爆满,开设至今的一个多月里,我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是“客”流不断。这事表明我们学生接受心理治疗的勇气可佳,同时也体现了初中生中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和急于治疗的现象。
2.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提升学生身心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通过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
2.1体育课提高学生认识的变化
作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初中学生来说,通过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进而提高记忆能力,加快思维活动。通过体育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2.2体育课加强学生的情感交流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能使学生间加强情感的交流,。体育活动能带给学生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能使学生的情感充分地体现出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让学生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酌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井阔心胸,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理素质。
2.3体育课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体育课中有一些艰苦、高难度的项目,主要是对力训练和操的技巧,在面对这些项目时,学生往往胆怯害怕,希望逃避。这时体育教师通过示范、引导、鼓励,让学生克服心理,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拼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2.4体育课发展学生个性成长
体育活动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显现出来,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3.体育课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需培养的不同方面,特别强调个性心理品质,从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对学生的个性化品质进行塑造,重视学生个性心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一注重体育课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因素
由于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处于生长发育间段,心理因素极其不稳定,而且由于学生的体质、学习成绩、个性差异等原因,导致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品质。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时,体育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2合理安排内容,抓住学生心理,培养健康心态
体育课是大部分学生最喜爱的一门课,教师要抓住学生对运动兴趣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体育课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从内心世界发出支持身体行动的源泉。在活动内容适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激发个体潜在的动力,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就能释放出来,来加强集体精神,形成好的群体力量.
3.3重视学生的情感目标,营造宽松氛围,体验成功
树立信心新课程目标把体育教学的情感目标分为四个层次:接受、兴趣、形成立场和观点、自觉表现。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3.4运用多形式,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
在课堂中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保证。因此,在体育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明确提出评价目的不是给学生鉴定,也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以发展、促进、激励为其目标。
3.5加强课后辅导,矫正个别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外,课后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也是十分必要的。个别辅导针对性强,可以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辅导过程中,可以开门见山,学生有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但双方的谈话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指导学生,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喇嘛甸中学)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1.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初中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也是良好心理习惯形成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而现行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许多学生精神压抑、焦虑不安、情绪失常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教育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咨询室正式向学生开放,在创设咨询室前,我们最担心的是怕开设后太冷淡,没有学生来。出乎意料之外,开放的第一天,咨询室就爆满,开设至今的一个多月里,我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是“客”流不断。这事表明我们学生接受心理治疗的勇气可佳,同时也体现了初中生中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和急于治疗的现象。
2.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提升学生身心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通过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
2.1体育课提高学生认识的变化
作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初中学生来说,通过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进而提高记忆能力,加快思维活动。通过体育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2.2体育课加强学生的情感交流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能使学生间加强情感的交流,。体育活动能带给学生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能使学生的情感充分地体现出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让学生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酌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井阔心胸,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理素质。
2.3体育课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体育课中有一些艰苦、高难度的项目,主要是对力训练和操的技巧,在面对这些项目时,学生往往胆怯害怕,希望逃避。这时体育教师通过示范、引导、鼓励,让学生克服心理,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拼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2.4体育课发展学生个性成长
体育活动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显现出来,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3.体育课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需培养的不同方面,特别强调个性心理品质,从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对学生的个性化品质进行塑造,重视学生个性心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一注重体育课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因素
由于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处于生长发育间段,心理因素极其不稳定,而且由于学生的体质、学习成绩、个性差异等原因,导致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品质。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时,体育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2合理安排内容,抓住学生心理,培养健康心态
体育课是大部分学生最喜爱的一门课,教师要抓住学生对运动兴趣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体育课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从内心世界发出支持身体行动的源泉。在活动内容适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激发个体潜在的动力,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就能释放出来,来加强集体精神,形成好的群体力量.
3.3重视学生的情感目标,营造宽松氛围,体验成功
树立信心新课程目标把体育教学的情感目标分为四个层次:接受、兴趣、形成立场和观点、自觉表现。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3.4运用多形式,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
在课堂中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保证。因此,在体育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明确提出评价目的不是给学生鉴定,也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以发展、促进、激励为其目标。
3.5加强课后辅导,矫正个别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外,课后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也是十分必要的。个别辅导针对性强,可以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辅导过程中,可以开门见山,学生有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但双方的谈话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指导学生,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喇嘛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