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事业单位也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新财务制度下,行政事业的资产管理方式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因此,其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的要求,以提高国有资产得到使用效率。文章从新财务制度为背景,深入分析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方法的有效策略,以帮助事业单位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策略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制度改革以后,事业单位原来的资产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其要求,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必须认清资产管理工作的不足,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不够重视资产管理
新财务制度下,某些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意识薄弱,其往往过于重视资金而忽视了资产,这种传统的资产管理观念引起很多问题。资产管理的职责分配不明确,分工也不明确,导致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事业单位一直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的财务制度,对于新购进的资产只进行简单的登记,没有继续跟进管理资产的使用情况。一些内部资产长期闲置,没有得到及时地管理与维护,导致资产的丢失和损坏,经常发生账账不符的现象,导致国有资产的利用率不高。闲置资产不能合理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因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根据新财务制度的要求,形成了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用和使用的管理体制,这样的管理制度框架比较粗略。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的统计工作过于简单化,没有对提高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各环节管理工作效率做出具体的规定,不能优化配置资源,形成资产的浪费。事业单位进行资产管理的意识薄弱,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出现挪用、私自占用国有资产现象的产生。因此,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
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资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足,无法满足新财务制度的高要求。财务资产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符合自己岗位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了解政府采购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更全面的知识,财务、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全面发展,拥有广泛地知识,才能使购买、使用和处置资产的工作符合财政部门的相关规定程序。不同的资产管理工作有不同的科室分管,对其工作人员的培训也由不同的科室来开展,培训内容不够系统,资产管理人员掌握最先进得到资产管理办法缺乏及时性,更不用说运用了,这不利于提高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所以,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事业单位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资产、财务管理工作没能密切联系
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只是完成各自的工作,没有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比如,资产的使用情况没有及时地反馈给财务部门,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料和数据,财务部门也未能及时进行账务处理,资产管理部门也不够重视资产的清查工作,对资产的盘查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导致财务报表对于反映单位资产的情况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在编制预算购置资产的时候,由于信息的不充分,经常会出现资产购置不合理的情况,可能使单位资金不能被合理使用或者造成资产浪费的不良现象,预算的执行效率低。
二、新财务制度下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资产管理的意识
要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分配,把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事业单位要对管理层做好教育工作,使其认识到资产管理得当重要性,提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充分发挥领导作用,让全体工作人员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促进全员参与资产管理。把具体的岗位职责相应落实到位,,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工作人員参与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在日常的资产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系统,对资产进行动态控制,尽量避免登记性错误,加强与财务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并准确地向财务部门上报资产的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增强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提高财务部门所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合理性。
(二)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必须建立更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才能适应新财务制度提出的较高的要求。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清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构建更完善资产使用和处置等方面的登记、盘查等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要明确资产管理的权责,规定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加强对各岗位的监督和考核,增强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责的独立性,使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预算、财务和资产管理部门之间要密切联系,做好工作衔接,使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做好资产管理工作。事业单位还要重视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体系,结合内外部监督,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避免贪腐现象的产生。
(三)结合不同类型资产的特点
事业单位还要结合不同类型资产的特点,比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要分别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以提高各种资产的利用率。第一,固定资产。把固定资产做好分类,对租借的资产、报废的固定资产等制定出详细的管理流程,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第二,无形资产。统一无形资产的评估标准和合理选择评估方法,还要做好无形资产的维护和保障工作。第三,现金。建立完善的现金管理制度,对现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控制,加强监管。
(四)优化对国有资产的配置
事业单位要及时整合国有资产,增强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事业单位也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促进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促进资产管理信息传播的速度,有利于优化闲置资源的调配,实现资产跨部门、跨系统整合,增强资产使用的灵活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五)重视资产盘查工作
做好资产的盘查工作,使资产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以适应新财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的不断变化。因此,各部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和方法来进行资产盘查,明确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使账实相符,增强数据信息的真实性,给决策者提供更真实有效的信息参考。
(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保障。因此,事业单位要给资产管理工作配备专门的人才,并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不断更新其知识体系,以更好地适应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事业单位可以构建一个平台,增强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使资产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以提高资产管理工作得到效率和质量。更要重视对资产管理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其责任感等职业道德水平,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杜绝贪腐现象,使资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三、结语
新财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具备更高的资产管理水平,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因此,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改革应建立在我国现有国情基础之上,同时事业单位也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新财务制度的要求,构建更完善、更科学、更系统的资产管理高效机制,促使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为我国国有资产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骆严;焦洪涛.政府资助项目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障碍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5.
[2]卢明霞.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及建议[J].经济师, 2013,(9):117-117.
[3]李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风险与防范[J].会计师.2017,(13).
[4]黄建宁.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及其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 , 2016,(7):88-89.
[5]胡育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若干思考[J].新会计, 2015 ,(08) :53-54.
作者简介:李冬青,新疆实验中学
关键词:新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策略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制度改革以后,事业单位原来的资产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其要求,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必须认清资产管理工作的不足,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不够重视资产管理
新财务制度下,某些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意识薄弱,其往往过于重视资金而忽视了资产,这种传统的资产管理观念引起很多问题。资产管理的职责分配不明确,分工也不明确,导致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事业单位一直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的财务制度,对于新购进的资产只进行简单的登记,没有继续跟进管理资产的使用情况。一些内部资产长期闲置,没有得到及时地管理与维护,导致资产的丢失和损坏,经常发生账账不符的现象,导致国有资产的利用率不高。闲置资产不能合理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因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根据新财务制度的要求,形成了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用和使用的管理体制,这样的管理制度框架比较粗略。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的统计工作过于简单化,没有对提高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各环节管理工作效率做出具体的规定,不能优化配置资源,形成资产的浪费。事业单位进行资产管理的意识薄弱,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出现挪用、私自占用国有资产现象的产生。因此,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
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资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足,无法满足新财务制度的高要求。财务资产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符合自己岗位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了解政府采购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更全面的知识,财务、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全面发展,拥有广泛地知识,才能使购买、使用和处置资产的工作符合财政部门的相关规定程序。不同的资产管理工作有不同的科室分管,对其工作人员的培训也由不同的科室来开展,培训内容不够系统,资产管理人员掌握最先进得到资产管理办法缺乏及时性,更不用说运用了,这不利于提高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所以,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事业单位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资产、财务管理工作没能密切联系
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只是完成各自的工作,没有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比如,资产的使用情况没有及时地反馈给财务部门,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料和数据,财务部门也未能及时进行账务处理,资产管理部门也不够重视资产的清查工作,对资产的盘查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导致财务报表对于反映单位资产的情况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在编制预算购置资产的时候,由于信息的不充分,经常会出现资产购置不合理的情况,可能使单位资金不能被合理使用或者造成资产浪费的不良现象,预算的执行效率低。
二、新财务制度下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资产管理的意识
要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分配,把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事业单位要对管理层做好教育工作,使其认识到资产管理得当重要性,提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充分发挥领导作用,让全体工作人员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促进全员参与资产管理。把具体的岗位职责相应落实到位,,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工作人員参与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在日常的资产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系统,对资产进行动态控制,尽量避免登记性错误,加强与财务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并准确地向财务部门上报资产的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增强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提高财务部门所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合理性。
(二)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必须建立更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才能适应新财务制度提出的较高的要求。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清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构建更完善资产使用和处置等方面的登记、盘查等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要明确资产管理的权责,规定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加强对各岗位的监督和考核,增强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责的独立性,使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预算、财务和资产管理部门之间要密切联系,做好工作衔接,使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做好资产管理工作。事业单位还要重视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体系,结合内外部监督,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避免贪腐现象的产生。
(三)结合不同类型资产的特点
事业单位还要结合不同类型资产的特点,比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要分别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以提高各种资产的利用率。第一,固定资产。把固定资产做好分类,对租借的资产、报废的固定资产等制定出详细的管理流程,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第二,无形资产。统一无形资产的评估标准和合理选择评估方法,还要做好无形资产的维护和保障工作。第三,现金。建立完善的现金管理制度,对现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控制,加强监管。
(四)优化对国有资产的配置
事业单位要及时整合国有资产,增强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事业单位也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促进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促进资产管理信息传播的速度,有利于优化闲置资源的调配,实现资产跨部门、跨系统整合,增强资产使用的灵活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五)重视资产盘查工作
做好资产的盘查工作,使资产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以适应新财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的不断变化。因此,各部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和方法来进行资产盘查,明确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使账实相符,增强数据信息的真实性,给决策者提供更真实有效的信息参考。
(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保障。因此,事业单位要给资产管理工作配备专门的人才,并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不断更新其知识体系,以更好地适应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事业单位可以构建一个平台,增强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使资产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以提高资产管理工作得到效率和质量。更要重视对资产管理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其责任感等职业道德水平,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杜绝贪腐现象,使资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三、结语
新财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具备更高的资产管理水平,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因此,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改革应建立在我国现有国情基础之上,同时事业单位也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新财务制度的要求,构建更完善、更科学、更系统的资产管理高效机制,促使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为我国国有资产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骆严;焦洪涛.政府资助项目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障碍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5.
[2]卢明霞.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及建议[J].经济师, 2013,(9):117-117.
[3]李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风险与防范[J].会计师.2017,(13).
[4]黄建宁.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及其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 , 2016,(7):88-89.
[5]胡育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若干思考[J].新会计, 2015 ,(08) :53-54.
作者简介:李冬青,新疆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