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阐发:从“遗物”保护到“遗志”传承

来源 :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l198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工业文化遗产,这让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近”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价值阐发上“近”的困难。这种价值问题上的“难”见证了中国故事,积累了中国经验,蕴含着中国特色的工业美学命题。“物”的建设是“人”的胜利。在三线建设的“物质准备”与“精神准备”中探究三线遗产在文物古迹和艺术审美之间如何可能,结合博物馆对于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的信息编码、价值引导、审美转化等方面展开思考,一条从“遗物”保护到“遗志”传承的价值阐发路径得以显现。
其他文献
在一千余年东亚器物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为引领的东亚文化圈。在此过程中,东亚各国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构筑了相近的思想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作为区域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在东亚文化圈建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器物文化以直接、易接受方式在东亚各国进行交流,在提升这些地区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的同时,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跨文化交流模式。
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背景下开展青少年爱国精神的培育问题是值得学界关注的问题,发生在2020年这场席卷世界的新冠疫情为这项研究提供了现实背景,本课题组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青少年中国精神培育”为题,针对一线从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和接受思想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展开了个人访谈,并在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98份,这套问卷反映了2020年中国政府和民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出色表现,揭示了隐藏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就背后的中国精神动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呈现出了在中国青少年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