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三字经》的价值取向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方庆云先生撰写的、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作序的《慈善三字经》已由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这是中国第一本为向社会广泛宣传慈善文化、慈善思想、慈善价值观而编写的、以“慈善”冠名的三字经。它涵盖了慈善事业方方面面内容,是广泛宣传慈善文化的一个难得的小册子。
  众所周知,《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在瓢塾里就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古人认为,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有识之士普遍把《三字经》看作是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我们中国人的遗产。它的篇幅虽然短小,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而脍炙人口:又由于背诵《三字经》时琅琅上口而广为流传,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社会生活中,模仿《三字经》形式的读物有不少,其目的是以三字经这种言简意赅,且极易成诵,琅琅上口的特点,旨在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或知识进行宣传或加强记忆。但以慈善冠名的《慈善三字经》在全国是一个首创。在当前党与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本身也正方兴未艾的热潮中,方庆云同志以其丰富的阅历,敏锐的眼光与灵感撰写的《慈善三字经》,集宣传性、知识性与引导性于一体;不仅仅是“献给热爱慈善事业的人们”,更是献给更多的对慈善事业还朦朦胧胧,存在观念性障碍的人们。因此,我们可以说,《慈善三字经》是一本广泛宣传慈善事业的好读物。
  慈善事业是一项道德事业,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展示的是社会责任。因此,慈善事业必须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共同推进。秉承这一理念,方庆云同志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的方式,传播慈善文化,讴歌慈善事业,指点慈善方向。
  中国的慈善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中,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社会贤达素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处庙堂之上,当忧其民”等等忧国忧民情怀。《慈善三字经》用“中国人,讲道德;重仁义,守公德;做慈善,能积德;爱民生,系美德”24个字非常简练地、提纲挈领地总揽全篇。在赞美、讴歌民族传统美德中,言明慈善的价值取向为“献爱心”人人有责。追宗溯源,我国对慈善的信仰、慈善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得到传播。以儒家为例,儒家的“仁爱”思想强调与人为善,利人利他,强调社会责任感:要求“修已以安百姓”,希望“博施于民而能济民”。《慈善三字经》遵循古为今用思想,在导语中开宗明义指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道德的民族,倡导“重仁义,守公德;做慈善,能积德”让我们从思想上重塑慈善信仰。
  慈善事业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许多领域。《慈善三字经》以“见困难,伸手援:遇灾害,帮重建”、“救生命,给医疗;贫困生,助育教;抚鳏寡,到寿老”的描述,来展示慈善所拓展的领域与牵涉到的工作内容。其体现的理念与《礼记》所言“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有,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一脉相承,点明了现代慈善的责任所在,凸显“救危助急、济困扶贫”慈善的根本宗旨。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必须与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紧紧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展救济工作,加强针对性,灵活救济方式,采取“临时、定期与长期救助相结合”方法撒播爱心,从而达到缓解弱势者的困难所在,发挥其积极的补充作用。同时,慈善事业作为一个打动人们心灵的事业,更要根据弱者的现实困境,从思想上、精神上给予关爱,引导他们从“忧愁”、“孤独”与“迷茫”的精神状态中走出来,重塑信心,自立与自强。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关爱,
  《慈善三字经》把这种理念融入进去,“临时救,定期助”、“孤幼老,长期补”,以及“生活济,精神帮”,“树信心,立自强”的表述,凸显作者“爱心怜幽草,人间重晚情”之情,是对慈善救济工作的一个创新。
  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具有积极作用,社会学家、理论界普遍认为,慈善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促进区域间社会经济不平衡发展向相对平衡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和互助;有利于发挥与调动民间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慈善三字经》则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昭示其积极作用,“为国家,担分忧;为百姓,排解难”,追求“社会和,治安定;人相处,和谐邻”,并进一步指出,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素质与社会的文明程度。
  慈善事业是一个道德性事业,也是一个志愿性的事业;既非捐献者的当然义务,亦非受助者的法定权利,但应当成为一切有能力帮助他人的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这是慈善事业赖以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与必要条件。“慈善事,靠大家;全社会,齐参加;……献爱心,深欢迎”。慈善与爱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要求,也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要求,自我价值的体现。《慈善三字经》希望并要求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中国的慈善事业:一是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捐多少,没限定;勿强求,不摊派”,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力出力,可以“举义演,行义卖,医义诊”,志愿者积极参与,“义务事,多活动”,大家以不同方式共献爱心。二是尊重捐赠者的意愿,“捐款物,自己定”、“有统筹,有定向”;选项目的可以“建医院,盖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等,号召社会上一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士不拘一格共同参与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还是一个奉献爱心的事业,通过扶贫济困,展示人间的真情,社会的温暖,因而也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事业。慈善机构是用他人捐献的资金,受捐赠人的委托代行善举的。因此,慈善的自身建设与社会公信度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善款的管理与使用,队伍的建设与自律,救助的对象与成效,账目的审计与公开等等无不关系到慈善机构的形象与社会信任度。《慈善三字经》一一点到,强调“勤奉献,能吃苦;不求名,不谋图”,亦凸现了慈善的价值取向。
  我国民间慈善传统悠久,在天灾人祸年代舒缓民众的困境。但是长期以来,慈善却被贬为“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是一种施舍,……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在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方庆云同志的《慈善三字经》以三字经的形式歌颂慈善功德,普及慈善知识,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慈善,有助于慈善事業的积极推动与发展。
  在不少人对慈善还处于茫然无知的情况,《慈善三字经》的推出,对普及慈善知识,提升公众慈善意识,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无疑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办法,扩大《慈善三字经》的传播,让慈善价值观在全社会扎根。这项工作不但要在成人中推广,更要从娃娃抓起,让白璧无瑕的幼童从琅琅上口的《慈善三字经》中潜移默化,接受慈善的洗礼与熏陶,进而知慈善事,扎慈善根,务慈善事,长大成人后与人民共建一个“让人民生活得更多幸福,更有尊严”(温家宝语)的和谐社会。同时,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逐步深入发展,我们相信,《慈善三字经》所蕴含的价值观将更加鲜明、丰富。
其他文献
从杂志上看到一个故事,每每想起,都会让我泪流满面。   一位六十岁的老太太,老伴去世,儿子儿媳突然在某一天遭遇车祸,不幸双双身亡,只留下一个八个月大嗷嗷待哺的小孙女。   这样大的变故,让老人家徒四壁;这样大的变故,让老人一病不起。但八个月大的孙女需要抚养,她不能倒下!   老人没知识,没文化,唯一的手艺是纳鞋垫。这八个月的小孙女该如何养大?   老人思来想去,突然有了精神,对别人说:“我
(一)    1990年初一个晴朗的早晨,王健林曾经工作过的大连西岗区领导找到他,面带愁容地和他谈起区里幼儿教育面临的困境。那个年代,因为新生儿的增加和幼儿园建设的缺口,  “入托难”问题十分突出。区领导特别和王健林谈起,区里许多有小孩儿的教师因为孩子无人照看,而影响了工作。教师的工作受影响,这事非同小可。区委、区政府早就计划着要建一座教师幼儿园,无奈区财政拿不出这笔计划之外的资金。  为难之时,
在《慈善读本》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几张“站着上学的孩子”、“一场春雨过后,教室一片泥泞”、“风雪中露天的课堂”、“破烂不堪的教室”“我想上学”等图片。  对于我们,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取暖、降温设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均是学校应该具备的条件呀!上学的一切费用均是父母提供的。但对于那些山区孩子,学校是那样的简陋,家庭是那样的贫穷,他们别无选择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  爸爸也是来自山区的孩
以《慈善读本》赠阅为代表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开展以来,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响,从表面看,主要得益于各地慈善组织和行政职能部门的有力推动,更深层次地,其实也和我国社会公共事业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分不开:一是慈善事业的永续开拓,二是德育教育的普遍困境。作为一名扎根教学一线的小学教师,对于后者我有切身的体会。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专家将德、智、体并举且以德为先,既是
中国人常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恐怕得倒着说。早在世界卫生组织发表《2014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中,就把70岁之前死于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也就是“早死”。  据新鲜出炉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我国正在通过实施和促进一系列的规划措施,降低由慢性病所导致的“早死”,以应对由迅速加快的
长春市慈善会自1993年建会以来,经过多方面努力,全口径慈善募捐总额1.87亿元,有40余万人次的城乡孤、老、残、幼、贫、病人员受到资助,各项管理和社会宣传等工作有序进行,慈善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借中华慈善大会和吉林慈善大会东风,在刚刚过去的激情五月,长春市慈善会以“八个一”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了首次长春慈善月和5t19长春慈善日活动,全市各界共同迎来长春慈善事业又一个春天。    成功召开
虽然工作已有两年多了,但我恍惚间感觉自己还是刚刚毕业。我一直很庆幸大学一毕业就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成为一名慈善工作者。在这里,我感到每一天的工作生活都很充实,并在工作中得到很多真切感触,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也让我意识到了在当今社会还有许多阳光照不到角落,还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帮助。特别是今年夏天的一次走访,让我的心再一次震动。  2007年7月22日,星期天,本来应该休息的日子,但
对付传染病,我们有什么新武器?除了科研工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探索和发现之外,对于普通人而言,了解相关知识,消除恐惧,坦然面对,也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武器。为什么会恐惧  现代社会,就算传染病的病死率非常低,普通大众的恐惧依然非常普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可怕的历史记忆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了公众的不安。  首先,大部分传染病非常容易传播,比如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场景可能是面对面交谈
年轻人不堪职场压力的报道并不鲜见,奔溃大哭,或者身患抑郁,甚至轻生。现实中一些职场中“996”的工作制,工作群时时刻刻的微信轰炸,逢年过节还要随时待命的节奏等,的确让不少职场人心力交瘁,处于心累远远大于身体疲惫的状态。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在职场高压状态下,崩溃也许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年轻职场人的焦虑不是来源于考核指标、领导的施压,更多是由于对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对自身的不满意。敏感群体
感恩节,上大学一年级的儿子回家,跟我们说的话明显多了起来,高兴得他妈妈眉开眼笑,给他又是买水果,又是买衣服,差点忘了自己没有“小棉袄”的遗憾。只是在厨艺上仍然展不开手脚:儿子不吃家里做的饭菜,从小学开始,他就拒绝吃中国饭菜。每每说起这点,他妈妈就悻悻然,觉得是自己人生的一大失败。   一天,儿子跟我们说起他小时候的事情,说他第一次赚钱,是赚得那么的开心,那么的容易,他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