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陵川县地处太行山南端尾部最高峰,是山西省林业大县,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县总面积262.65万亩,森林覆盖率52.07%。全县有集体林地135.6万亩,涉及12个乡镇,378个行政村,6.7万户。自2008年被列为山西省林改试点县以来,我县紧密结合实际,按照“试点先行,稳步实施”的思路,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县243个行政村、74.5万亩集体林地已完成明晰产权改革任务,占全县集体林地面积的54.9%。同时,我们着力发展林业产业,念好“山”字经,作好“林”文章,让农民有了自己的“聚宝盆”,为农民送来了金色的希望。
一、给农民吃上“定心丸”
2008年,我县被列为山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林改作为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民心工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林改,抽调170名工作人员组成内务综合、督查指导、纠纷调处、政策指导4个林改工作小组,包乡包村,负责林改督查指导工作。全县上下形成了县、乡(镇)、村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社会各界紧密配合,村级林改小组具体实施的林改工作机制。二是坚持由民做主的工作原则。农民群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也是决策主体和监督主体。在林改过程中,我县始终坚持把林改的决定权交给群众,采用哪种确权模式,实行哪种经营方式,全都尊重农民意愿,从源头上避免了日后的林权纠纷。三是坚持科学林改的工作方法。在林改试点基础上,我县推行了“均山到人、家庭经营”,“均山到人、联户经营”,“明晰产权、集中经营”,“尊重历史、稳定经营”四种林改模式,让老百姓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林地。目前,全县243个行政村、74.5万亩集体林地已完成明晰产权任务,产权明晰率达到99%,家庭承包率达到89.8%,共调处林权纠纷39起,涉及林地面积12万亩。
二、为百姓铺就致富路
为了帮助分到林地的农民创业致富,我们立足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适宜我县发展的连翘、核桃、食用菌等林业产业项目,制定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一是政策优先扶持。我县把核桃、连翘栽植、食用菌养殖、特色苗木培育等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组,负责项目规划、资金筹措、技术指导、资金监督、项目验收等工作。2009年,县政府出台了优质核桃干果林基地建设实施意见、连翘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农业调产农民增收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列入计划的林业产业项目,多渠道整合资金给予补贴。二是部门跟踪服务。县林业局等职能部门发挥技术和信息优势,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积极提供技术咨询和跟踪服务,调动了广大农民投身林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2009年,县林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把连翘和核桃栽植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与农户层层签订苗木调拨协议和苗木栽植保证书,多次举办栽植管理技术培训,开展送技术上门服务活动,把实用技术读本及时送到农户手中,并在栽植过程中实地指导,保障了项目建设的质量。三是金融信贷支持。我县通过政府引导,在林业部门、金融部门和广大农民之间搭建起项目、资金、技术、服务相互联动平台,金融部门推出了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4大类16种金融支农产品,对推介的林业产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和政府贴息扶持,仅2009年春季林业产业项目就获得贷款51.95万元,享受政府贴息1.8万元。
三、让生态经济得双赢
林改后,全县林业生产经营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在核桃、连翘基地建设方面,已累计投资320万元,栽植连翘8万亩,栽植连翘苗3000万株。全县共调拔优质核桃苗木65万株,建成了2万亩优质核桃干果经济林基地。核桃、连翘基地将使全县农民长期受益。夺火乡窄相村村民李香花分到130亩林地,2009年全家人采摘连翘600余斤,增收6000多元。村民崔国珍家有老核桃树50余株,核桃收入5000多元,今年他家又领到核桃苗150株,新发展5亩优质核桃林。在食用菌栽培方面,积极利用侧枝抚育,大力发展木耳、香菇等绿色林产品,目前共培育重点村20个。夺火乡琵琶河村成立了“壮大食用菌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已建成占地20亩、规模达21万根的木耳养殖基地,共发展60个木耳养殖户,年产量1.05万公斤,产值84万元,户均纯收入9500元。在林地养殖方面,利用山区广阔的山坡、林地,新发展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为主的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建设规模养殖场700个,参与农民7000余户。同时,我县还以特色花卉苗木产业为主,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白皮松、南方红豆杉等特色乡土苗木,年出圃各类苗木1500万株;以森林旅游、林产品展销、农家接待为主,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
如今,分到的山林已经成为农民群众的“聚宝盆”,全县林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责编:郑婷)
一、给农民吃上“定心丸”
2008年,我县被列为山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林改作为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民心工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林改,抽调170名工作人员组成内务综合、督查指导、纠纷调处、政策指导4个林改工作小组,包乡包村,负责林改督查指导工作。全县上下形成了县、乡(镇)、村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社会各界紧密配合,村级林改小组具体实施的林改工作机制。二是坚持由民做主的工作原则。农民群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也是决策主体和监督主体。在林改过程中,我县始终坚持把林改的决定权交给群众,采用哪种确权模式,实行哪种经营方式,全都尊重农民意愿,从源头上避免了日后的林权纠纷。三是坚持科学林改的工作方法。在林改试点基础上,我县推行了“均山到人、家庭经营”,“均山到人、联户经营”,“明晰产权、集中经营”,“尊重历史、稳定经营”四种林改模式,让老百姓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林地。目前,全县243个行政村、74.5万亩集体林地已完成明晰产权任务,产权明晰率达到99%,家庭承包率达到89.8%,共调处林权纠纷39起,涉及林地面积12万亩。
二、为百姓铺就致富路
为了帮助分到林地的农民创业致富,我们立足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适宜我县发展的连翘、核桃、食用菌等林业产业项目,制定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一是政策优先扶持。我县把核桃、连翘栽植、食用菌养殖、特色苗木培育等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组,负责项目规划、资金筹措、技术指导、资金监督、项目验收等工作。2009年,县政府出台了优质核桃干果林基地建设实施意见、连翘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农业调产农民增收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列入计划的林业产业项目,多渠道整合资金给予补贴。二是部门跟踪服务。县林业局等职能部门发挥技术和信息优势,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积极提供技术咨询和跟踪服务,调动了广大农民投身林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2009年,县林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把连翘和核桃栽植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与农户层层签订苗木调拨协议和苗木栽植保证书,多次举办栽植管理技术培训,开展送技术上门服务活动,把实用技术读本及时送到农户手中,并在栽植过程中实地指导,保障了项目建设的质量。三是金融信贷支持。我县通过政府引导,在林业部门、金融部门和广大农民之间搭建起项目、资金、技术、服务相互联动平台,金融部门推出了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4大类16种金融支农产品,对推介的林业产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和政府贴息扶持,仅2009年春季林业产业项目就获得贷款51.95万元,享受政府贴息1.8万元。
三、让生态经济得双赢
林改后,全县林业生产经营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在核桃、连翘基地建设方面,已累计投资320万元,栽植连翘8万亩,栽植连翘苗3000万株。全县共调拔优质核桃苗木65万株,建成了2万亩优质核桃干果经济林基地。核桃、连翘基地将使全县农民长期受益。夺火乡窄相村村民李香花分到130亩林地,2009年全家人采摘连翘600余斤,增收6000多元。村民崔国珍家有老核桃树50余株,核桃收入5000多元,今年他家又领到核桃苗150株,新发展5亩优质核桃林。在食用菌栽培方面,积极利用侧枝抚育,大力发展木耳、香菇等绿色林产品,目前共培育重点村20个。夺火乡琵琶河村成立了“壮大食用菌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已建成占地20亩、规模达21万根的木耳养殖基地,共发展60个木耳养殖户,年产量1.05万公斤,产值84万元,户均纯收入9500元。在林地养殖方面,利用山区广阔的山坡、林地,新发展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为主的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建设规模养殖场700个,参与农民7000余户。同时,我县还以特色花卉苗木产业为主,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白皮松、南方红豆杉等特色乡土苗木,年出圃各类苗木1500万株;以森林旅游、林产品展销、农家接待为主,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
如今,分到的山林已经成为农民群众的“聚宝盆”,全县林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责编: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