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动感”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30633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想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焕发课堂的活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道德与法治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构建动感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动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1-0059-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发展,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案,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学情,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动感课堂的建设。
  一、确定课堂核心目标
  教师应当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总体目标合理规划各阶段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各教育阶段的教材,以此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落实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动感课堂。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案内容时,首先应当确定课堂的核心目标,有计划地落实教学任务,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以此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热爱之情。
  二、引导学生体验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能通过知识竞赛、辩论会、模拟表演等方式,让学习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感受知识的多样性。教师利用各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带动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深入理解知识,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让我自己来整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整理卫生比赛锻炼学生的卫生整理能力。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进行比赛,小组成员要共同协作将课桌上的卫生整理干净,用时最少的小组获得冠军。通过小组比赛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
  三、加强课堂交流合作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人际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让学生更能融入社会。在学生认知水平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双手触碰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通过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的温暖。因此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应注意对合作学习任务的要求,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明确每位学生的职责,让每位学生清楚自己的任务,达到独立思考的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享受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喜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最大价值。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当积极加入小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发现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总结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梳理新知识的难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再就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从自学的体验中感悟知识,从合作交流中领会知识,进而引发个体与群体思维碰撞。通过有效的课堂交流,道德与法治课堂才会呈现出生命力,为学生创造活力课堂。
  四、利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
  学生能通过外界条件检验自身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多数教师采用“填鸭式”进行教学,只是机械性地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很多知识都是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分析内在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带领学生进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让学生觉得学习知识是有趣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授《大自然,谢谢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能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自然世界的视频,让学生觀看自然世界的动物和植物,欣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财富,并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美吗?”在学生的讨论结束后播放人类破坏自然的视频,并提问:“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怎么了?”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感谢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教师能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因此,教师应整合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当开阔教学视野。通过开发不同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教师只有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法律习惯,进而创建动感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杜秋波.创设生活情境构建道德与法治活力课堂探研[J].成才之路,2018,585(29):15.
其他文献
摘 要 識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常言道:“字如其人,字是人的第二面貌”。从一个人的字可以反映他的精神面貌(比如他的思想、文化、气质、修养和审美情趣)。写美观的汉字,这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的目标追求。在小学生授课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书法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写字基础。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主要对优化低年级写字教学的实践内容进行简
摘 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鲜明转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开始扭转方向。为冲破应试教育枷锁,建构开放性数学教学课堂,实现对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初中数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多种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维;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1-0106-01
摘 要 新时代的教育讲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性,因此教育需要以学生为本,客观承认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存在,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两方面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中对于数学教学也提出了要求,要广大教师关注学生之间的不同,根据每个人的特征来进行区别和分流教育。在区别和分流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区别教育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课题,本文基于实践经验,对
摘 要 小学数学新课改明确指出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最优质的教育,都能得到最全面的发展,但是非智力因素的数学学困生依然客观存在。本文主要论述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小组互助学习等方面精准发力,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有效转化。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7-0186-01  小学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多。小学数学老师一定要积极研究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率,使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其以后更好地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R8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8-0008
摘 要 剪紙艺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和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把剪纸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中,使学生们保留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刻理解和理解民间剪纸艺术,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通过实践工作提高艺术课的趣味性,同时使民间剪纸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 民间剪纸艺术;小学高年级;推广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
摘 要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学习,自主解决一些相对简单地题目,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从而达到提升数学解题能力的效果。“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同学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我探讨学习能力的培养,巩固课堂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文章针对“先学后教”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
摘 要 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尤其重视对他们的作文教学。这一教学部分难度偏高,而且,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等的发展。在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不容忽视,因为这会影响着他们写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写作活动中,语文老师必须要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写作和观察这两者之间的重大联系。与此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还
摘 要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家长工作是幼儿园的重要职责。要想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不仅要靠幼儿园还要与家庭、甚至全社会相互配合方能奏效。  关键词幼儿园;农村;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6,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053-0
摘 要 当视听教学手段和语文教学内容合理渗透和整合,再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巧妙设计时,理想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又优化了课堂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灵活的运用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运用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