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标新理念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小学的各科课堂教学中。新的教材、新的教法、新的学法呈现出新的课堂气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对待新课标这一新的事物,需要我们在实践与探索中对教学现象及自身的教学行为做冷静的反思,尤其是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或多或少都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情境形式化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也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发现仍然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全员参与课堂教学中。
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调查,发现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积极参与学习中去,而是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已流于形式、模式化。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2、5和3的倍数特点”这两节课时,所创设的情境竟然如出一辙。在教学“2、5的倍数特点”时设计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随便出一个数考教师,教师在不用计算的情况下马上就能说出学生所出的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学生兴趣就很高,都想考倒教师。然后教师再质疑学生,你也能像老师这样不用计算就能判断出来吗?学生摇头。此时便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这一情境的创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是成功的。但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点”时,教师仍然采取这种方法,却没有收到上一节课的效果。由此我们觉得像这样类似的情境在课堂里屡见不鲜,但似乎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对以上所谈到的现象我们是这样解决的。首先要使教师明白,学生也有“审美”疲劳,类似的情境不宜经常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其次,我们从教学内容本身入手,创设适合课堂教学的情境。适度、高效的情境才是我们应追求的情境。同时,我们又结合我校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课题研究,试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对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变,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重形式,无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还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曾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我们还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这种现象在公开课时更为严重。
(二)班级人数太多,不利于分组活动。我校各班学生一般都在50人以上,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
(三)合作的目的不明确,流于形式。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怎样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所以导致有时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解决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通过理念的学习,教师从中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要加强备课,研读教材,多问为什么,借此领会编者的意图,从而才能设计出更合理的问题,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才有了针对性。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3)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为小组的每位成员分好工。同时强调小组长管理好小组活动。良好的分工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也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价值体现。
三、应用题教学不设单元,难把握
北师大教材关于应用题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还是教材的使用上与以前的教材都有很大的区别,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则分散在各单元教学中,从例题到习题变化较大,例题是一种类型的题,习题出现另一种类型,这就让教过了人教版教材的教师不知所从。
解决策略:首先我们要求教师理解编者的意图,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求既要重视例题教学,又要加强习题指导,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思维。因此第一是教好例题;其次是当习题中出现不同于例题的应用题时,必须要加强对该题的指导;三是新题教学后,要适当增加模仿练习,巩固技能;四是注意变化,形成策略,发展思维。
四、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疑、质疑。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新授内容讲完之后,经常会询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但却不会有几个学生举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后和执教者交流,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何在,教师说一是想问学生这部分知识学会了吗?也就是口头上的课堂反馈。二是希望学生能针对刚才的新授课提出不同于教师的想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难怪学生没有举手的,原来是教师的提问目的性、针对性不强。
解决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应该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学完新授知识之后,教师要在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目的性强的,带有思维跳跃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探究,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
加深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问题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中有很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有关节约用水的计算,教材的设计是以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调查自己家每天能节约多少水,一年能节约多少水。可是它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就比较困难了。以我校为例,我校地处开发区城乡接壤,外来务工的人员特别多,他们的居住条件有限,大多数家庭都没有安装自来水,有的班级借读生几乎占据了50%,他们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解决策略:教学之前,我先调查班级里有多少学生家安上了自来水,有多少家还是从井里挑水。有多少学生住上了楼房,有多少学生还住在平房。然后针对这些情况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再让学生回家调查父母和其他亲人,初步了解有关节约用水的知识,课堂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老师参与其中,共同研究问题,把学生比较陌生的问题搞清楚。
以上所谈到的问题,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情境形式化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也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发现仍然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全员参与课堂教学中。
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调查,发现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积极参与学习中去,而是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已流于形式、模式化。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2、5和3的倍数特点”这两节课时,所创设的情境竟然如出一辙。在教学“2、5的倍数特点”时设计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随便出一个数考教师,教师在不用计算的情况下马上就能说出学生所出的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学生兴趣就很高,都想考倒教师。然后教师再质疑学生,你也能像老师这样不用计算就能判断出来吗?学生摇头。此时便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这一情境的创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是成功的。但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点”时,教师仍然采取这种方法,却没有收到上一节课的效果。由此我们觉得像这样类似的情境在课堂里屡见不鲜,但似乎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对以上所谈到的现象我们是这样解决的。首先要使教师明白,学生也有“审美”疲劳,类似的情境不宜经常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其次,我们从教学内容本身入手,创设适合课堂教学的情境。适度、高效的情境才是我们应追求的情境。同时,我们又结合我校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课题研究,试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对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变,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重形式,无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还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曾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我们还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这种现象在公开课时更为严重。
(二)班级人数太多,不利于分组活动。我校各班学生一般都在50人以上,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
(三)合作的目的不明确,流于形式。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怎样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所以导致有时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解决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通过理念的学习,教师从中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要加强备课,研读教材,多问为什么,借此领会编者的意图,从而才能设计出更合理的问题,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才有了针对性。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3)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为小组的每位成员分好工。同时强调小组长管理好小组活动。良好的分工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也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价值体现。
三、应用题教学不设单元,难把握
北师大教材关于应用题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还是教材的使用上与以前的教材都有很大的区别,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则分散在各单元教学中,从例题到习题变化较大,例题是一种类型的题,习题出现另一种类型,这就让教过了人教版教材的教师不知所从。
解决策略:首先我们要求教师理解编者的意图,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求既要重视例题教学,又要加强习题指导,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思维。因此第一是教好例题;其次是当习题中出现不同于例题的应用题时,必须要加强对该题的指导;三是新题教学后,要适当增加模仿练习,巩固技能;四是注意变化,形成策略,发展思维。
四、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疑、质疑。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新授内容讲完之后,经常会询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但却不会有几个学生举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后和执教者交流,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何在,教师说一是想问学生这部分知识学会了吗?也就是口头上的课堂反馈。二是希望学生能针对刚才的新授课提出不同于教师的想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难怪学生没有举手的,原来是教师的提问目的性、针对性不强。
解决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应该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学完新授知识之后,教师要在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目的性强的,带有思维跳跃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探究,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
加深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问题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中有很多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有关节约用水的计算,教材的设计是以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调查自己家每天能节约多少水,一年能节约多少水。可是它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就比较困难了。以我校为例,我校地处开发区城乡接壤,外来务工的人员特别多,他们的居住条件有限,大多数家庭都没有安装自来水,有的班级借读生几乎占据了50%,他们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解决策略:教学之前,我先调查班级里有多少学生家安上了自来水,有多少家还是从井里挑水。有多少学生住上了楼房,有多少学生还住在平房。然后针对这些情况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再让学生回家调查父母和其他亲人,初步了解有关节约用水的知识,课堂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老师参与其中,共同研究问题,把学生比较陌生的问题搞清楚。
以上所谈到的问题,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