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落地型创业人才和乡土型创业人才。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融入区域畜牧业经济建设之中,培养高技能创业型人才,促进区域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畜牧业经济也为学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关键词]区域经济 创业型人才 素质 培养
[作者简介]王喆(1968- ),女,黑龙江密山人,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科研处,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预防兽医学;王晓典(1968- ),男,黑龙江青冈人,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黑龙江双城15011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62-02
创业教育十分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的发展,未来工作岗位将越来越脱离传统的模式和要求,更多潜在的或前人未涉足的新型岗位将不断涌现,这些岗位必须由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来开拓。这要求高校把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多培养的是传统的就业型人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难以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开拓事业。创业型人力资源的紧缺,既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目前我国劳动力过剩的重要原因。
一、创业型人才的概念、基本类型和素质
1.创业型人才的概念和类型。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将创业者定义为那些能“寻找变化,并积极反应,把它当做机会利用起来的人。”我国著名企业海尔集团的总裁、中国十大女经理人杨绵绵认为,人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创业型人才,第二类是从业型人才,企业更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创业型人才。
目前对创业型人才的分类,标准很多。《科学投资》研究了国内上千例创业者案例,发现国内创业者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生存型创业者、变现型创业者和主动型创业者(又分为盲动型创业者和冷静型创业者)。《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摘编认为,个人参与创业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属于机会型创业,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二是属于生存型创业,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笔者在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其概念和类型定位作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创业型人才应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去创办实体,或在应聘岗位中不断创新,提高岗位价值,为应聘企业或部门创造更高效益的高级专门人才。
以创业者所处环境为标准,从畜牧业出发,笔者把创业型人才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自主创业型人才。自主创业型人才是毕业后即创业的人才,这种创业情况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机遇、创业启动资金和技术基础。它又包括落地型创业人才,指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实践技能,能很快适应基层畜牧业生产的需要,自立创业的人才;乡土型创业人才,指来自农村,掌握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拥有较强创业意识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岗位创业型人才。指在应聘岗位不断创新,提高岗位价值,为应聘企业或部门创造更高效益的高级专门人才。有人认为只有自己开办企业才是创业,这是狭义创业的概念,在岗位上能够不断进行创新的人才也是创业型人才。
2.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一个人要想获得创业的成功,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1992年,美国的一个研究部门对数千名企业老板与最高管理层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创业家(企业家)最重要的20项素质和能力,列在前八位的分别是财务管理经验与能力、交流与人际关系能力、激励下属的能力、远见与洞察能力、自我激励与自我突破、决策与计划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建立各种关系的能力。我国《科学投资》杂志提出,“中国成功者十大素质是:欲望、忍耐、眼界、明势、敏感、人脉、试图、胆量、与他人分享的愿望、自我反省的能力。”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是创业的前提条件。创业型人才在思维特点上须表现出不为陈规旧俗束缚,能随机应变,充分发挥创造性,能摆脱惯性,改变定势。这样才能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那些不属于已有知识和观念范围内的东西。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一是要掌握专业知识能力,这是高技能创业型人才区别于其他创业人才的法宝;二是具有学习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接受、转化和应用。组织领导能力是创业的保障。创业者要具有对员工的指挥、调动、协调以及对非人力资源的集中分配、调度、使用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重要补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是获得创业人际环境的重要保障。此外,创业型人才还需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要素每一项均有独特的地位与功能,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或残缺不全,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其他要素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乃至影响创业的成败。因此,在高技能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全方位的训练。
二、创业型人才在黑龙江农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1.黑龙江省区域畜牧业经济的特点。黑龙江省地处世界玉米带和奶牛带,生态环境好,气候适宜,十分适合发展畜牧业。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年产300亿公斤的水平,每年可拿出近一半的粮食用于发展畜牧业。依托粮食饲料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素质和集约化生产水平较高的优势,全省正在大力发展以奶牛、生猪、肉蛋鸡为主的精饲料转化型畜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末,全省省级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24家,实现销售收入88.8亿元,利税9.3亿元;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817家,实现销售收入252亿元,利税30亿元。畜产品加工业不但形成了一定规模,而且品种构成也更加合理,形成了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相配套,地方名牌与驰名品牌竞相发展的格局,现代化畜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强势产业。
2.区域畜牧业经济建设需要高技能创业型人才。要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必须进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规模化生产是实现技物结合、提高生产和组织水平、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最有效手段。据省畜牧局统计,目前黑龙江省畜牧业规模饲养的比重上升到60%,以散养散放为主的局面已经改变,畜禽品种的优质化率达到80%以上,建立了一大批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制企业,并与龙头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对接关系。当前,畜牧业正向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组织化方向大步迈进。但是,目前乡镇普遍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一些乡镇畜牧业推广站仅有工作人员1~2人,且技术水平不高。一方面,现有干部中行政管理型居多,技术型较少;另一方面,文化层次普遍偏低,不会操作先进的仪器设备,难以应对畜牧业发展和疫病防治的要求。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增产增值方式提升,既要依靠自然资源,更要依靠人力资源,需要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创业型人才。
3.畜牧业高技能创业型人才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畜牧兽医行业在农业经济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是农村主导产业,这为畜牧业毕业生提供了自由度较大的创业空间,无论在农村、城镇、林区、矿区、平原还是山区,他们都可以实现创业。同时,畜牧业毕业生选择创业的范围很广,可选择养殖、疫病治疗、兽药及饲料营销和技术服务、畜产品加工等行业,大大提高了创业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创业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经济压力自然很大。选择或从事畜牧兽医专业进行创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经济投入比较低,起点低,风险小,需求大,获得效益相对较高、较快。这是创业比较可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三、高等职业教育应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技能创业型人才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教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针对岗位群和区域经济培养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员、高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经营管理人员。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对造就高技能创业型人才具有绝对的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又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结果。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地处黑龙江省的全国奶牛生产第一大县双城市,而且黑龙江省周边的省份如吉林、辽宁等省的畜牧业发展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服务于区域畜牧业经济建设是学院责无旁贷的义务。自1949年建校以来,学院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逐步形成了“融入区域畜牧业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创业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具备了“人无我有”的独特性、“人有我优”的优质性和“人优我新”的创新性办学风格。学院立足当前,兼顾未来,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构建了养(科学饲养)、繁(繁殖改良)、防(防疫检疫)、治(疾病防治)、加(产品加工)、料(饲料生产)、药(兽药生产)、销(饲料兽药营销)、管(科学管理)等专业群。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合作的原则,与行政部门、企业和养殖大户合作共建,实施六个结合,构建融入式课程体系,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得到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实践证明,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确立融入区域畜牧业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创业型人才的特色项目是可行的,今后,还应坚定不移地按照这个方向去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志明,赵燕妮,刘鸿高.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3 (7).
[2]王晓敏.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3]许铁梅.对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01(6).
[4]张祥卉.切实发展高职,为区域经济服务[J].职教论坛,2004(12).
[5]贾红路.畜牧产业要聚焦五大要素——访省畜牧局局长祖伟[N].黑龙江日报,2006-04-16.
[6]彭行荣.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李时椿,常建坤,杨怡.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8]于连涛,刘伟.创新与创业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区域经济 创业型人才 素质 培养
[作者简介]王喆(1968- ),女,黑龙江密山人,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科研处,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预防兽医学;王晓典(1968- ),男,黑龙江青冈人,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黑龙江双城15011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62-02
创业教育十分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的发展,未来工作岗位将越来越脱离传统的模式和要求,更多潜在的或前人未涉足的新型岗位将不断涌现,这些岗位必须由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来开拓。这要求高校把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多培养的是传统的就业型人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难以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开拓事业。创业型人力资源的紧缺,既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目前我国劳动力过剩的重要原因。
一、创业型人才的概念、基本类型和素质
1.创业型人才的概念和类型。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将创业者定义为那些能“寻找变化,并积极反应,把它当做机会利用起来的人。”我国著名企业海尔集团的总裁、中国十大女经理人杨绵绵认为,人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创业型人才,第二类是从业型人才,企业更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创业型人才。
目前对创业型人才的分类,标准很多。《科学投资》研究了国内上千例创业者案例,发现国内创业者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生存型创业者、变现型创业者和主动型创业者(又分为盲动型创业者和冷静型创业者)。《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摘编认为,个人参与创业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属于机会型创业,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二是属于生存型创业,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笔者在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其概念和类型定位作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创业型人才应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去创办实体,或在应聘岗位中不断创新,提高岗位价值,为应聘企业或部门创造更高效益的高级专门人才。
以创业者所处环境为标准,从畜牧业出发,笔者把创业型人才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自主创业型人才。自主创业型人才是毕业后即创业的人才,这种创业情况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机遇、创业启动资金和技术基础。它又包括落地型创业人才,指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实践技能,能很快适应基层畜牧业生产的需要,自立创业的人才;乡土型创业人才,指来自农村,掌握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拥有较强创业意识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岗位创业型人才。指在应聘岗位不断创新,提高岗位价值,为应聘企业或部门创造更高效益的高级专门人才。有人认为只有自己开办企业才是创业,这是狭义创业的概念,在岗位上能够不断进行创新的人才也是创业型人才。
2.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一个人要想获得创业的成功,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1992年,美国的一个研究部门对数千名企业老板与最高管理层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创业家(企业家)最重要的20项素质和能力,列在前八位的分别是财务管理经验与能力、交流与人际关系能力、激励下属的能力、远见与洞察能力、自我激励与自我突破、决策与计划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建立各种关系的能力。我国《科学投资》杂志提出,“中国成功者十大素质是:欲望、忍耐、眼界、明势、敏感、人脉、试图、胆量、与他人分享的愿望、自我反省的能力。”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是创业的前提条件。创业型人才在思维特点上须表现出不为陈规旧俗束缚,能随机应变,充分发挥创造性,能摆脱惯性,改变定势。这样才能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那些不属于已有知识和观念范围内的东西。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一是要掌握专业知识能力,这是高技能创业型人才区别于其他创业人才的法宝;二是具有学习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接受、转化和应用。组织领导能力是创业的保障。创业者要具有对员工的指挥、调动、协调以及对非人力资源的集中分配、调度、使用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重要补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是获得创业人际环境的重要保障。此外,创业型人才还需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要素每一项均有独特的地位与功能,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或残缺不全,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其他要素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乃至影响创业的成败。因此,在高技能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全方位的训练。
二、创业型人才在黑龙江农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1.黑龙江省区域畜牧业经济的特点。黑龙江省地处世界玉米带和奶牛带,生态环境好,气候适宜,十分适合发展畜牧业。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年产300亿公斤的水平,每年可拿出近一半的粮食用于发展畜牧业。依托粮食饲料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素质和集约化生产水平较高的优势,全省正在大力发展以奶牛、生猪、肉蛋鸡为主的精饲料转化型畜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末,全省省级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24家,实现销售收入88.8亿元,利税9.3亿元;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817家,实现销售收入252亿元,利税30亿元。畜产品加工业不但形成了一定规模,而且品种构成也更加合理,形成了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相配套,地方名牌与驰名品牌竞相发展的格局,现代化畜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强势产业。
2.区域畜牧业经济建设需要高技能创业型人才。要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必须进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规模化生产是实现技物结合、提高生产和组织水平、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最有效手段。据省畜牧局统计,目前黑龙江省畜牧业规模饲养的比重上升到60%,以散养散放为主的局面已经改变,畜禽品种的优质化率达到80%以上,建立了一大批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制企业,并与龙头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对接关系。当前,畜牧业正向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组织化方向大步迈进。但是,目前乡镇普遍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一些乡镇畜牧业推广站仅有工作人员1~2人,且技术水平不高。一方面,现有干部中行政管理型居多,技术型较少;另一方面,文化层次普遍偏低,不会操作先进的仪器设备,难以应对畜牧业发展和疫病防治的要求。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增产增值方式提升,既要依靠自然资源,更要依靠人力资源,需要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创业型人才。
3.畜牧业高技能创业型人才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畜牧兽医行业在农业经济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是农村主导产业,这为畜牧业毕业生提供了自由度较大的创业空间,无论在农村、城镇、林区、矿区、平原还是山区,他们都可以实现创业。同时,畜牧业毕业生选择创业的范围很广,可选择养殖、疫病治疗、兽药及饲料营销和技术服务、畜产品加工等行业,大大提高了创业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创业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经济压力自然很大。选择或从事畜牧兽医专业进行创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经济投入比较低,起点低,风险小,需求大,获得效益相对较高、较快。这是创业比较可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三、高等职业教育应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技能创业型人才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教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针对岗位群和区域经济培养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员、高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经营管理人员。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对造就高技能创业型人才具有绝对的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又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结果。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地处黑龙江省的全国奶牛生产第一大县双城市,而且黑龙江省周边的省份如吉林、辽宁等省的畜牧业发展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服务于区域畜牧业经济建设是学院责无旁贷的义务。自1949年建校以来,学院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逐步形成了“融入区域畜牧业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创业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具备了“人无我有”的独特性、“人有我优”的优质性和“人优我新”的创新性办学风格。学院立足当前,兼顾未来,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构建了养(科学饲养)、繁(繁殖改良)、防(防疫检疫)、治(疾病防治)、加(产品加工)、料(饲料生产)、药(兽药生产)、销(饲料兽药营销)、管(科学管理)等专业群。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合作的原则,与行政部门、企业和养殖大户合作共建,实施六个结合,构建融入式课程体系,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得到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实践证明,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确立融入区域畜牧业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创业型人才的特色项目是可行的,今后,还应坚定不移地按照这个方向去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志明,赵燕妮,刘鸿高.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3 (7).
[2]王晓敏.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3]许铁梅.对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01(6).
[4]张祥卉.切实发展高职,为区域经济服务[J].职教论坛,2004(12).
[5]贾红路.畜牧产业要聚焦五大要素——访省畜牧局局长祖伟[N].黑龙江日报,2006-04-16.
[6]彭行荣.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李时椿,常建坤,杨怡.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8]于连涛,刘伟.创新与创业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