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及教材内容结构进行调整、改革。本文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角度进行探索,并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资源 自学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各项教学活动均应始终围绕这一中心环节展开。教师应对课程的广度、深度、内在联系和教学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大胆对教材进行调整、重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质量。
1《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C语言程序设计》是大学一年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丰富,课程难度大,实践性强,教学任务重。在所给课时范围内不能全部完成教学任务,面临学生负担过重而课时少的矛盾。
1.2 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刚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区,所具备的学习基础有很大差别。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是需要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但大多数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缺乏这种基础,也就是缺乏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而来自基础教育较好的城市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也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上。
1.3 考试成绩两极分化,“挂科”严重。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一般学生普遍觉得难学。一个教学班大约50人左右,最后的考试结果往往会有七、八个学生“挂科”,达到10%以上的比例。学得好的学生考试成绩能达到90分以上,而学得不好的学生有的甚至只考到十几分。同在一个班里学习,分化如此严重。这就使任课教师不得不思考其中的原因。
1.4 知识和能力的匮乏,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随着大学扩招,二本线录取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也差,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他们的思想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阶段。任何一个专业,其教学计划都是经过精心设置和安排的,前导课程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若前面的课程马马虎虎,不仅知识没有掌握,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更会产生严重影响。
2 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学习现状,任课教师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必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以下改革:
2.1 重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结构。
教师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吃透教材之后,应根据教学计划,备课时明确哪些章节是基础、重点、难点,将各章主要内容及其他各章节和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理清理顺。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重新组织课堂教学体系结构,大胆实践。例如:可以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划分为以下四部分:
(1)预备篇:本篇内容可包含教材上没有的,而又是学习C语言的必备知识,如数制及其转换、数据的编码、不同类型数据的存储结构和机器数(包括原码、反码、补码、移码)等。
(2)基础篇:本篇内容可包含基本数据类型、基本数据运算、基本语句、常量、变量、表达式和基本程序设计结构等。
(3)精髓篇:本篇内容可包含数组、函数、指针及它们的综合运用。
(4)提高篇:本篇内容可包含结构体、共用体、链表建立与操作、批处理命令、文件操作等。
2.2 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难点。例如:数组的排序、用指针处理二维数组,对一般指针变量、指针数组、行指针、函数指针、指针函数、二级指针等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很困难。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课堂的辅助教学。大学里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很普遍,但不能仅仅用大屏幕放映幻灯片,使教案从黑板搬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用Authorware工具软件制作“冒泡法排序”、“二维数组的存储结构和地址”、“用指针变量、指针数组、行指针处理二维数组的比较”、“双重循环链表的建立”等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的演示。这些课件具有交互性强、模拟逼真、可反复操作等特点。
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共享,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放到网络课程资源库中,这样可以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学和提高。
2.3 运用启发式教學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虽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但“师生互动”环节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进行“师生互动”,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教材难点与关键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讲解“选择法排序”算法时,先让学生讨论对一排随机排列的学生如何按他们的身高重新排列座位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若干种解决方案。“怎样才能尽量减少学生之间的频繁位置互换而最后又能达到排序的目的呢?”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之上,把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化成若干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随教师一起思考,教师应以自己的思维逻辑,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利用中间变量,跟踪当前范围内最大(或最小)值位置,找到之后再进行位置互换”,这实际上就是“选择法排序”算法的实质。
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在教师启发下经过自已的努力取得的,而不是靠生吞活剥得到的“夹生饭”。这种方法也会使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上互相促进的作用。
2.4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系统工程的视角组织好讲授内容,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课下精选一些难度较小的内容进行自学培养,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精选出一些学生经过自已努力能学会的内容,在课堂上少讲甚至不讲,给出学生自学提纲,教师在课堂上再给予检查并归纳总结就可以了。有些教学内容教材讲得不够深透,但又是主要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培养其阅读及自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结构体”一章时,教师可布置以下自学提纲:
(1)为什么要引入“结构体”数据类型?
(2)结构体类型和数组类型都属于构造数据类型,它们有什么异同?
(3)定义结构体变量和定义一般变量有哪些区别?
(4)访问结构体变量和访问一般变量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5)如何将一个结构体变量的各成员值赋给一个同类型结构体变量的各个成员?
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带着问题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3 教学改革成效
由于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教训,《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上课精神饱满,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兴趣浓厚,吸收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具备,考试成绩喜人。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资源 自学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各项教学活动均应始终围绕这一中心环节展开。教师应对课程的广度、深度、内在联系和教学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大胆对教材进行调整、重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质量。
1《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C语言程序设计》是大学一年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丰富,课程难度大,实践性强,教学任务重。在所给课时范围内不能全部完成教学任务,面临学生负担过重而课时少的矛盾。
1.2 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刚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区,所具备的学习基础有很大差别。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是需要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但大多数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缺乏这种基础,也就是缺乏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而来自基础教育较好的城市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也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上。
1.3 考试成绩两极分化,“挂科”严重。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一般学生普遍觉得难学。一个教学班大约50人左右,最后的考试结果往往会有七、八个学生“挂科”,达到10%以上的比例。学得好的学生考试成绩能达到90分以上,而学得不好的学生有的甚至只考到十几分。同在一个班里学习,分化如此严重。这就使任课教师不得不思考其中的原因。
1.4 知识和能力的匮乏,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随着大学扩招,二本线录取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也差,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他们的思想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阶段。任何一个专业,其教学计划都是经过精心设置和安排的,前导课程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若前面的课程马马虎虎,不仅知识没有掌握,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更会产生严重影响。
2 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学习现状,任课教师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必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以下改革:
2.1 重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结构。
教师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吃透教材之后,应根据教学计划,备课时明确哪些章节是基础、重点、难点,将各章主要内容及其他各章节和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理清理顺。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重新组织课堂教学体系结构,大胆实践。例如:可以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划分为以下四部分:
(1)预备篇:本篇内容可包含教材上没有的,而又是学习C语言的必备知识,如数制及其转换、数据的编码、不同类型数据的存储结构和机器数(包括原码、反码、补码、移码)等。
(2)基础篇:本篇内容可包含基本数据类型、基本数据运算、基本语句、常量、变量、表达式和基本程序设计结构等。
(3)精髓篇:本篇内容可包含数组、函数、指针及它们的综合运用。
(4)提高篇:本篇内容可包含结构体、共用体、链表建立与操作、批处理命令、文件操作等。
2.2 合理运用教学资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难点。例如:数组的排序、用指针处理二维数组,对一般指针变量、指针数组、行指针、函数指针、指针函数、二级指针等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很困难。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课堂的辅助教学。大学里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很普遍,但不能仅仅用大屏幕放映幻灯片,使教案从黑板搬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用Authorware工具软件制作“冒泡法排序”、“二维数组的存储结构和地址”、“用指针变量、指针数组、行指针处理二维数组的比较”、“双重循环链表的建立”等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的演示。这些课件具有交互性强、模拟逼真、可反复操作等特点。
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共享,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放到网络课程资源库中,这样可以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学和提高。
2.3 运用启发式教學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虽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但“师生互动”环节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进行“师生互动”,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教材难点与关键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讲解“选择法排序”算法时,先让学生讨论对一排随机排列的学生如何按他们的身高重新排列座位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若干种解决方案。“怎样才能尽量减少学生之间的频繁位置互换而最后又能达到排序的目的呢?”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之上,把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化成若干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随教师一起思考,教师应以自己的思维逻辑,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利用中间变量,跟踪当前范围内最大(或最小)值位置,找到之后再进行位置互换”,这实际上就是“选择法排序”算法的实质。
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在教师启发下经过自已的努力取得的,而不是靠生吞活剥得到的“夹生饭”。这种方法也会使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上互相促进的作用。
2.4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系统工程的视角组织好讲授内容,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课下精选一些难度较小的内容进行自学培养,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精选出一些学生经过自已努力能学会的内容,在课堂上少讲甚至不讲,给出学生自学提纲,教师在课堂上再给予检查并归纳总结就可以了。有些教学内容教材讲得不够深透,但又是主要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培养其阅读及自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结构体”一章时,教师可布置以下自学提纲:
(1)为什么要引入“结构体”数据类型?
(2)结构体类型和数组类型都属于构造数据类型,它们有什么异同?
(3)定义结构体变量和定义一般变量有哪些区别?
(4)访问结构体变量和访问一般变量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5)如何将一个结构体变量的各成员值赋给一个同类型结构体变量的各个成员?
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带着问题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3 教学改革成效
由于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教训,《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上课精神饱满,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兴趣浓厚,吸收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具备,考试成绩喜人。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