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如何引导学生很好地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苦苦思索和探寻的问题。特别是有些课文写得很直白,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体会和品味的。但是课文上完了以后,觉得人物形象没有立起来,给学生留的印象也不深,甚至有的时候,觉得上和没上几乎一个样。如何教学这样的课文呢?最近,在优秀教学课例观摩活动中,有幸听了一节好课——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推敲》。这节课不仅让我享受到了一节精彩的语文教学盛宴,同时也帮助我解决了许久以来困扰心中的这一难题。
【片断实录】
师:那么,韩愈又是怎样推敲诗中“推”和“敲”这两个字的呢?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默读,画语句)
生:(朗读)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点评:学生一开始就找出了“敲”比“推”好的三个原因。这是文本中明明白白写出的答案,教者这时还可以怎样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敲”的好处呢?这时,我不由得更加集中精神,仔细聆听起来。】
师:再静静地读读韩愈的话,想想:为什么说“敲”字更好些呢?(生默读静思。)
生:第一,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师:(手指弯曲,做“敲”的动作)“敲门”显得——
生:有礼貌。有教养。
生:有修养。有文化。
师:(手指伸展,做“推”的动作)对比一下,“推门”则显得——
生:很莽撞。没有教养。
生:没有礼貌。感觉有点鬼鬼祟祟。
师:是的,“敲”字和人物的身份相称。那第二呢?
生:第二,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夜深人静,敲门的声音是“咚咚咚”的,就更能衬托月夜的宁静。
师:是的,请你再回头读读第2自然段中贾岛月夜敲门的语句。
生:(朗读)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师:那如果用“推”字就怎样呢?
生:“推”字就不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生:推门有时一点声音也没有,有时候只有“吱嘎”一声,没有“咚咚”的声音,就显不出月夜的宁静了。
师:是的,“敲”更能字衬托出月夜的宁静。那第三点呢?
生:用“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
师:是不是这样呢?谁来对比着读读,大家仔细倾听。
生:(朗读)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全班齐读比较。)
师:听出来了吗?
生:“推”字没有“敲”字响亮。
师:教者们来看看这两个字的读音,“推”tuī,“敲”qiāo。“推”字结束是闭口音“ī”,而“敲”字结束是开口音“o”,“敲”字当然读起来响亮些。(师板书:推tuī,敲qiāo。)
现在,教者们请一位同学来完整地读读描写韩愈推敲的语句,大家再想想韩愈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朗读)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生:韩愈很有水平,他说得很有道理。
生:韩愈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贾岛犹豫不决的问题,在他这儿就解决了。
生:教者很佩服韩愈,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对“推”和“敲”思考得这么深。
【分析与反思】
《推敲》这篇文章在五年级上册中应该说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它的故事情节简单,蕴含的道理似乎也很浅显,特别是在那首诗中“敲”比“推”好的几个原因,文中已经明明白白写了出来。一般的教师上起来,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这位教师上得却十分精彩,语文味十足,学生也在文字的咀嚼中兴趣盎然。关键原因是教师不仅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知其然,而且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正是在教者这样的循循善诱中,学生品味了文字,同时也使文中的人物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深刻起来。
一、在动作对比中,进行推敲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句中的“推”与“敲”,本是两个动作。“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向外用力使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顺着用力的方向移动”,而“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推”与“敲”这两个动作,本也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只是在贾岛的诗中,赋予了特定的情境,有了特殊的意思,从而变得耐人寻味,在两位大诗人的反复斟酌中,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推”与“敲”这两个动作的本义,在比较中,引导学生体会到“敲门”显得有礼貌、有教养、有修养、有文化,而“推门”则显得很莽撞、没有教养、没有礼貌、鬼鬼祟祟。这里的一“推”一“敲”,不是两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在这动作的背后,隐秘着一个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在“推”与“敲”的对比中,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来,这样的教学充满着智慧,值得回味。
二、在意境对比中,进行推敲
在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再次比较“推”与“敲”,让学生走进诗中的意境里,不仅想象到“推”与“敲”的动作样子,而且在耳旁仿佛能听到“推”与“敲”的声音——敲门的声音是“咚咚咚”的;推门有时一点声音也没有,有时候只有“吱嘎”一声。在“推”与“敲”的声音对比中,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的字面意思,有时还要透过语言文字的看到背后的画面、听到背后的声音。这样的教学,可以诉诸学生的视听觉,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而引导学生深入意境之中,进行对比推敲,则可以更细腻地品味语言文字,看得更细,听得更清。
三、在读音对比中,进行推敲
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体会“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声音差别,以听觉直观地感受到“敲”字比“推”字更响亮些。进而,教者又发挥了教师的点拨作用,作了一个具体的解析——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字的读音,“推”tuī,“敲”qiāo,“推”字结束是闭口音“ī”,而“敲”字结束是开口音“o”,“敲”字当然读起来响亮些。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点语音上的秘密,若没有老师来点破,他们是很难领悟到的。教师的点拨,就要聚焦在这里,为学生解开语言的密码。这时,学生们对“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这一点,就有了既形象又理性的解读,不再是囫囵吞枣式的一读而过了。
《推敲》这篇课文的文眼就是“推”“敲”二字,而韩愈的话正是对“推”“敲”二字的具体诠释。在动作对比中,进行推敲,读出礼貌;在意境对比中,进行推敲,读出宁静;在读音对比中,进行推敲,读出响亮。一句话,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不失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很好地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苦苦思索和探寻的问题。特别是有些课文写得很直白,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体会和品味的。但是课文上完了以后,觉得人物形象没有立起来,给学生留的印象也不深,甚至有的时候,觉得上和没上几乎一个样。如何教学这样的课文呢?最近,在优秀教学课例观摩活动中,有幸听了一节好课——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推敲》。这节课不仅让我享受到了一节精彩的语文教学盛宴,同时也帮助我解决了许久以来困扰心中的这一难题。
【片断实录】
师:那么,韩愈又是怎样推敲诗中“推”和“敲”这两个字的呢?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默读,画语句)
生:(朗读)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点评:学生一开始就找出了“敲”比“推”好的三个原因。这是文本中明明白白写出的答案,教者这时还可以怎样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敲”的好处呢?这时,我不由得更加集中精神,仔细聆听起来。】
师:再静静地读读韩愈的话,想想:为什么说“敲”字更好些呢?(生默读静思。)
生:第一,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师:(手指弯曲,做“敲”的动作)“敲门”显得——
生:有礼貌。有教养。
生:有修养。有文化。
师:(手指伸展,做“推”的动作)对比一下,“推门”则显得——
生:很莽撞。没有教养。
生:没有礼貌。感觉有点鬼鬼祟祟。
师:是的,“敲”字和人物的身份相称。那第二呢?
生:第二,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夜深人静,敲门的声音是“咚咚咚”的,就更能衬托月夜的宁静。
师:是的,请你再回头读读第2自然段中贾岛月夜敲门的语句。
生:(朗读)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师:那如果用“推”字就怎样呢?
生:“推”字就不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生:推门有时一点声音也没有,有时候只有“吱嘎”一声,没有“咚咚”的声音,就显不出月夜的宁静了。
师:是的,“敲”更能字衬托出月夜的宁静。那第三点呢?
生:用“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
师:是不是这样呢?谁来对比着读读,大家仔细倾听。
生:(朗读)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全班齐读比较。)
师:听出来了吗?
生:“推”字没有“敲”字响亮。
师:教者们来看看这两个字的读音,“推”tuī,“敲”qiāo。“推”字结束是闭口音“ī”,而“敲”字结束是开口音“o”,“敲”字当然读起来响亮些。(师板书:推tuī,敲qiāo。)
现在,教者们请一位同学来完整地读读描写韩愈推敲的语句,大家再想想韩愈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朗读)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生:韩愈很有水平,他说得很有道理。
生:韩愈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贾岛犹豫不决的问题,在他这儿就解决了。
生:教者很佩服韩愈,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对“推”和“敲”思考得这么深。
【分析与反思】
《推敲》这篇文章在五年级上册中应该说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它的故事情节简单,蕴含的道理似乎也很浅显,特别是在那首诗中“敲”比“推”好的几个原因,文中已经明明白白写了出来。一般的教师上起来,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这位教师上得却十分精彩,语文味十足,学生也在文字的咀嚼中兴趣盎然。关键原因是教师不仅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知其然,而且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正是在教者这样的循循善诱中,学生品味了文字,同时也使文中的人物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深刻起来。
一、在动作对比中,进行推敲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句中的“推”与“敲”,本是两个动作。“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向外用力使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顺着用力的方向移动”,而“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在物体上面打,使发出声音”。“推”与“敲”这两个动作,本也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只是在贾岛的诗中,赋予了特定的情境,有了特殊的意思,从而变得耐人寻味,在两位大诗人的反复斟酌中,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推”与“敲”这两个动作的本义,在比较中,引导学生体会到“敲门”显得有礼貌、有教养、有修养、有文化,而“推门”则显得很莽撞、没有教养、没有礼貌、鬼鬼祟祟。这里的一“推”一“敲”,不是两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在这动作的背后,隐秘着一个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在“推”与“敲”的对比中,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来,这样的教学充满着智慧,值得回味。
二、在意境对比中,进行推敲
在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再次比较“推”与“敲”,让学生走进诗中的意境里,不仅想象到“推”与“敲”的动作样子,而且在耳旁仿佛能听到“推”与“敲”的声音——敲门的声音是“咚咚咚”的;推门有时一点声音也没有,有时候只有“吱嘎”一声。在“推”与“敲”的声音对比中,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的字面意思,有时还要透过语言文字的看到背后的画面、听到背后的声音。这样的教学,可以诉诸学生的视听觉,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而引导学生深入意境之中,进行对比推敲,则可以更细腻地品味语言文字,看得更细,听得更清。
三、在读音对比中,进行推敲
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体会“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声音差别,以听觉直观地感受到“敲”字比“推”字更响亮些。进而,教者又发挥了教师的点拨作用,作了一个具体的解析——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字的读音,“推”tuī,“敲”qiāo,“推”字结束是闭口音“ī”,而“敲”字结束是开口音“o”,“敲”字当然读起来响亮些。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点语音上的秘密,若没有老师来点破,他们是很难领悟到的。教师的点拨,就要聚焦在这里,为学生解开语言的密码。这时,学生们对“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这一点,就有了既形象又理性的解读,不再是囫囵吞枣式的一读而过了。
《推敲》这篇课文的文眼就是“推”“敲”二字,而韩愈的话正是对“推”“敲”二字的具体诠释。在动作对比中,进行推敲,读出礼貌;在意境对比中,进行推敲,读出宁静;在读音对比中,进行推敲,读出响亮。一句话,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不失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