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水”面临退市,不可错过的营销时机

来源 :广告主·市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jzk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昨天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实施。“新国标”规定包装饮用水不得以水以外的一种或若十种成分来命名,这也意味着以“矿物质水”、“富氧水”、“活化水”等名称命名的各种“概念水”将面临退市。按照“新国标”,市面上在售的包装饮用水将只分为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两类,饮用水市场将迎“换装潮”将是不争的事实,而对于每一个品牌而言则是一次不可错过的营销时机。
  市场竞争激烈,“概念水”比较好赚钱
  “天然矿泉水”“天然饮用水”“饮用纯净水”“苏打水”……当消费者们选购包装饮用水时,一定会被市面上种类繁多的名字弄得晕头转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的包装饮用水已多达十几种,虽然名字各有各的花样,但实际上只有三种分类:“矿物质水”类、“饮用纯净水”类、以及“添加苏打水”类。
  看似种类繁多,其实不过是名字不同罢了,小小的一瓶水却硬是被厂商们制造出的各种概念包装的“别有一番风味”,这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无关系。一直以来,瓶装饮用水的市场呈现的就是一派群雄逐鹿的局面,本身各家的产品并无多大的不同,因此在瓶装饮用水市场上就上演了“概念水”的取名大战。
  市场上标明为“矿物质水”的瓶装水,售价从1元到3元不等,而随着水源地海拔的升高,一些带有“雪山”名头的瓶装水,其价格立马就飙升到5元,而看似高级且普遍价格不菲、标有“苏打水”字样的瓶装水,标价已达到8.5元。各种噱头为产品带来的高回报,已经让“概念”营销成为瓶装水市场玩家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本领了。
  产品异化被动消除,变相揭幕品牌营销大战
  众所周知,瓶装饮用水的毛利非常低,当市场上参与竞争份额的产品越来越多,于是进一步细分市场就成为了部分厂商的突围捷径。产品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变,仅仅是换了包装、启用了一个概念化的新名字,就让曾经困于低端市场、完全靠渠道竞争的产品一跃成为超市货架上的明星产品,同时还使得毛利大大提高。如此低投入高回报的产品策略变更,何乐而不为呢?
  “新国标”的正式实施,无疑将让各大厂商的产品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可以预见,当不同品牌、相同“内容”的产品摆在消费者面前,要想获得更多的青睐,厂商们就只能在营销上多下功夫了。
  变换品牌传播策略,从换装开始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概念水”退市之后无非是换一身“新衣”再摆上货架。以前用各种诸如“冰川水”“雪山活水”等“高海拔”名词以及“活化水”“小分子团水”“功能水”“能量水”等“高科技”名词来忽悠消费者,恐怕以后是不能再做了。那么问题来了,换装是只是更正—下名字呢?还是从头至尾全部大变样呢?
  只是更正名字的话,是比较保守的应对策略,这样会使既有的市场份额还能够坚守一段时间,但若是这个时候市场上加入了新产品,“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是一定会发生转移的。这种被动情况下,品牌就只有通过提高声量来抵消新晋产品的冲击,然后完全把结果交给市场去决定。
  相反,如果这个时候选择换新装,以“新姿态”重新加入到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就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策略。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新国标”对“概念水”市场的冲击,在一片混乱之际找准定位便能成功实现突围,不要说在市场上占据一定可观的市场份额,就是重新划分行业格局也是有可能的。另外,一些行业老品牌或许也能通过换装,来实现品牌复兴,这一点从换上新装的农夫山泉身上能够得到验证。
  蒸馏水、矿泉水、富氧水、活化水……不管是哪种水,单纯的想要以产品来俘获人心是愈来愈额不可能的事了。即便没有受到政策的进一步限制,面对精明的消费者,噱头迟早是要被识破的。毕竟噱头与品牌之间差了不知道多少口碑,这些不是只靠大自然的搬运工就能完成的。
其他文献
作为世界公认的五金大国,中国所拥有的五金企业数量多,从业人员数量多,而且五金的种类繁多,从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到建筑五金、厨卫产品.中国是五金含盖范围较广的国家之一。
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是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这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来源于高标准严要求的培训和领导的重视。搞好安全培训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定
目前的营销理论框架构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电视媒体为主要标志的大众媒体时代。互联网逐渐地把消费者的时间和注意力从电视屏幕转到电脑屏幕。今天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浪潮又让消费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改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行为,更重要是,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了消费者自己的一部分,并改变了消费者自己。  社会化营销的品牌传播价值  企业意识到未来营销需要更多地关注人,关注顾客的沟通方式、兴趣、行为及其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