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新枝 卓尔不凡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i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邓荫柯先生2009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16-2008经典新诗解读》一书时的责任编辑。该书精选了170位诗人的188首诗作,予以了富有个性色彩的解读,引发读者的激情与灵犀,理解与赏析,与读者共享诗意之美。邓先生治学严谨,思路开阔,对中国百年来的新诗进行了开创性的概括和梳理。书稿付梓后,我社认为,该书是一部编选精当完美的诗选,是一串开启诗歌宝库奥秘的钥匙,特将其列为给中学生的图书装备书发行,可见作品的影响。邓先生为人坦诚,热情奔放,出书过程也记载了我们友情成熟的过程,我把他视为我的好兄长好师友。去岁,欣悉他时隔五年后又在商务印书馆推出《中华诗词名篇解读》,其学术思想和艺术水平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在可喜可贺!我以为毕业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邓先生,无愧是中国作家中的学者,学者中的诗人。他以一颗纯粹的诗人之心和民族百代诗魂交汇融通,开辟了我国丰厚的诗词艺术遗产通向当代人心灵的道路。
  在这本出版当年重印的书的后记中补充的邓荫柯为该书专门写的两首《沁园春·华夏诗词》,可视为该书的提要和灵魂倾诉:
  沁园春·华夏诗词
  一
  华夏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无邪三百,先民天籁(诗经);《楚辞》悲壮,国士行吟(屈原)。风骨建安(曹氏父子等),田园陶令(陶渊明),北曲清商竞好音(南北朝民歌)。大唐立,唱《春江花月》(张若虚),开启缤纷。
  星空李杜并陈,写沉郁飞扬旷世文。更《琵琶》《长恨》,叙事诗魂(白居易);輞川淡远(王维),夫子清新(孟浩然)。幽淼长吉(李贺),潇洒牧之(杜牧);《锦瑟》《无题》书至忱(李商隐)。伤阿煜,唱人间天上,臣虏哀音(李煜)。
  二
  词艺勃兴,硕果盈枝,大宋良辰。有希文慷慨,轸念征夫(范仲淹);良臣欧晏,挥洒清真(欧阳修晏殊)。风月耆卿,温馨蕴藉(柳永),贺铸秦观情意醇。东坡笔,写苍凉喜悦,恢廓深沉。
  靖康惨变(金兵虏徽钦二帝)惊心,励志士抗金鼙鼓音。更陆游《书愤》,稼轩《北固》(辛弃疾);姜夔度曲,清照抒魂(李清照);心碎蒋捷(《听雨》),结束风华,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乔(吉)元曲新。中兴季,喜纳兰(性德)诚挚,宏阔(龚)自珍。
  两首词词语质朴坚实、概括准确公允,勾勒了中华诗词的发展脉络和骨架,体现了邓荫柯对中华诗词品位独到的驾驭、深入骨髓的挚爱和底蕴醇厚的学养。中华诗词的核心是以李杜歌诗为中心的唐诗和以苏辛词章为中心的宋词。上溯至诗经屈原,曹氏父子,陶渊明的筚路蓝缕辛勤开拓,后延至元明戏曲小说中的关汉卿、曹雪芹的真情歌唱和清诗词中纳兰性德、龚自珍的中兴小阳春。爱国情怀和珍惜黎民是中华诗词的骨格,抒发精诚张扬个性是中华诗词的血肉,对诗词艺术的精益求精的追求是中华诗词的灵魂。我们在这块饱经苦难而又丰沃浑厚的文化土壤上享受这些精美艺术的人格陶冶和情感滋养,便有了生生不息、蓬勃强健的人文遗传和精神血脉。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邓荫柯的创造激情和开拓性思维。他确立了不分诗词曲界限,纯粹以思想含量和艺术价值、感染力动情力为衡量的标准,这样就避免了遗珠之憾,也在诗歌爱好者面前矗立起一道巍峨逶迤的诗词的群峰性景观。在该书中,邓兄还创造了一种解读性文体,把注释、题解、分析和那些典故、轶事,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他从容不迫、有滋有味的解读,没有因为有字词障碍而阻断了读者欣赏诗词魅力的心灵享受过程。
  诗词的解读堪称美文、情文,是无韵的诗篇,文辞准确又神采飞扬,充满了才情和个性色彩。对那位“心碎蒋捷”, 邓荫柯这样评价:
  情到深处,才到极处,就显示不出写作技巧来了。只看到淳朴到家的白描,剖心沥胆的独白,其实蒋捷非常熟练地选取了少年、壮年、暮年三个时段,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场景,描绘了三个画面。第一幅画面,少年时代,优游浪漫,色调轻艳明亮。.第二幅画面,哀乐中年,漂泊动荡,色调空阔苍凉。.第三幅画面,将临暮年,困顿僧庐,阅尽沧桑,深味悲欢离合,心如止水,色调黯然低沉。听雨二字贯穿始终,将三个画面自然天成地串接起来,氤氲出浓重凄然的意境。
  对蒋捷的艺术风格, 邓荫柯概括为:“简洁、深沉、内敛、精致,一种清澈而苍凉的沧桑感。”
  可以说,对蒋捷这位词人的开掘和定位,作者达到了前人尚未达到的学术和艺术高度,展现了作者的心灵色彩和丰沛的才情。
  令人动容的是,年近八旬的邓荫柯为这几十万字的书稿,多年来不问晨昏,孜孜矻矻地查找资料,全神贯注地面对诗人诗作,朝夕揣摩,和百代诗魂心灵交融,务求准确清晰的解读。 为此,他乐以忘忧,度过了无数花晨月夕,也使他的岁月过得如此精彩,有价值。
  作为一位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那场尽人皆知的运动中备受磨难的作家,历经几十载风霜雨雪,而今老树新枝,更加郁郁葱葱。作为学者,他严谨精密,深沉成熟;作为编辑,他敬业刻苦,眼界前卫;作为朋友,他宽容坦诚,童心不泯。而一个人的精力和专注力是有限度的,难怪作为生活中人,他又是那样单纯幼稚竟至于粗心可笑……
  该书出版当年就重印,足以证明邓兄以心血凝成的作品业已被广大读者认同。忝为学弟的我,谨在此敬献一份愚钝和感动,祝福邓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耄耋之年更加卓然前行。
其他文献
第一次读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距今已逾五十年,那时我还没有读中学,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我”为主人公,不像其他作品习惯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方式,给了我深刻而新颖的印象。上中学后,陆续读了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以及李青崖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商务版),赵颢深的《柴霍甫短篇小说集》(开明版,柴霍甫今译契诃夫)等。才逐渐懂得,用第一人称写故事原是小说家的一种的技巧、手法。故事中的“我”
单元导语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和理念,在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对该单元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单元主题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高度概括,作为单元教学的总纲,单元导语如交响乐的序曲一般,为该单元的整组文章的学习奠定了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便应将研读单元导语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以便在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时树立全局意识
倪庆饩,著名翻译家,南开大学英美文学教授。1928年出生,湖南长沙人。出版译著20多部,尤其擅长诗化散文翻译。在中国翻译史和英美文学研究方面亦颇有建树,发表论文多篇。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倪庆饩的译介,许多英国文学大家的散文经典,中国读者至今都不能读到。  《诗人漫游记·文坛琐忆》(威廉·亨利·戴维斯)、《鸟和人》(威廉·亨利·赫德逊)、《苏格兰旅游回忆》(多萝西·华兹华斯)《水滴的音乐》(阿尔多
《红楼梦》是曹雪芹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在经历了一番特殊的经历之后,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写出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当这部作品还在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少数人中流传时,就有人开始对小说人物、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进行品评;对《红楼梦》“本事”进行索解,试图解开曹子之言与《红楼》之味。到了清嘉道年间,士大夫阶层更是争相传抄阅读《红楼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阅读、评点《红楼梦》成为一种时尚
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黎明前的黑暗无情地吞没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生命。他曾勇敢地用笔作战,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爆发出了惊人而耀眼的光芒。但随着先生的远去,他高大的身影在人们眼中渐渐的模糊了,他的光芒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了,这就使得很多人对先生产生了误读,这些人中间曾经就有我。  我所学习的鲁迅的作品,无论是“横眉冷对干夫指”的傲然,还是“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的
“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是美国社心理学家C.H.库利在《人的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社会学概念。“镜像自我”理论证明,自我是人与人互动的产物,自我意识是个人与世界互动的产物。人的性格、才能都不是先天遗传而来的本能,而是在周围环境中,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的、后天形成的社会性经验。  根据“镜像自我”理论,有时候,一次不经意的匆匆邂逅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例如
对中国读者来说,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已经不陌生了。早在2001年11月,他的成名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的中译本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4月18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向美国总统奥巴马赠送了加莱亚诺的这本书,从而使加莱亚诺的这部作品越加成为畅销书,也使加莱亚诺的知名度更加上升。2010年和201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加莱亚诺的《足球往事》和《
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一般认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由孔德最早命名,他将社会看成一个生物的有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他以及其后的经典社会学家涂尔干都是从整体主义的视角来研究社会现象并探讨社会运行的规律。而社会学发展至马克斯·韦伯,则是从个人的角度切入,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强调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行为,并始终围绕着人的动机来关照社会学研究。在此基础上,韦伯同样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出发
文字是随着书写和传播工具的改变向着流俗而去的。如果从书写工具来分,金石简帛出典籍,纸墨笔砚有诗词,到印刷术出现时话本小说就大行其道了。  当今键盘时代,笔退位,手稿几乎不见,毛笔书写的意趣只有少数人能享受。整个社会的换笔对文学来说,真是一大关隘。我辈逢此结点当如何?想想也只有该哪样便哪样,唱挽歌没有用,进行曲又唱不动,只有抱残守阙经营自己真实的书写了。前时与家卫导演说到这些,他倒是坦然说:“你开的
“双语言论”,是“双文化论”的一个分支。“文化”的内涵范围大,“语言”的内涵范围小,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语言”,常常是“文化”的载体,“双语言”与“双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曾写过一篇《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论”》(《群言》2008年12期),被周先生收入他近年出版的《朝闻道集》《拾贝集》和《文化学丛谈》中(改名为《从“河东河西”到“双文化论”》)。最近重读周老著作,有了一点心得。  要理解“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