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代言人与《毛乌素绿色传奇》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iegfiusbkufbakue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于2012年的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是作家肖亦农历时三年而写作的一部鄂尔多斯大地上数代乌审旗人治沙的绿色传奇,作品问世后好评如潮,先后获得全国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百部原创作品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壹/


  毛乌素沙漠又称毛乌素沙地、鄂尔多斯沙地,横亘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陕西省榆林市北部和宁夏盐池县东北部,面积有4.2万平方公里。“毛乌素”在蒙语中是“不好的水”的意思,晚唐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提到的无定河就是毛乌素沙漠中星罗棋布的数十条河流中的一条。
  远在7万年前,鄂尔多斯还是一片牛羊肥硕、水甜草美的土地,中国人的祖先河套人就在此生活;五代十国时,匈奴大夏国在此建都;成吉思汗率兵西征时曾为鄂尔多斯美丽风光所吸引,其陵寝后来就安置在毛乌素沙漠中的甘德尔山上。无休止的征战、疯狂的垦殖、过度的放牧,令这片沃野渐渐变成荒沙、水质一点点变坏,正应了一位西方哲人的说法:“人类大踏步地走过,身后留下了无尽的荒漠。”
  新中国成立后,乌审旗人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始了征服毛乌素沙漠的伟大创举。诗人郭小川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曾在乌审召公社待了四个多月,采写了长篇通讯《牧区大寨——乌审召》和长篇报告文学《英雄牧人篇》,把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乌审召推到全国人民面前。1977年8月,在由一百多个国家代表召开的防止荒漠化问题的内罗毕会议上,中国代表介绍了乌审召人民用植被治沙治理毛乌素沙漠的经验,尽管当时这颗闪现在沙漠深处的绿色明珠还那么小,但却昭示着人类生存的希望,很好地回应了世界荒漠化治理的重大课题。
  当然,人沙之间的大战历来不会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到了七八十年代,因为过度放牧、地面植被丧失,毛乌素慢慢又形成了一片片明沙地,要“沙中找绿”简直比登天还难,而当这片沙地刮起沙尘暴时,能将汽车掀出公路十多里远、人可以被活埋、不足20斤重的羊身上能抖下20多斤沙来。不消说,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们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几乎每一户人家除了一张大炕,没有任何陈设,一个女人没有能用来换洗的衣服,三十多岁的汉子穿的是“尿素”裤子,一件破袍子四季穿,夜里还当被子盖。
  乌审旗这片曾经令人胆寒的沙地再度发生巨变,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不到10年时间里,原来大起大伏的黄色沙漠铺上了各种沙生植物,时不时還会窜出几只野兔子,出现了“厂在绿中建,人在林中走,水在园中流,鱼在水中游”的和谐美景,乌审旗人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牧民们住进了配套设施齐全的生态移民小区和楼房,生活安逸祥和,每户每年能有6万多元的政策性收入。当地流传的一首歌谣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毛乌素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
  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垦乱牧闹开荒,70年代沙逼人退无处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60余万平方公里,有近4亿人直接受到土地沙化的威胁,占了全球受影响人口的三分之一。联合国有关官员和专家们做出认定:“毛乌素项目是成功的范例,将人类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变成孕育新能源和优质食品的宝藏”,“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肩负社会责任、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其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毛乌素绿色传奇》写作的重要意义亦不言自明。
  上世纪70年代末期,还是知青的肖亦农走进毛乌素,参加过向沙漠进军的人沙大战,遇上过山呼海啸的沙尘暴,见识到沙漠之威,目睹了这里农牧民的赤贫和物力维艰。写作此书时,作者在鄂尔多斯高原生活了40余年,连续数载深入沙漠进行实地考察和潜心研究,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发展的深入了解可想而知。当其以亲历者、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身份再度融入毛乌素沙漠中,聆听这方土地从远古走向现代的足音,见证了一片片沙漠悄然消失的奇迹,目睹了农牧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富足,心灵能不感受到莫大的震撼?可以说,这部二十余万字的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不仅仅是作家多年的实地探访、充沛的文学激情和艺术才华结出的硕果,更是数代乌审旗儿女生命、汗水、热情、知识、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

/贰/


  作为一部讲述治理毛乌素沙漠的纪实作品,报告文学采用第一视角,记述“我”在鄂尔多斯这片沙地上一直以来的所见所闻,引领读者跟随自己的脚步一起见证了乌审旗从荒凉贫瘠到示范城镇的惊喜变化,感受乌审旗改头换面的喜人景象。
  作品共以五个章节讲述过去毛乌素这片沙漠恶劣的环境气候以及乌审旗牧民们不遗余力建设自己家乡的发展历程,着重向我们介绍了治理沙漠中的工业化、产业化理论和实践,为全球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常,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工业化产业和环境保护是不能共存的,想要恢复和保护环境,一定要让企业远离。因为世界步入工业化以来,从来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鄂尔多斯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以来,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令毛乌素沙漠迅速萎缩几近于无,这是何等的人间奇迹。
  《毛乌素绿色传奇》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原来,工业化与环境治理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治沙理念才从根本上改变了毛乌素的面貌。乌审旗牧民们曾经过着游牧、迁居的生活,哪里的草吃光了,哪里刮了沙尘暴,不能再住人了,就再换一个地方,这样的传统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不但治不了沙,更致不了富。而当工业化思维进入治沙领域时,生态建设才会发生质的革命。简言之,工业化治沙就是把草场、良田留给农牧民,把大明沙的治理权交给企业,用集中开发利用1%的土地换取99%的生态恢复和保持,从而实现“绿富双赢”的科学发展理念。如是,经济有发展,人民有钱赚,生态建设有章法,乌审旗变身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城镇。
  没有第一手的素材,再妙的笔也生不了花。乌审旗人民可歌可泣的治沙事迹和感天动地的治沙精神,当然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所在。半个世纪以来这片大沙地上先后涌现的诸多享誉世界的治沙英雄,如宝日勒岱、殷玉珍、乌云斯庆、浪腾花、徐秀芳等,雄赳赳气昂昂举着红旗向毛乌素进军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万大军,怀抱理想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企业家,以及更多寂寂无闻的坚守治沙岗位的普通人,都得到了浓墨重彩的书写。   “我宁愿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欺负死。”“我哪儿也不去。我就是要把朝岱建设好。朝岱就是我的北京。”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动情告白宣示着乌审儿女不屈不挠的治沙决心,正是他们,从一开始的几十亩地、几十株树苗,坚持到后来的几百几千亩地、几万株树苗,毛乌素沙漠才从茫茫沙地变成一个个绿色王国,黄沙满天飞的景象才得到根本改变。当乌审旗人成功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同存,完成了由防沙治沙到点沙成金的华丽转身,乌审儿女一直以来身上流溢的勇于担当、拼搏实干、不畏艰难的精神,也都展露无遗。别开生面地为世人指明绿色发展的新方向、书写今天乌审人民的富庶生活、谱写一部新思维新模式下的乌审绿色工业赞歌,这当然是作家写作《毛乌素绿色传奇》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歌咏乌审人在历史实践中的伟大精神,梳理乌审人的精神谱系和文化传承,更是这部报告文学的用心所在。

/叁/


  报告文学不仅书写这半个世纪的人沙大战及辉煌成果,以全景表现毛乌素沙漠的旧貌换新颜,同时也探根溯源,由古及今生动描绘了毛乌素沙漠的自然生态变迁和人文景观的发生发展。
  作品既展示了7万年前绿色文明孕育下的中华民族祖先“河套人”的生活环境,透视了鄂尔多斯高原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对峙碰撞中的荒漠化过程,亦解读了萨拉乌苏文明的沿革变迁,在对历史的稽考、地方志的征引、传说的打捞和前辈英雄事迹的整理中,逐一追溯了毛乌素沙漠上深深镌刻着的华夏文化记忆与地域文化质素: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游牧的原始部落;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的大夏国;历经1500年不倒的白城子;“中华第一道”的秦直道;“沙漠第一都”的巍峨宫殿;成吉思汗西征途中激荡起来的豪情诗兴、逸闻趣事;达尔扈特人世世代代守护着成吉思汗陵寝前800年长燃的圣灯;蒙汉人民对明代蒙古族文学巨匠萨冈彻辰延续300多年的隆重守护与祭祀;近代蒙古族诗人贺希格巴图的文学才华和民主主义思想;一二百年前乌审旗民反对王府卖地放垦的“独贵龙”运动;作为乌审草原红色传奇的席尼喇嘛的革命历程;“七十安达独贵龙”的反压迫运动及其中骨干成员在解放鄂尔多斯乃至内蒙古斗争中建立的不朽功勋;抗战期间栽种并保存至今的“八路柳”;草原大漠对文学艺术的滋养;乌审旗绵延流传的民俗文化;蒙古族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生命理念、古老的民歌谚语……
  正是在古今的往复交错中,我们体悟到了有着7万余年历史的萨拉乌苏文明的深厚积淀和强大生命力,也感受到了今天同时享受草原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乌审旗牧民的欢乐与烦恼。作家的视野广阔开放,思绪收放自如,文笔纵横捭阖,在谈古论今中既能立足乌审的历史和现实,亦能洞鉴域外文明及有关建设和研究成果,以大洋彼岸古老的生态环境为参照,参阅国外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研究著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大格局、大气魄、广视角、深透视,作品才富有成效地呈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真实而又灵动的毛乌素沙漠,才让人格外感佩于今天乌审旗人的丰功伟绩——既为先人还债,又为后人播綠;既善于继承历史上的绿色文明,更敢于开创现代绿色文明。从报告文学皆是的诗性表达,我们不难体会到肖亦农对家乡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变而生发的由衷喜悦。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在乐观其成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审慎和警醒,在高声赞美的同时也屡屡大声疾呼、善意提醒、理性分析:
  毛乌素沙漠的绿色植被下,除了地上原有的沙漠,地下还沉睡着足有600米厚的潜在沙漠,假设我们稍有不慎,这头睡狮会不会在哪一天被我们惊醒起来呢?在土地面前,人类必须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千万不要在土地的身上索取得太多。一种生态文明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恢复生态,维护生态,人类永远在路上。
  报告文学被注入了更多有益的关乎环境建设、文化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生态美学思考,作品内涵也因之更为丰厚,有力彰显了肖亦农的写作理念:“优秀的作家、学者都应该是地球的代言人。”
  (作者简介:乔世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继鹏,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
其他文献
曾被列入全球历史上最伟大的50个机器人中唯一供教学使用的RB5X已由英贸芙(上海)贸易有限公司独家引进,并成功用于教学领域。  RB5X是一个专供教学使用的全智慧教学机器人,拥有完整的教案及教程,目前已被美国的中小学、初高中和大学普遍采用。学生可通过编程,控制RB5X说多国语言,让它行走、旋转、跳舞和捡拾物品。此外,RB5X具备各种感应器(如声纳、触觉感应等)。  15年来,RB5X已被全球教育界
一、信息反馈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控制论认为:“及时取得反馈信息是系统得以优化的重要条件。”反馈原是控制论中一个概念,是指在控制系统中,把信息输出去,又把这些信息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从而可以不断纠正偏向与失误,起到调整控制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过程是知识信息在学习者头脑中内化和重组的行为。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像录音磁带那样简单地被原样复制,学习
教学内容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初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本课属于第五章Excel 2000中的一节基础课,其主要内容为运用Excel 2000建立一张工作表。重点是数据的输入、修改和保存,难点则是数据的修改及行高、列宽的设置。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一已经学过Word,因此,对于Excel中数据的输入与保存等,他们接受起来应该没有难度。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协作的良好习惯以及综
20世纪初叶,面对国家落后挨打的残酷现实,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舶来的西学,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责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护养国人数千年的中医也受到质疑,甚至被视为骗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医疗史的研究也成了少有人问津的冷门绝学。但中医历史悠久,中国古人在保健、养生、疗疾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却是无人可否认的事实。文学家则在各种文体中对此做了记录,这类作品不仅为医疗史保留了鲜活的典型案例,
剑桥国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 Education简称IGCSE)是由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开办的国际高中水平认证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同类型、同学龄段、同学历层次的课程,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课程,目前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地区及众多大学的认可[1]。自2004年秋我国开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
读完王学斌的新著《弦断有谁听——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学人、学术与学校》,那一段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更迭、建制、风骨、恩怨……在脑海中奔腾而来。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从爬梳一手资料着眼,避免观念先行,力求揭示民国学界、政界与社会的真实一面”。所以,整部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可读性,更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隐现着太多历史转折处与“思想三岔口”下的学人心声,而这正是这部作品最为恳切与动人的地方。从学问人心的至幽
学生电子作业的保存一直是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教师采用的方法一般是使用电子邮件系统、BBS、基于ASP的网络硬盘系统等等,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直接将作业复制到教师机上的共享文件夹或者在学生机上本地保存。上述方法均在操作难易程度、文件安全性、防作业抄袭等功能上存在不同缺陷。笔者使用文件服务器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作业存储问题,并且在我校机房已经稳定有效运行了两年多,效果良好。    一、设计思路 
Flash动画功能强大,不仅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各种元素,更有完善的脚本语言(ActionScript),制作出来的作品交互性很强。当今利用Flash制作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主流,本文将对Flash的功能做逐一论述。    一、Flash课件制作的基本功能    1.课件中背景音乐的使用  在Flash中,首先要将声音文件导入到“库”面板中,再将它拖动到舞台上。具体方法:选择“文件”菜单下的“
很喜欢当代诗人于坚的作品,他有一首诗题为《漫长的旅途》,开篇几句是:  在漫长的旅途中  我常常看见灯光  在山冈或荒野出现  有时它们一闪而过  有时老跟着我们  像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  穿过树林跳过水塘  蓦然间 又出现在山冈那边  此刻,当我试图写出这篇“出版后记”的时候,这首诗竟突然跳到了眼前。莫非是因为写作拙作《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研究》的过程,恰好可以用此诗标题的五个字——“漫长的旅途”—
“全欧洲的灯光都要灭了。”1914年,英德两国正式开战的那个晚上,英国外交大臣葛雷,望着伦敦政府行政区点点灯光悲叹:“我们这一辈子是看不到它再亮起来了。”  英国著名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一书开篇所展现的场景,以极带现场感的叙事方式揭示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人带来的内心恐惧与冲击。并且,这种冲击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其影响所及,早逾出欧罗巴境内。时光步入20世纪,东方与西方,已实现了“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