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7924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呢?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關键词:激发;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097-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简单地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 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充分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做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无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营造创新氛围,给以创新时间,教给创新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真真正正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的开发。同时,给以一定的创新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问难、操作观察、勤做练习等。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教给他们创新方法了,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探索、演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用想象、联想、求同、发散、逆反、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教学生创新。
  
  3 坚守课堂阵地,加大创新力度
  
  3.1 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言是否生动、直观、有趣,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言应该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它可以使学生主动、迅速地进入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主动迅速地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恰当、生动、直观、有趣地设置导言,把学生引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3.2 循循善诱,精心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精心设问,既能导思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应学生的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议,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发展过程的强烈心理、渴求及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
  
  3.3 注重操作,主动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
  人的知识从实践中来,能力也是通过实践逐步磨炼出来的,教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的观察,唯一的途径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观察实验。
  
  3.4 鼓励质疑问难,保持创新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一般”所束缚,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释疑,寻找知识的关键所在,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学习方法,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素数的研究由应用而推动。它出自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人类的智慧光芒也在其中闪烁,人也在这种追求中显示自己的价值。2009年已经过去,笔者最近见到一道特别有趣的试题,经过推广可以进行到一般结果。  关键词:吉祥数;素数;性质推广  中图分类号:O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08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积极探索符合当前课改的作业形式,将直接影响科学教学的成果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作业内容的自主选择、作业形式的多样设计、作业批阅的多元方式等方面阐述初中科学作业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科学;作业自主;多样;多元;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
摘要:创造性思維不是笼统、空泛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创造性思維应有明确的内涵和具体、实在的要素。创造性思维包含了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善疑好问、有灵感等主要因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通过收敛思維、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維的训练的具体途径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主要因素;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081-02
摘要:现行的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在加强历史学科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资源,加强对历史教学美育功能的研究,把历史学科的内在丰富的美育资源转化成学生对美的追求。  关键词:课程改革;历史教学;美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要: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探讨对于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090-02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侧重于学生的全面
摘要: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提供“生动的直观”。它对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果,甚至整个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十分重要。本文就教师如何做好化学演示实验谈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演示实验;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093-02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实
摘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话等,体现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这是课改后九年级化学教材编写的设计思想和重要特点之一。  关键词:化学与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094-02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