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导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名家辈出,在我们所熟悉的灿烂群星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你最佩服的女作家是谁?最佩服的文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说到女文人,许多学生说是李清照。
看课件幻灯片,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再看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师:我们看了三位名家的诗歌,感觉都很美。我现在问大家。这几首诗里都是写的哪个节日?
生:九九重阳节。
师:是的,都是写的重阳节,那么我们对重阳节的风俗了解多少呢?
甲生答:登高和插茱萸。
师:这都是,还有呢?
乙生答:我觉得还应该有赏菊花的风俗,因为孟浩然和杜牧的诗里都有描写菊花的诗句。
师:说得好。这位同学很聪明,他从刚才的诗里看出了东西。那么重阳节还有别的风俗吗?
丙生答:还应该喝酒吧,你看杜牧的诗里写到了“但将酩酊酬佳节”。
师:是的。不但要喝酒,还要喝菊花酒。
生:啊,喝菊花酒,古人也真够浪漫的。
师:是啊。这是唐朝人的重阳情节。那么我们所喜爱的宋朝词人如何来写重阳节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老师范读这首词或放泛读录音。
再看幻灯片,放伊世珍《琅环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易安作也。”
师:哪位同学翻译一下这个故事?
学生丁:就是说李清照在重阳节的时候给赵明诚写了一首词寄给他,明诚很欣赏。但他有点不服。也想写词胜过他夫人。于是就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并且把清照的词混在里面,让他的友人陆德夫看。路德夫仔细看后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好是清照的词句。
师:说得好。这就是关于这首词的一个小故事。也说明了清照的才学真是让人敬佩。那么这首词是何时写的呢?
某生:重阳节写的。
学生们哄堂大笑。
师:他说得没错,但我们说的是写这词的背景。
某生:应该是他们短暂分别时写的,好像有思念他丈夫赵明诚之意啊。
师:说得好。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思夫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清照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一年。时值重九,赵在莱州为官,李在青州赵家独居。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也就引出了开头的那个故事。
打出幻灯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情怀呢?
某生: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另某生:这不是借景抒情吗?
师:说得好。借景抒情,借秋景抒愁情。那咱们再看看,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
生:这两句虽为写景之语,却句句含情。我觉得它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
师:说得妙。这就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生甲:我想起来了。您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不是我说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的。众生笑。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什么?
某生:
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师笑说:你还真能想啊。
大家笑。
师:我们注意这时的节令,已过了秋分,已是晚秋了。夜晚已比白天长,白天已如此,那夜晚呢?是否更觉得长呢?所以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虽然他还没有这种生活。
众生大笑不已。
再放幻灯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这写出了什么呢?
生: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不在身边,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消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师:你说得没错。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何抒情方式呢?
某生:直抒胸臆吧。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师:“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赢弱的枯瘦的菊花,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师:那么我再问了,说李清照此处有三愁,哪三愁?打出幻灯片:
一愁: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
二愁:丈夫不在,独饮闷酒;
三愁:秋风飒飒,菊残人老。
生:这么多的愁啊。全词两个字可概括,那两个字?
生:愁、瘦。
师:李清照写词喜欢用“瘦”字。
比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突出了一个“瘦”字。还有谁知道她带“瘦”的词呢?
生:她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很好。这确实是,我这还记得一首,是他的《凤凰台山忆吹箫》,里面有这么几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正是由于喜欢用瘦字,在三首著名的词里都用了这个瘦字,因而人们也称她为“李三瘦”。
生:这样啊。
师:回到这首词。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师:“暗香盈袖”和“人比黄花瘦”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通感。好像是嗅觉变成了感觉。
另生:我觉得是比喻、对比或夸张。你看把人比作了花,当然也是夸张,感觉也是对比。
师:你们说得都对。
师:那么“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用了什么典故?
生:陶渊明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就源于晋朝这位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师:没错,就是这个爱菊如命的陶渊明的典故。
师总结:这首词突出表现了孤居独处的少妇悲秋情怀。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诸多心理沉积现于外表。只有“憔悴”二字可以形容了。可作者用“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九个字。将心态与形容一起表现了出来,手法高妙,令人惊叹。堪称婉约词中的经典。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在中国古代的女作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为此我还去过济南的趵突泉公园,那里有她的纪念馆。学完这首词,你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趁暑假去山东一游。别忘了去济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名家辈出,在我们所熟悉的灿烂群星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你最佩服的女作家是谁?最佩服的文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说到女文人,许多学生说是李清照。
看课件幻灯片,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再看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师:我们看了三位名家的诗歌,感觉都很美。我现在问大家。这几首诗里都是写的哪个节日?
生:九九重阳节。
师:是的,都是写的重阳节,那么我们对重阳节的风俗了解多少呢?
甲生答:登高和插茱萸。
师:这都是,还有呢?
乙生答:我觉得还应该有赏菊花的风俗,因为孟浩然和杜牧的诗里都有描写菊花的诗句。
师:说得好。这位同学很聪明,他从刚才的诗里看出了东西。那么重阳节还有别的风俗吗?
丙生答:还应该喝酒吧,你看杜牧的诗里写到了“但将酩酊酬佳节”。
师:是的。不但要喝酒,还要喝菊花酒。
生:啊,喝菊花酒,古人也真够浪漫的。
师:是啊。这是唐朝人的重阳情节。那么我们所喜爱的宋朝词人如何来写重阳节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老师范读这首词或放泛读录音。
再看幻灯片,放伊世珍《琅环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易安作也。”
师:哪位同学翻译一下这个故事?
学生丁:就是说李清照在重阳节的时候给赵明诚写了一首词寄给他,明诚很欣赏。但他有点不服。也想写词胜过他夫人。于是就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并且把清照的词混在里面,让他的友人陆德夫看。路德夫仔细看后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好是清照的词句。
师:说得好。这就是关于这首词的一个小故事。也说明了清照的才学真是让人敬佩。那么这首词是何时写的呢?
某生:重阳节写的。
学生们哄堂大笑。
师:他说得没错,但我们说的是写这词的背景。
某生:应该是他们短暂分别时写的,好像有思念他丈夫赵明诚之意啊。
师:说得好。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思夫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清照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一年。时值重九,赵在莱州为官,李在青州赵家独居。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也就引出了开头的那个故事。
打出幻灯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情怀呢?
某生: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另某生:这不是借景抒情吗?
师:说得好。借景抒情,借秋景抒愁情。那咱们再看看,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
生:这两句虽为写景之语,却句句含情。我觉得它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
师:说得妙。这就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生甲:我想起来了。您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不是我说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的。众生笑。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什么?
某生:
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师笑说:你还真能想啊。
大家笑。
师:我们注意这时的节令,已过了秋分,已是晚秋了。夜晚已比白天长,白天已如此,那夜晚呢?是否更觉得长呢?所以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虽然他还没有这种生活。
众生大笑不已。
再放幻灯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这写出了什么呢?
生: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不在身边,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消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师:你说得没错。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何抒情方式呢?
某生:直抒胸臆吧。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师:“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赢弱的枯瘦的菊花,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师:那么我再问了,说李清照此处有三愁,哪三愁?打出幻灯片:
一愁: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
二愁:丈夫不在,独饮闷酒;
三愁:秋风飒飒,菊残人老。
生:这么多的愁啊。全词两个字可概括,那两个字?
生:愁、瘦。
师:李清照写词喜欢用“瘦”字。
比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突出了一个“瘦”字。还有谁知道她带“瘦”的词呢?
生:她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很好。这确实是,我这还记得一首,是他的《凤凰台山忆吹箫》,里面有这么几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正是由于喜欢用瘦字,在三首著名的词里都用了这个瘦字,因而人们也称她为“李三瘦”。
生:这样啊。
师:回到这首词。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师:“暗香盈袖”和“人比黄花瘦”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通感。好像是嗅觉变成了感觉。
另生:我觉得是比喻、对比或夸张。你看把人比作了花,当然也是夸张,感觉也是对比。
师:你们说得都对。
师:那么“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用了什么典故?
生:陶渊明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就源于晋朝这位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师:没错,就是这个爱菊如命的陶渊明的典故。
师总结:这首词突出表现了孤居独处的少妇悲秋情怀。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诸多心理沉积现于外表。只有“憔悴”二字可以形容了。可作者用“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九个字。将心态与形容一起表现了出来,手法高妙,令人惊叹。堪称婉约词中的经典。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在中国古代的女作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为此我还去过济南的趵突泉公园,那里有她的纪念馆。学完这首词,你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趁暑假去山东一游。别忘了去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