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对民间体育的开发探讨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0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文化大国,经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民族多元的特色文化,同时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体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民间体育是一种大众的、普及的体育健身活动,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体育不但具有极高的娱乐身心价值,而且蕴涵着很高的文化指引价值,这与我国当前的中学课程改革“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导向是相符合的。探索民间体育的开发与利用,是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有利补充,合理的开发会极大地丰富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对于开发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间体育的价值体现
  教育部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即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管理、规划并开发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民间体育的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深厚的文化积累等特征符合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的需求。这有助于形成具有农村学校的体育特色,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体育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往往会忽视各地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平衡性,长久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体育研究缺乏对广大农村中学的关注,所做的研究都是以城镇教育教学为中心。传统的体育教学的体育课程内容城市化问题比较突出,缺乏地方性、民族性和农村学校本来所具备的特色,在课程资源设置的选择上也缺乏特殊的置换功能,特别是没有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中学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农村中学往往无法顺利执行。另外,体育教学受体质教育、竞技体育的影响,而农村中学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选择体育课程资源的过程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农村体育课程效果,致使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农村中学体育内容极度单调、贫乏,出现了学生对体育课又爱又怕的现象。加强开发与利用民间体育资源,不仅可有效增强农村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和多样化,增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与农村中学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寻找一条适合广大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新思路,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民间体育开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中学民间体育的开发
  民间体育运动有利于一些传统民族特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继承和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民间体育,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很强的娱乐性、健身性、群众性等,符合广大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需求,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学体育开展中因经济、地域、师资、资源等因素造成的多重矛盾和不利影响因素。
  1.加强农村中学民间体育开发的科学性
  首先,选择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中学作为试点,并且建立一批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地,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其次,采用各种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段来宣传、介绍民间体育活动,扩大民间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民间体育的适用性、民族性、多功能性,突出农村中学发展民间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这一项目在农村中学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同时,通过编纂有民间传统体育特色、农村中学能够试用的指导教程,教材的编写要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遵循教育性、兴趣性、健康性、发展性原则,力求体现出多样化和本土化,突出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教材的构建要有选择性和较大的弹性。对广泛存在于民间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内涵丰富、运动特征突出、过程极具趣味性和参与性、形式和谐的大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发掘改造,大胆尝试,使其适应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根据项目开发的健身价值、人文价值、地域特征和季节气候,确定适宜农村中学各阶段能够实施的项目,在体育课程中总结经验,并进行试点,最后逐步推广。
  2.将民间体育开发与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
  重新定位和认识全民健身运动中的民间体育开发地位和作用,尝试开展探索性的试点,并给予法规、资金、制度上的支持。民间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与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多彩的民间体育所包含的健身、艺术、娱乐、品德修养、民俗知识等丰富的内容,更符合全民健身的实际。要学会利用各种民族性节庆,如“体育节”、“传统项目节”等各种节日,开展内容丰富的民间性的民族体育活动。将课本内容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民间体育项目的社会价值更上一个层次。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可控性,可以弥补民间体育在发展中受到的影响所产生的传播、发展、继承问题。两者的结合能够促进民间体育的擅长者成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指导者和实施者,从而使民间体育朝着经常化、家庭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有利于建设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全民健身之路。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和农村学校应将民间体育开发的建设纳入教学体制改革计划中来,树立开放的教育教学观,保证教学资源充沛,保障民间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其责任主体能够得到充分落实。
  3.提升农村中学民间体育师资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培养基层农村体育教师的时候,鼓励更多的师范院校应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目标,顺应调整农村教师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并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课程的自主研发,适时地提高民間体育的技能与知识的传授比例,以确保培养出来的农村体育教师能更好地实施体育新课程。另外,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安排从事农村中学体育一线的教师参加多种民间体育培训,邀请国内民间体育学者、专家讲学授艺,通过跨省份跨地域的广泛交流,以提升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民族文化修养与业务素质。广大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努力根据地域特色与学校现有条件尝试发掘民间体育文化,自主进行课程开发,推进民间体育事业在广大农村健康发展。
  4.因地制宜开发和制作民间体育器材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广大的农村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受到所处的经济、地域、师资、体育资源的影响,决定了体育经费的缺乏,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普及、发展与提高。广大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制作可供学校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器材,用于缓解经费的缺乏。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农村田间地头的各种材质开发民间体育器材。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使广大农村中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手脑协调配合,使体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现实决定经济上薄弱的农村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体育场馆和购买体育器械并不实际,这符合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低的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展,并且民间体育器材制作的简便性和多样的功能性更凸显出其自身在农村学校的优势。
  5.发挥民间体育的趣味性推动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兴趣是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民间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身心活动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民间体育的趣味性,推动课内外体育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使学生能够身心愉快地进行双边活动。在进行课外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不同年级、不同爱好选择适应的组织方式方法。体育教师应该从以体育课堂为主的传统思想中走出来,通过制作各种民族性体育器材等劳作内容,从提升情感着手,强调团结协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把育心、育体和育智三者相结合,将身心和情感充分融合,追求和谐的民间体育文化。对各种民间体育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增加民间体育项目的娱乐性。如摔跤、斗牛、踢毽子、跳皮筋、抖空竹、打弹弓等,给农村中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加了色彩,使学生在乐趣中运动,在运动中得到欢乐。
  参考文献
  [1] 叶涛.中国民俗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1985(1).
  [4] 商聚德,等.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5]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6] 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哲学研究,1991(5).
  (责任编辑 张茂林)
其他文献
指出公共图书馆事业“边缘化”认识中的偏颇之处,认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并非处于“边缘化”状态。分析了西部地区“边缘化”人群的信息文化需求,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建立嵌入式服务体
图书馆服务的普遍性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但在传统服务模式下,图书馆对读者普遍服务的程度并不高,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利用也不够普遍。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网络环境的进步,图
资料室资源是大学一个院系发展建设的基础性资源,也对院系办学、教学特色及研究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资源观理论,通过对院系资料室资源建设实践的活动分析。明确提出院系资料
从城市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入手,研究城市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如何联合采用总分馆制和图书馆联盟两种共享模式,来实现城市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论述了
<正> 石家河文化是以江汉地区为主要分布区的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石家河文化出土玉器不多,而且缺乏大型玉礼器,因而以往不被重视。只是近年来,学术界才注意到了对石家河文化
本文以宁夏青铜峡市图书馆创新服务为案例,在全面免费开放的背景下,阐述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和创新服务功能,并分析探讨了县级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中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