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nimm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引起大豆菌核病的病菌多在种子和土壤里,因此,要采取选择耐用品种、轮作换茬、田间管理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防治。
  关键词:大豆菌核病;原因;综合防治
  大豆菌核病(别名白腐病)在全国各地均可发生,但在黑龙江省、内蒙古危害较重。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夹。近两年来在绥棱局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一般田块发病率达10 %左右,重病田达50 %,轻者减产10 %,重者可达50 %以上。
  1 发病原因
  1.1危害症状
  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成株花期发生受害最为严重。
  1.1.1 苗期症状 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
  1.1.2 成株期症状 成株染病,茎秆变褐枯死,其典型症状茎部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豆荚染病呈水浸状不规则病斑,夹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可使夹内种子腐烂、干皱、无光泽,严重时导致夹内不能结粒。
  1.2 菌核病流行规律
  豆株茎上形成的菌核呈圆柱形、鼠粪状或不规则形,以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越冬后的菌核,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通过风、气流飞散传播浸染大豆植株。
  1.3 发生原因及特点
  1.3.1 田间菌核数量大 大豆菌核病病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在大豆茎上形成圆柱形或鼠粪状菌核,菌核在潮湿、多雨并有光照条件下萌发。如果大豆种植面积逐年递增,重迎茬面积就会有增无减,这样就会造成土壤里菌核数不断增多,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致死大豆菌核病加重发生。
  1.3.2 环境因素 在大豆开花期,土表温度高,空气湿度大,降雨量大,有利于此病发生。我局这两年7~8月份降雨量大,田间湿度大,就给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1.3.3 种子携带菌核 如果连年使用上一年收获大豆作为种子,可能造成种子内菌核残留量加大,致使大豆菌核病发生逐年加重。
  1.3.4 栽培管理不当 种植密度大的地块大豆菌核病发生重。其原因就是密度过大造成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有利于发病;前作是向日葵和油菜的地块大豆菌核病发生重。
  1.3.5 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具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 %,重茬发病率为11.2 %,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也越高,重茬3年的发病率13.7 %,重茬4年的发病率28.5 %,重茬5年的发病率达到37 %。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选用优良早熟耐病品种
  选用株型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从无病留种田留种或清除混杂于种子间的菌核。另外要精选种子,剔除病斑粒、不完全粒菌核块及虫食粒、杂质等,要求净度97 %以上,发芽率95 %以上,含水量低于13 %。。目前较耐抗病品种有合丰50号、合丰47号、黑农43号。
  2.2 轮作倒茬
  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的措施是合理轮作。大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可显著减少田间菌核的积累。发病严重的地块,应与禾谷类作物轮作三年以上,避免重茬、迎茬,不能与聚合并的寄主植物如菜豆、马铃薯、油菜、向日葵等轮作,可减轻该病的发生。
  2.3 秋季深翻
  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翻,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使病株残体腐烂死亡。
  2.4 加强田间管理
  对发病的地块进行深耕,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中,大豆白腐病的防治方法抑制菌核萌发,减少侵染来源;排水不良的地块,应平整土地及时排水,降低大豆田间湿度;在封垄前要中耕培土,破坏萌发的子囊盘;适当地控制氮肥量,增施钾肥。发病地块要单独收获,拣净豆杆和根茬、菌核块,减少病源物。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消灭菌源。
  2.5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的特性合理密植。
  2.6 合理施肥,培育壮苗,增强抗高能力
  有机肥要彻底发酵,杀死病源菌,N、P、K合理搭配。
  2.7 药剂防治措施
  病害发生后,结合气候条件,加强病情调查,及时药剂防治是生产上唯一有效的控制措施。菌核病病菌子囊盘发生期与大豆开花期的重叠盛期是菌核病的防治适期,也就是发现田间有1~2棵病株时开始防治。
  2.7.1 种衣剂拌种 用35 %多克福种衣剂按种子量的1.5 %拌种。
  2.7.2 喷施 50 %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于菌核发病初期叶面喷雾,隔7 d再补喷1次;
  2.7.3 50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于菌核发病初期叶面喷雾,隔7 d再补喷1次;
  2.7.4 子囊盘萌发盛期,可喷施40 %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2.7.5 当地块发病率达到15 %以上、病情指数为4.55时,要及时喷洒70 %甲基托布津或65 %代森锌400至600倍液;
  2.7.6 农利灵和速克灵防效最好,最佳喷药时期为大豆开花结荚期。两次喷药效果明显高于一次喷药,两种药剂混用(农利灵 速克灵)防效明显高于一种药剂单用,扑海因和甲基托布津还有增产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养羊业的现状、成本、发展思路及对策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