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吴筠等人的推荐,李白怀着一腔热忱奔赴帝都长安。他是洋洋得意的,他来了,受到了唐玄宗超乎规格的特殊接待,降辇而迎,以七宝床赐食,并亲为调羹。李白以诗人身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如此的礼遇,也算是皇恩浩荡了。诗人也把此次会面当作大展宏图的机会,渴望能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随后李白被唐玄宗任命为翰林待诏,在翰林院供职,展现在李白面前的似乎是一条通往仕途的光明大道,他以为有着天纵之才的自己有了一个施展的天地。但他太天真了,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他并没得到玄宗重视,李白一直处于以诗文侍奉皇帝的御用文人的尴尬地位。
李白才华横溢,五岁就诵六甲,通诗书,观百家,善诗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二十五岁时诗人离开四川,背负着故乡的月光开始了漫游生涯。长期在各地漫游使他对社会多有体验,而在翰林内只是有个闲职而已,更何况庙堂之上多的是权贵的谗毁,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怎能忍受。力士脱靴,贵妃磨砚,更是使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中,李白在困难与挫折中行走,仿佛一个在荆棘丛中迷失了方向的探险者。
注定了他会离开。当诗人看清了统治阶级的真面目,他决定继续自己的漂泊之路。帝都繁华,但不属于他。黎明时分,诗人骑一匹五花马离开长安绝尘而去。风呼啸,马蹄急,诗人的梦被彻底踩碎,随风而逝。诗人心中难言的孤独洗去了人生的喧闹,他怀着无言的忧伤去游历无言的山水,去约会远方的朋友。冥冥中他觉得有一种约定在等着他,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召唤他,他要去赴那个心中涌动了很久的盟约,他要用他的笔去答谢那个盟约。他笔下的诗篇很美,一幅盛唐气象,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天光射向嵩山,一首壮丽无比的诗篇将要诞生。
马蹄向东,地阔天长。李白走过的地方到处是赏心悦目的风景。黄河就在前方,他加快鞭子,五花马风一样地向前急驰。他在黄河边上停下,河水拍岸,涨涨落落。抬头,一只大鸟从天际飞来在高空翱翔,然后在水天相接的远方消失。
几天后诗人来到洛阳,与岑勋一起到友人元丹丘在嵩山的颖阳山居做客。他们登高对酒,临风高歌。酒如情人温柔的慰抚,诗人暂时忘却了人生的忧伤。酒入豪肠,他站起来看着远处,此刻黄河又进入了他的眼中,饱满的激情使他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仰天啸出气象万千的《将进酒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脚在何处,情就在何处。所到之处李白都留下了绝唱,奏出了盛唐的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没有任何约束,毫无规矩可循,一切都是随意创造,但却是那样美妙神奇,那样完美和谐。诗人秀口吐出的分明是万物之灵的底气,昂扬而奋发,使灿烂的中华文化多了许多瑰丽的色彩。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境界是何等壮阔,只有李白才敢如此写。“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势写生命的短暂,让人振聋发聩,让人感觉到了时光的永恒和生命的渺小,诗人的感伤其实也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因为生命短暂,所以要懂得把握快乐,得意时就应恣意享乐,金樽应该盛满美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式的自信,诗人对自己有一种极度的自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从不拒绝世俗的享乐。“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诗人反客为主劝友豪饮,只有李白才会有此行为。李白曾在一首与妻的《赠内》诗里写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诗人天天酩酊大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李白认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从古到今,那些圣贤谁知道呀,他们声名寂寞,唯有喝酒的人留下了芳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里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当年在平乐观大宴朋友时喝的就是美酒,斗酒十千的美酒,恣意地喝纵情地喝。“主人何为言少钱”,李白把非常世俗化的语言放到诗里,是的,酒宴总归有散时,请客的人说,是不是我们今天就喝到这儿为止了,我带的钱不多。李白说你为什么要说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我们再接着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之所以是李白,是因为为了酒,五花马千金裘他都可以不要,都可以拿出去换酒,我要跟你们一起消愁,不是一点一滴的愁,是万古愁,要消万古愁不饮它三百杯能消掉吗?
无人会怀疑李白的酒量,在唐朝诗人中,李白的酒量跟他的诗一样是第一的。李白饮到高兴处是一杯接一杯停不下来的,且他很讲究喝酒气氛:“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在李白眼中,酒是世上最好的东西,他把生命中所有的宝都押在酒上,酒是李白写诗的成本,产生的利润也颇为可观,假若唐朝时有稿费,李白一定是富翁。只是他这样的人即使拿到稿费也会悉数拿去换酒,不会存在银行里吃利息。离开长安时唐玄宗赏给了他一大笔钱,没多久就花完了,他全都用来赞助了大唐帝国的酿酒业。酒醉酩酊,诗篇留下,挺值。中国的酒文化史上,李白堪称永恒的“形象代言人”,纵观古今,再也找不到比李白文化程度更高、知名度更大的酒徒了,他相当一部分诗篇都算得上是无偿为酒商们撰写的广告词,譬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譬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譬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与酒从此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里的一对孪生兄弟,它们通过李白的诗篇获得了最密切的关联。李白靠喝酒吟诗成为英雄,成为“神”的形象,令后人仰慕了千年。
李白生前虽不乏“吴姬压酒劝客尝”的聚饮时光,但也经常一人喝闷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他只好跟明月碰杯邀影子共舞,凑合成“三人行”。李白其实是很孤独的,他好酒,但常常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酒肆藏名三十春”,“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眼里的酒更是一个寄托,寄托着他的抱负寄托着他的磨难。后人只知李白“斗酒诗百篇”,却不知其中包蕴他多少无奈与愤懑!
李白诗中出现最多的除了酒外,便是同样寂寞的月亮:“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寄愁心予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一生洋溢着酒的气息,又散发出愁的滋味,他一生都在借酒浇心中的愁。李白是我们民族的“酒司令”,是诗坛的“祭酒”,他为酒而生。
李白生来孤独,只有天纵之才才会有这种孤独,凡夫俗子所具有的欲望之心是超越不了这种孤独的。诗人因为孤独,郁郁地结了太多的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将生命中的不如意化作豪迈慷慨的诗情,他既不屈服于环境,也不屈服于内心,更不屈服于命运,他的这种不屈为民族树立了一面昂扬的旗帜。当然,李白身上流露更多的是一种超脱生命的精、气、神,无论何时何地,李白都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气韵,一股只能在醉酒的时候才能领会到的气韵,那是生命最本真的力量。李白把生命当作火一样燃烧,他和我们凡俗的区别在于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上,而这正是我们凡俗之人所欠缺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功不过是为了求得一家或一已之安乐而已,而生命的个体却永远欠缺亮泽,卑微、渺小、黯淡的生命方式让我们在时光里逐渐散失,而李白让我们体验到了生命的热度,见识到了生命里的气脉,他那激情浪漫的诗魂只属于山水,妻子的缠绵留不住他,家庭的温馨留不住他,朋友的眷恋更留不住他。他忘记故乡在哪、家园何处,一生的迷途。 有人说盛唐是一座高峰,李白正是向上攀登的诗人,看到的是蓝天白云以及云中的雄鹰,所以豪放。这个比喻十分贴切,是的,李白需要那样一个胸襟开阔气象万千的时代,盛唐也需要李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盖世才华,没有李白,盛唐也就失去了光彩。李白那颗在唐诗中不断燃烧且飘逸的灵魂,永远摇曳于我们的灵魂深处,不死!他的诗歌如水,渗透到了后世的每一个角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种千古乡愁至今仍在一举一低之间弥漫。经过千年洗礼,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发夺目。 李白,盛唐的旗帜,飘逸的诗魂。
李白才华横溢,五岁就诵六甲,通诗书,观百家,善诗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二十五岁时诗人离开四川,背负着故乡的月光开始了漫游生涯。长期在各地漫游使他对社会多有体验,而在翰林内只是有个闲职而已,更何况庙堂之上多的是权贵的谗毁,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怎能忍受。力士脱靴,贵妃磨砚,更是使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中,李白在困难与挫折中行走,仿佛一个在荆棘丛中迷失了方向的探险者。
注定了他会离开。当诗人看清了统治阶级的真面目,他决定继续自己的漂泊之路。帝都繁华,但不属于他。黎明时分,诗人骑一匹五花马离开长安绝尘而去。风呼啸,马蹄急,诗人的梦被彻底踩碎,随风而逝。诗人心中难言的孤独洗去了人生的喧闹,他怀着无言的忧伤去游历无言的山水,去约会远方的朋友。冥冥中他觉得有一种约定在等着他,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召唤他,他要去赴那个心中涌动了很久的盟约,他要用他的笔去答谢那个盟约。他笔下的诗篇很美,一幅盛唐气象,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天光射向嵩山,一首壮丽无比的诗篇将要诞生。
马蹄向东,地阔天长。李白走过的地方到处是赏心悦目的风景。黄河就在前方,他加快鞭子,五花马风一样地向前急驰。他在黄河边上停下,河水拍岸,涨涨落落。抬头,一只大鸟从天际飞来在高空翱翔,然后在水天相接的远方消失。
几天后诗人来到洛阳,与岑勋一起到友人元丹丘在嵩山的颖阳山居做客。他们登高对酒,临风高歌。酒如情人温柔的慰抚,诗人暂时忘却了人生的忧伤。酒入豪肠,他站起来看着远处,此刻黄河又进入了他的眼中,饱满的激情使他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仰天啸出气象万千的《将进酒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脚在何处,情就在何处。所到之处李白都留下了绝唱,奏出了盛唐的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没有任何约束,毫无规矩可循,一切都是随意创造,但却是那样美妙神奇,那样完美和谐。诗人秀口吐出的分明是万物之灵的底气,昂扬而奋发,使灿烂的中华文化多了许多瑰丽的色彩。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境界是何等壮阔,只有李白才敢如此写。“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势写生命的短暂,让人振聋发聩,让人感觉到了时光的永恒和生命的渺小,诗人的感伤其实也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因为生命短暂,所以要懂得把握快乐,得意时就应恣意享乐,金樽应该盛满美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式的自信,诗人对自己有一种极度的自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从不拒绝世俗的享乐。“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诗人反客为主劝友豪饮,只有李白才会有此行为。李白曾在一首与妻的《赠内》诗里写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诗人天天酩酊大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李白认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从古到今,那些圣贤谁知道呀,他们声名寂寞,唯有喝酒的人留下了芳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里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当年在平乐观大宴朋友时喝的就是美酒,斗酒十千的美酒,恣意地喝纵情地喝。“主人何为言少钱”,李白把非常世俗化的语言放到诗里,是的,酒宴总归有散时,请客的人说,是不是我们今天就喝到这儿为止了,我带的钱不多。李白说你为什么要说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我们再接着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之所以是李白,是因为为了酒,五花马千金裘他都可以不要,都可以拿出去换酒,我要跟你们一起消愁,不是一点一滴的愁,是万古愁,要消万古愁不饮它三百杯能消掉吗?
无人会怀疑李白的酒量,在唐朝诗人中,李白的酒量跟他的诗一样是第一的。李白饮到高兴处是一杯接一杯停不下来的,且他很讲究喝酒气氛:“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在李白眼中,酒是世上最好的东西,他把生命中所有的宝都押在酒上,酒是李白写诗的成本,产生的利润也颇为可观,假若唐朝时有稿费,李白一定是富翁。只是他这样的人即使拿到稿费也会悉数拿去换酒,不会存在银行里吃利息。离开长安时唐玄宗赏给了他一大笔钱,没多久就花完了,他全都用来赞助了大唐帝国的酿酒业。酒醉酩酊,诗篇留下,挺值。中国的酒文化史上,李白堪称永恒的“形象代言人”,纵观古今,再也找不到比李白文化程度更高、知名度更大的酒徒了,他相当一部分诗篇都算得上是无偿为酒商们撰写的广告词,譬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譬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譬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与酒从此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里的一对孪生兄弟,它们通过李白的诗篇获得了最密切的关联。李白靠喝酒吟诗成为英雄,成为“神”的形象,令后人仰慕了千年。
李白生前虽不乏“吴姬压酒劝客尝”的聚饮时光,但也经常一人喝闷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他只好跟明月碰杯邀影子共舞,凑合成“三人行”。李白其实是很孤独的,他好酒,但常常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酒肆藏名三十春”,“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眼里的酒更是一个寄托,寄托着他的抱负寄托着他的磨难。后人只知李白“斗酒诗百篇”,却不知其中包蕴他多少无奈与愤懑!
李白诗中出现最多的除了酒外,便是同样寂寞的月亮:“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寄愁心予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一生洋溢着酒的气息,又散发出愁的滋味,他一生都在借酒浇心中的愁。李白是我们民族的“酒司令”,是诗坛的“祭酒”,他为酒而生。
李白生来孤独,只有天纵之才才会有这种孤独,凡夫俗子所具有的欲望之心是超越不了这种孤独的。诗人因为孤独,郁郁地结了太多的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将生命中的不如意化作豪迈慷慨的诗情,他既不屈服于环境,也不屈服于内心,更不屈服于命运,他的这种不屈为民族树立了一面昂扬的旗帜。当然,李白身上流露更多的是一种超脱生命的精、气、神,无论何时何地,李白都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气韵,一股只能在醉酒的时候才能领会到的气韵,那是生命最本真的力量。李白把生命当作火一样燃烧,他和我们凡俗的区别在于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上,而这正是我们凡俗之人所欠缺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功不过是为了求得一家或一已之安乐而已,而生命的个体却永远欠缺亮泽,卑微、渺小、黯淡的生命方式让我们在时光里逐渐散失,而李白让我们体验到了生命的热度,见识到了生命里的气脉,他那激情浪漫的诗魂只属于山水,妻子的缠绵留不住他,家庭的温馨留不住他,朋友的眷恋更留不住他。他忘记故乡在哪、家园何处,一生的迷途。 有人说盛唐是一座高峰,李白正是向上攀登的诗人,看到的是蓝天白云以及云中的雄鹰,所以豪放。这个比喻十分贴切,是的,李白需要那样一个胸襟开阔气象万千的时代,盛唐也需要李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盖世才华,没有李白,盛唐也就失去了光彩。李白那颗在唐诗中不断燃烧且飘逸的灵魂,永远摇曳于我们的灵魂深处,不死!他的诗歌如水,渗透到了后世的每一个角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种千古乡愁至今仍在一举一低之间弥漫。经过千年洗礼,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发夺目。 李白,盛唐的旗帜,飘逸的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