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思维?引向个性作文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是语文素养及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中要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厚实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关键在于教师持久性、策略性地加以关注与引导,通过观察引导、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策略训练,积极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及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努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促使学生走向“乐写作文”的心界,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引向个性化作文。
  【关键词】求异思维 ;创新精神;个性化;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创新性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新火花。写作是最富有个性化、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劳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指出:“写作是个性的解放”。作文教学要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厚实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思维就得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这些都需要教师持久性、策略性地加以关注与引导。
  为此,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开放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地创造,使作文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启迪智慧、发展情意、提升语言的过程。
  一、强化观察引导,积累个性材料
  鲁迅先生说:“为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智慧,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以上。”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写作材料,便可解决“无物可言”“无话可写”的问题。
  在一次引导学生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就地取材以教室为观察对象,鼓励学生深入观察教室,大胆介绍自己所见所想所思。开始交流时,有位学生介绍道:我们教室前面的讲台边上,一盆塑料花鲜艳夺目,好像有芳香四溢的感觉;后面黑板的墙壁上贴着“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几个大字!;教室左边是同学们最为关注的“红花台”;右边有个人工小水池。听到这位学生介绍后,教师肯定了这位学生能有序地观察、有序地表达,同时也及时鼓励学生更细致地观察、细致地表达,并引导学生感悟观察的方法——有序、细致并突出重点。 接着,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又强化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边观察边联想曾在教室里发生的而令自己难忘的故事。数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手畅谈令自己难忘的故事:“有一次,我早早来到学校,一进教室,就看见小晖和伟凡在吵架,两个人互相骂着对方,我看着嘴上不说,可心里却很不开心,心想:同学之间应该友善相处才是呀!”“有一次,我们班玩吹泡泡大赛。有位女生把泡泡吹得很大,后来泡泡破了,就盖在她脸上,同学们都笑她在做面膜!”“看到红花台,我想到自己每一次得到红花时,心里都特兴奋!之后,我的表现就会更出色了!”“我们班以前有个同学书念得很好!后来因为跟随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而转学了,同学们都舍不得他,看着他以前坐过的椅子,便会想起他,真舍不得!”……就这样教师不仅拓宽了学生思路,又引导学生挖掘个性材料,为个性创作寻找源头。
  二、适时抓住时机,鼓励个性表达
  作文教学资源随处可见,教师要懂得适时把握时机给予引导,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激活创造思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甚至幻想,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述。吴立岗教授就主张:“鼓励学生写放胆文,想象文,让孩子把文章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
  记得在一次语文新课教学上,突然天色骤变,猛地暗了下来,接着电闪雷鸣,随后就大雨滂沱。安静的教室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学生竟然对这场雨产生了兴趣。此时,有位大胆的学生立刻尖叫了声:“老师,老天爷爷发火了!”又有位学生望了望窗外,惊叹道:“这场雨来得可真猛呀!”也有位学生细语道:“糟糕!雨下这么大,爸妈又去上班,家里阳台的衣服可遭殃了!”于是,我借机引导学生观察这场雨,并鼓励大家试着用几句话把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写下来。几分钟后,学生们都纷纷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以诗歌形式赞美雨丝的,有以童话形式表现天色变化的,有以叙事形式记述教室里同学们看雨的情景的,有以散文的形式抒写下雨的特点的,还有以日记格式记录自己看到雨的所思所想……由于学生感觉比较随意,没有任何拘束,所以他们放开了手脚,在文中真情流露且表达也较个性化。
  三、善用有效资源,引向个性创作
  除了正常的课堂作文辅导训练形式之外,我还善于利用有效的作文教学资源,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帮助拓宽学生习作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引向个性化创作。
  (一)巧用多媒体网络 丰富情感体验
  在多媒体作文教学中:
  其一,我善于用多媒体的综合优势,来创设优美的习作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写作兴趣。如选择与作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各种容易唤起学生知觉的动态画面、声音及相关素材,努力营造轻松富有情趣而又能唤起学生作文意识的良好氛围。
  其二,提供虚拟现实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再现受传统教室限制的情境画面,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也为学生写作积累更多感性材料和情感体验。
  如我在以“环保”为主题的作文教学时,因考虑到:如今衣食无忧的孩子,对周围破坏环境的行为是熟视无睹,对环境的缓慢变化及其悄悄的灾难性后果浑然不觉,对于已经发生和正在不断发生的可怕后果的担心、恐惧之情,是无法体会的。若要唤起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意识,谈何容易?于是,我便运用课件首先播放录像:碧蓝的天空、翠绿的森林、悦耳的鸟鸣、清澈的河水、美丽的家园……这些自然使学生心旷神怡,笑容绽放。突然,出现了刺耳的电锯、倒下的大树,继而洪水咆哮,沙尘满天,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这些又使学生心生惊慌,担心不已。就这样,当我们打开话匣子交流时,学生都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忧患之情,都纷纷为“环保”出谋献计,情动词发。这样就使学生认知更加接近自然,更加真切,有利于激发起习作兴趣,进行个性化创作。
  (二)利用口头作文 激发创新思维
  口头作文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不仅达到交流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学生在演讲或描述中也发挥了主体性的作用,参与评判的学生也体现了主体参与的精神。学生从中积累到思维多角度、多向性的写作材料,有创造性的作文也就由此产生。
  为此,在每一次课堂即将结束时,我都会先出一个或是议论或可描述的题目,要求学生针对这些题目展开联想,然后利用第二次课前5分钟,请两位以上学生上台进行演讲或描述。题目诸如“白纸”“圆”“台灯”等。其他同学倾听,等候集体参与评价交流。每一次参与学生积极主动,精彩表现总会带给我意外的惊喜。记得以“白纸”为话题时,有位学生描述到:“那一张张洁白无暇的纸犹如一位位刚刚落地婴儿的空白人生。父母给予的是生命,而她美丽的人生要自己去描绘,美好的明天要靠自己去创造。每画一笔都是人生的一步,每画一笔都是成长的一个足迹……”
  总之,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所创新,让学生树立“我要写”——乐写的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以自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及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努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促使学生走向“乐写作文”的心界,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的习作迸发个性,充满灵性。
  (编辑:刘佳琦)
其他文献
【摘要】汤显祖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全方位研究的作家,而他写的《牡丹亭》更是传奇中的精品,是他智慧的结晶。本文对这部传奇中体现出的汤显祖的情理观作了探究。  【关键词】汤显祖;以情反理;以理制情;先驱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汤显祖是中国文学史、戏曲史值得研究的大作家,他和同时代的莎士比亚齐名。他创作的“玉茗堂四梦”为中国戏曲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牡丹亭》,这部戏曲自
【摘要】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当下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对话。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显然又暴露出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因对话不畅通致使阅读活动虚浮、肤浅而流于形式。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是对话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公开课激发思考,建构“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  【关键词】倾听;高效对话;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
【摘要】问题导学与合作互动的结合改变了小学语文传统的注入式教法,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应防止机械照搬。“教学有法,又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各环节的特点灵活运用。  【关键词】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教学效率;提问;问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同学们,我们今天讲……”之后,教师便滔滔不绝地把教材内容一股脑地说写出来,不仅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还对学生
【摘要】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有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对上饶人来说,又是一篇绝好的乡土教材,它既可以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美丽上饶、热爱美丽家乡的感情。全词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真实地反映出我们上饶农村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有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学习的快乐交还给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兴趣;质疑;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
【摘要】基于微媒体的教育应用研究和实践,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热点。本文仅就微信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应用展开论述。从引入微信可行性分析、微信参与方式探索、微信重要性阐释三个角度,阐述了建构以微信为师生互动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微信;朋友圈;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以微博、
【摘要】小说带有浓厚的生命体验,语言诚挚,象征意蕴丰厚,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遭遇人生困境、寻求精神救赎的故事。本文从小说的主体意象——药方、行走、琴弦这三个角度,研读分析,解读作者对于人生目标、追求过程以及自我超越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目标;追求;超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莽莽苍苍的群山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故事由此开始。  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  这
【摘要】本文想探究“兴趣”的外延与内涵,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诸多方面的“兴趣”。这不仅是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益问题,更是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时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问题。  【关键词】激发;力炼;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兴趣”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小学生的成长显现其应有的重要性。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果科学把握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更能让
【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走出教研的盲区,本文提出了“一二三”研究设想。  【关键词】教研活动;研究设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缘起,新的课改理念、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校本教研”这一字眼,也逐渐走进了教师的教学生涯中,被视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追随着这一课改洪流,我校也开展了“同课异教”“课例研讨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同时将语文的诗意带到生活中去提升学生生活的品位,本文具体论述了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书籍报纸中学习语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通过看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