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本着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阅述其观点,强调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随之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从我们自身做起,从家庭开始,因为家庭是健康教育最早、最佳的场所。
关键词 健康 健康教育 不良生活行为
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健康是社会昌盛的保障,是生命幸福美满的基础。从“道德健康”的观念出发,每个人不仅对健康负有责任,同时,也对社会健康承担义务,人的机体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人在协调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这是认识健康、实现健康的基础,而自身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和社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健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其价值还不只是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寿命的延长,而是为了提高生命的社会价值。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能精力充沛、生机勃勃地投身于火热的事业当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只有一家人的健康,才能给家庭带来富裕、安乐和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讲,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个人应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人的健康受到损害时,他本人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将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或不适。根据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谁受益、谁负责。个人应该是自身健康的最主要维护者,对自身健康承担最主要的责任。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实,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人们的不良生活行为,比如过量饮酒、吸烟、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生活不规律、户外运动少等。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前10位死因疾病中,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在致病因素中占44.7%。因此,预防此类疾病的根本措施就在于个人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行为。
追求自由是人类固有的本性,但实现自由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要对自己的本能施加必要的压力。医学研究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有效地干预自身的生活行为方式,增加促进健康行为的频度,减少不良生活行为,是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本途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这类疾病频发于现代社会,具有病程长、预后差和并发症严重等特点,不同于由病原体传染所致的疾病。这些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不良的生活行为,而生物学因素、环境污染、职业危害等,则是次要的致病因素。
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非常严峻;目前我国平均每天约1.3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国总死亡的70%以上。据估算,当前全国居民现患高血压9000万人,糖尿病2000万人,脑卒600万人,每年肿瘤发病160万人。这类疾病不仅降低了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加剧了国家和个人的医药费负担。可见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生命方式,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我国健康教育的重点。
健康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我们没有认识到现在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病,其实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维多利亚宣言”中概括的四句话十六个字非常好,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
家庭是健康教育最早和最佳场所
家庭是社会细胞、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WHO在1992年一次调查中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行为与生活方式,然而每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则与家庭的类型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开展家庭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家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构成了家庭,人们习惯于家庭生活,主要的人际关系和最基本的生活经历都发生在家庭,日常生活饮食起居需要家,遇到事情更离不开家,可以说,家庭是温馨的港湾,是人生的加油站,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最好场所,家庭环境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家庭成员的性格、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将相互影响。性格孤僻、冷若冰霜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作为孩子首任老师的父母和长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掌握健康而正确的知识,在思想、道理、行为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成为子女的楷模,养成有规律的起居,早晚要正确刷牙,食后漱口,饮前便后要洗手、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不随地吐痰、不吸烟、不酗酒,每天要坚持体育锻炼,生活要有规律等等,这些健康行为,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下,天长日久就会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英国教育家洛克科说:“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源头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歧途,使河流的方向发生根本改变”。儿童接受教育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教错了以后要改正就困难了,再则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细致入微,点点滴滴的从小培养孩子有一个好习惯,为人父母者应有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认真负责的精神,从个人卫生、家庭社会环境卫生、心理卫生、行为习惯、保健知识入手、言传身教、逐步深入、正确引导。再则家庭能及早发现健康问题,如疾病的先兆和早期症状,并对各种应急事件做出反映,同时家庭又是卫生保健系统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国外学者把病人、家庭和卫生保健系统地描述为“治疗三角”,三者间相互影响制约,当家庭成员支持医生的治疗方案时,就能促进病人的康复,反之就会阻碍疾病的治疗,可见积极开展家庭健康教育,使每个家庭成员都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对疾病进行早防早治,有助于发挥卫生保健系统的最大效能,使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得到更好的落实。
关键词 健康 健康教育 不良生活行为
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健康是社会昌盛的保障,是生命幸福美满的基础。从“道德健康”的观念出发,每个人不仅对健康负有责任,同时,也对社会健康承担义务,人的机体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人在协调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这是认识健康、实现健康的基础,而自身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和社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健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其价值还不只是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寿命的延长,而是为了提高生命的社会价值。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能精力充沛、生机勃勃地投身于火热的事业当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只有一家人的健康,才能给家庭带来富裕、安乐和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讲,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个人应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人的健康受到损害时,他本人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将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或不适。根据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谁受益、谁负责。个人应该是自身健康的最主要维护者,对自身健康承担最主要的责任。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实,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人们的不良生活行为,比如过量饮酒、吸烟、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生活不规律、户外运动少等。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前10位死因疾病中,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在致病因素中占44.7%。因此,预防此类疾病的根本措施就在于个人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行为。
追求自由是人类固有的本性,但实现自由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要对自己的本能施加必要的压力。医学研究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有效地干预自身的生活行为方式,增加促进健康行为的频度,减少不良生活行为,是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本途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这类疾病频发于现代社会,具有病程长、预后差和并发症严重等特点,不同于由病原体传染所致的疾病。这些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不良的生活行为,而生物学因素、环境污染、职业危害等,则是次要的致病因素。
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非常严峻;目前我国平均每天约1.3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国总死亡的70%以上。据估算,当前全国居民现患高血压9000万人,糖尿病2000万人,脑卒600万人,每年肿瘤发病160万人。这类疾病不仅降低了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加剧了国家和个人的医药费负担。可见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生命方式,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我国健康教育的重点。
健康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我们没有认识到现在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病,其实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维多利亚宣言”中概括的四句话十六个字非常好,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
家庭是健康教育最早和最佳场所
家庭是社会细胞、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WHO在1992年一次调查中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行为与生活方式,然而每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则与家庭的类型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开展家庭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家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构成了家庭,人们习惯于家庭生活,主要的人际关系和最基本的生活经历都发生在家庭,日常生活饮食起居需要家,遇到事情更离不开家,可以说,家庭是温馨的港湾,是人生的加油站,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最好场所,家庭环境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家庭成员的性格、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将相互影响。性格孤僻、冷若冰霜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作为孩子首任老师的父母和长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掌握健康而正确的知识,在思想、道理、行为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成为子女的楷模,养成有规律的起居,早晚要正确刷牙,食后漱口,饮前便后要洗手、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不随地吐痰、不吸烟、不酗酒,每天要坚持体育锻炼,生活要有规律等等,这些健康行为,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下,天长日久就会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英国教育家洛克科说:“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源头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歧途,使河流的方向发生根本改变”。儿童接受教育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教错了以后要改正就困难了,再则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细致入微,点点滴滴的从小培养孩子有一个好习惯,为人父母者应有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认真负责的精神,从个人卫生、家庭社会环境卫生、心理卫生、行为习惯、保健知识入手、言传身教、逐步深入、正确引导。再则家庭能及早发现健康问题,如疾病的先兆和早期症状,并对各种应急事件做出反映,同时家庭又是卫生保健系统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国外学者把病人、家庭和卫生保健系统地描述为“治疗三角”,三者间相互影响制约,当家庭成员支持医生的治疗方案时,就能促进病人的康复,反之就会阻碍疾病的治疗,可见积极开展家庭健康教育,使每个家庭成员都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对疾病进行早防早治,有助于发挥卫生保健系统的最大效能,使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得到更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