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浅析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ey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近些年高校中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从前几年的传呼机、手机,到最近的隐形无线耳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近年来,几乎每个学期都有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学校严厉处分的报道,不少高校有学生因考试作弊而被停学一年甚至勒令退学。然而即便如此,高校的考试作弊现象还是不能禁绝。
  2.弄虚作假失信违约。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有些大学生为了能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抢占先机、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就在简历中一味突出介绍个人某方面的才能,有的甚至信口开河、无中生有,欺骗用人单位,甚至闹出了一个班级就有四个学生会主席的笑话。
  3.不守承诺拖欠贷款。为了保证贫困的大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从199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家贴息(50%)无担保信用贷款。贫困大学生不需要担保,而凭个人信用,按一定的申办程序即可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到2001年秋,全国约有20万人获得12.62亿元的国家贴息无担保信用贷款。对于广大贫困生而言,国家助学贷款如雪中送炭,解决了实际困难。但是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毕业生还贷违约问题。有的学生信用意识淡薄,毕业后以种种借口拖欠贷款不还。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教育成因
  
  1.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儿童第一任老师,父母、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儿童的人生走向。目前高校的在校生绝大多数都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之后出生的独生子,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之下成长起来的。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偏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渗透“这个社会,老实人吃亏”“做人要学会左右逢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等错误观点。在这种教育熏陶下的儿童,很容易逐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的思想,道德品质不够完善。
  2.学校教育的偏差。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其实对德育非常重视,从小学到大学,都把诚信教育作为学校品德教育的重点。但是在教育方法上,却犯了简单化的错误。目前我们的教育方法以灌输、说教为主,将品德教育视为政治说教,或把品德教育当作知识“传输”,忽视情感教育,缺乏实践体验。造成的结果就是讲的时候热火朝天,做的时候放在一边。很多思想品德课上的东西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并不往心里去。另外,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在教育和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要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应从推进高校的诚信教育入手。应该说,教育界已经看到了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各高校也都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转变诚信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以前的诚信教育,更多的是从功利主义取向出发的,也就是说,告诉学生如果不遵守诚信原则,就会受到惩罚。然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不诚信行为都会受到惩罚,相反,学生随着阅历的增长,会发现在社会上不诚信的行为有的时候甚至能够获得收益。这样,无论教育者如何努力,其教育效果都很可能被现实的反面例证轻松击溃。所以当前诚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将其价值取向从功利主义转移到人文主义,从利弊权衡转移到人文诉求。通俗一点说,就是教导青少年讲诚信,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与增加自己的利益,同时也是要尽到做人的本分。在日常教育中,收集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中关于诚信的箴言,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情感;选取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关于诚信方面的实例,正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分析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激浊扬清。在生活中让学生逐渐树立诚信观念,即诚信是做人的道德起点,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诚信的内涵集中表现在做人的人品上;让大学生在分清诚信是非的基础上,决定什么是自己必须坚持的,什么是自己必须反对的,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改善育人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改变教育者主动说教、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模式,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的机制,从思想和行动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学校应聘请一些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实际个案的分析,让广大同学充分感受守信的愉悦,无信的忧虑,失信的耻辱和被动,同时了解“诚信”对于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现代人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好榜样。管理工作者、后勤职工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待工作要诚实守信、做好表率。总之,只要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能以诚信为本,营造出良好的诚信氛围,学生就能真正受到耳濡目染的感染,在学生的心里树立起根深蒂固的诚信意识和理念。
  3.建立诚信档案。诚信教育不能光靠舆论和说服教育。在诚信已被道德家们提倡了数千年后的今天,不诚信的行为仍不在少数,这本身已说明舆论倡导力量的软弱性。所以高校要建立一种制度,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状况,从而形成对学生失信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绝对不仅仅是道德方面,也绝对不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它应该有一种震撼作用。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结合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等,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考评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大提高了社会对劳动力创新素质的培养要求,改革现有教师评价制度已经是一个极具紧迫性和使命感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家长们和一些教育工作者迫切要求改革现行教师评价制度。而现今英国许多学校采用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它是由形成性教师评价制度发展而来的),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教育界要求学校抛弃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也叫终结性教师评价制度),采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呼声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谐校园,主要包括主体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三个社会维度。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实现主体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实现校园环境和谐。三个维度的复合适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    一、主体和谐: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    主体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本质核心。主体和谐是指教学主体在实
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教师管理已经从身份管理走向契约化管理。契约化管理是教师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真正的教师聘任制,是教师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以往人们反思教师契约化管理的时候,只注重从法律的层面来分析,缺乏伦理的视角。法律的角度固然重要,伦理的视角亦不可少。契约本身也包含承诺和责任,体现信赖与义务等伦理因素。契约伦理,是教师契约化管理的道德诉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2年达到了15%,高等教育跨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新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与此同时,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新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规律,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此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热情。而深入探讨、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与规律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高等教育的大众
一、引起高校师生关系弱化的因素分析    1.当前的师生交往,多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上的  社会心理学家曾将人际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如亲情关系、朋友关系,这种关系往往较为亲密持久。一种是建立在利害关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性连结,靠认知、社会、权力等方面的利益得失来维系,一旦失去这种利害基础,这种人际关系也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另一种就是缺乏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