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Hollis Frampton 在香港展览弗兰克·斯塔拉(Frank Stella)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尝试:这些巨大、鲜艳、介于立体和平面之间的木质结构画面悬挂在任何空间里都仿佛一句冷静的声明,掷地有声,令人无法忽视。《波兰村庄》系列在美国极简主义大师Frank Stella的作品里具有不可多得的特殊性,仿佛他正站在极简和极繁的分野,将转身而未转身的那个姿态。
极简主义大师Frank Stella成名甚早。1959年,刚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毕业的Frank就凭借作品《理性与污秽的联姻II》入选MoMA群展《十六个美国人》,这个展览被视为美国极简主义的开端。
当时美国正是抽象表现主义的高地,极简主义即便不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直接反抗,也起码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批作品一面世便饱受争议,但同时也收获了很多艺评家的肯定。“毫无疑问他们在进行创新,旧的形式已经不能够再承载他们的想法。”很快,Frank Stella创作的《本杰明·摩尔》系列被安迪·沃霍尔全数收藏,这套简洁的单色方块画对沃霍尔后来的波普风格有着直接启发。
醉心于建筑和空间结构的Frank Stella一直在探索让画面产生浮雕结构的可能性,试图“在平面中找到有效的空间”,他也是第一批运用立体画布的画家。此次在香港厉为阁展出的《波兰村庄》系列,正是这种尝试的代表作。当时Frank刚刚三十出头,声名鹊起,他的邻居是一个建筑师,推荐给他一本有趣的画册。画册里是一对犹太建筑师夫妇收集整理的71座犹太教堂,全部是棱角分明、结构精妙的木质结构,这些教堂大部分毁于希特勒的战火之中。
历史系出身的Stella后来曾在《艺术论坛》上描述了波兰村庄系列背后的思想概念,他认为,整个现代主义中的建构主义,其发展是有迹可循的,大抵是从莫斯科—华沙—柏林一路追溯而来,而纳粹的路线毁掉了这些神圣的建筑,他们以破坏的方式,恰恰映射了这条传递之路。
Pilica I 1973Mixed media collage(felt, coloredcanvas,paint, paper on Kachinaboard) 105 x 96 x 4inches (266.7 x 243.8x10.2 cm)2019 Frank Stella/ Artist RightsSociety(ARS), New York, NY.Olkienniki II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