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位”是什么?“教材上看不到,连我们听课的教师也不清楚。”(特级教师闫勤评课语)但是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炮兵为了精确表达打击目标的方向,不用“度”作单位,而创造了新的单位“密位”——把一个圆周平分为6000等份,那么每个等份是一密位。由于一个圆周(360°)等于6000密位,所以容易知道一密位等于0.06度。把密位换算为角度,简单的乘以0.06就可以了;而把角度换算为密位,应该除以0.06或者乘以16.667。
乍一看,炮兵用“密位”作单位调整射击角度与学生认识分数还真是“风马牛不想及”,但是华老师却巧妙地在课堂上把它们有机的联系起来。
“分数的再认识”究竟应该认识什么?“单位1”的概念究竟要不要揭示?没有“单位1”这一概念,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没有影响呢?华老师在课后感言中谈到,带着这些问题他请教了专家,专家告诉他初中、高中都没有“单位1”这个概念,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分数单位的思想,这一点妨碍了学生对有关分数问题的圆满解答。华老师又与已经学了多年数学、对分数的认识相当深刻且应用相当娴熟的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了交流,他们几乎都不知道“单位1”这一概念。据此,华老师认为,小学生认识和学习分数确实可以不讲“单位1”,但要重讲“分数单位”。学生在理解了分数单位的基础上,再去认识分数(数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更加符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
“分数单位”怎样重讲?怎样加重“分数单位”的教学分量呢?
回忆起来,华老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当时他创设了“大头儿子的难题”这一教学情境,这一次教学“分数的再认识”,他仍以大头儿子的难题引出单位,量一间教室的长用什么做单位、量一枝铅笔的长用什么做单位等等。单位不同,尺子就不同。创造一把尺子,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单位。
“创造一个单位”,多么精辟的数学思想!华应龙老师喊出来了,华应龙老师在他的课堂中对学生喊出来了!
于是一个新的教学情境出现了,“炮兵的表达——创造单位”(播放视频)。炮兵用密位作单位,比较密位和度这两个单位,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么精细的单位呢?如果需要的话,你还能创造出比密位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密位”,你对单位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在设问之后,华老师总结道:“第一,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单位,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单位,方便我们去数。第二,‘度’已经是很小的单位了,但还可以再分。第三,单位的背后往往有个分数。”
至此,华老师的这一节课,在“密位”的带动下被推向了高潮,学生们的回答妙语连珠,想法千奇百怪。学生们何止是在“创造单位”,他们创造的热情喷薄而出,创造的火花纷呈而来。
课的最后,华老师说出了单位背后的秘密。“从单位的角度来看,分数很好玩,很有智慧。既然分数这么好玩、这么可爱,为什么生活中很少看到分数呢?”“哈哈哈,看来生活中不是没有分数,而是单位把分数藏了起来,要看到,需要一双数学的慧眼。”
……
课止兴犹。华老师的这一节课给我思考、给我启迪、给我震撼!
首先,华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令人钦佩。“单位”重要,“1”也重要,单位“1”还重要不重要?华老师不以“大家”示人,不以“权威”高居。单位“1”的要与不要,自己说了不算,教材说了不算,专家说了也不能算,只有学生自身学习和认知的需要说了才能算。华老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虚心向学者讨教,俯身与学生研究,探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本来像呼吸一样地自由。学生顺其自然就可以认识的,我们为什么要人为的截成几段呢……”(华应龙语)华老师对教育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成就的何止是一节课呢?
其次,“华应龙老师始终走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前列。”(特级教师闫勤评课语)有创新的教师,才会有创新的学生。每次听华老师的课总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平平凡凡的一堂课,华老师总能上出新花样。”很多教师听完课后如是说。我在想,若是我在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该选择什么方法教学呢?会想出用领带“折”出一个单位吗?本课中大头儿子用领带折出1/8,量沙发7次,因而量出沙发长为领带的7/8。会想出用“密位”这一令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的单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吗?也许,我们的教学还是停留在简单模仿和机械创造层面,创新是富有挑战力的,是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应该说,华老师的“创新课堂”收获于他的“有心栽花”,更收获于他的辛勤付出。
(责编杜华)
乍一看,炮兵用“密位”作单位调整射击角度与学生认识分数还真是“风马牛不想及”,但是华老师却巧妙地在课堂上把它们有机的联系起来。
“分数的再认识”究竟应该认识什么?“单位1”的概念究竟要不要揭示?没有“单位1”这一概念,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没有影响呢?华老师在课后感言中谈到,带着这些问题他请教了专家,专家告诉他初中、高中都没有“单位1”这个概念,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分数单位的思想,这一点妨碍了学生对有关分数问题的圆满解答。华老师又与已经学了多年数学、对分数的认识相当深刻且应用相当娴熟的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了交流,他们几乎都不知道“单位1”这一概念。据此,华老师认为,小学生认识和学习分数确实可以不讲“单位1”,但要重讲“分数单位”。学生在理解了分数单位的基础上,再去认识分数(数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更加符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
“分数单位”怎样重讲?怎样加重“分数单位”的教学分量呢?
回忆起来,华老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当时他创设了“大头儿子的难题”这一教学情境,这一次教学“分数的再认识”,他仍以大头儿子的难题引出单位,量一间教室的长用什么做单位、量一枝铅笔的长用什么做单位等等。单位不同,尺子就不同。创造一把尺子,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单位。
“创造一个单位”,多么精辟的数学思想!华应龙老师喊出来了,华应龙老师在他的课堂中对学生喊出来了!
于是一个新的教学情境出现了,“炮兵的表达——创造单位”(播放视频)。炮兵用密位作单位,比较密位和度这两个单位,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么精细的单位呢?如果需要的话,你还能创造出比密位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密位”,你对单位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在设问之后,华老师总结道:“第一,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单位,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单位,方便我们去数。第二,‘度’已经是很小的单位了,但还可以再分。第三,单位的背后往往有个分数。”
至此,华老师的这一节课,在“密位”的带动下被推向了高潮,学生们的回答妙语连珠,想法千奇百怪。学生们何止是在“创造单位”,他们创造的热情喷薄而出,创造的火花纷呈而来。
课的最后,华老师说出了单位背后的秘密。“从单位的角度来看,分数很好玩,很有智慧。既然分数这么好玩、这么可爱,为什么生活中很少看到分数呢?”“哈哈哈,看来生活中不是没有分数,而是单位把分数藏了起来,要看到,需要一双数学的慧眼。”
……
课止兴犹。华老师的这一节课给我思考、给我启迪、给我震撼!
首先,华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令人钦佩。“单位”重要,“1”也重要,单位“1”还重要不重要?华老师不以“大家”示人,不以“权威”高居。单位“1”的要与不要,自己说了不算,教材说了不算,专家说了也不能算,只有学生自身学习和认知的需要说了才能算。华老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虚心向学者讨教,俯身与学生研究,探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本来像呼吸一样地自由。学生顺其自然就可以认识的,我们为什么要人为的截成几段呢……”(华应龙语)华老师对教育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成就的何止是一节课呢?
其次,“华应龙老师始终走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前列。”(特级教师闫勤评课语)有创新的教师,才会有创新的学生。每次听华老师的课总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平平凡凡的一堂课,华老师总能上出新花样。”很多教师听完课后如是说。我在想,若是我在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该选择什么方法教学呢?会想出用领带“折”出一个单位吗?本课中大头儿子用领带折出1/8,量沙发7次,因而量出沙发长为领带的7/8。会想出用“密位”这一令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的单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吗?也许,我们的教学还是停留在简单模仿和机械创造层面,创新是富有挑战力的,是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应该说,华老师的“创新课堂”收获于他的“有心栽花”,更收获于他的辛勤付出。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