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密位”说开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__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位”是什么?“教材上看不到,连我们听课的教师也不清楚。”(特级教师闫勤评课语)但是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炮兵为了精确表达打击目标的方向,不用“度”作单位,而创造了新的单位“密位”——把一个圆周平分为6000等份,那么每个等份是一密位。由于一个圆周(360°)等于6000密位,所以容易知道一密位等于0.06度。把密位换算为角度,简单的乘以0.06就可以了;而把角度换算为密位,应该除以0.06或者乘以16.667。
  乍一看,炮兵用“密位”作单位调整射击角度与学生认识分数还真是“风马牛不想及”,但是华老师却巧妙地在课堂上把它们有机的联系起来。
  “分数的再认识”究竟应该认识什么?“单位1”的概念究竟要不要揭示?没有“单位1”这一概念,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没有影响呢?华老师在课后感言中谈到,带着这些问题他请教了专家,专家告诉他初中、高中都没有“单位1”这个概念,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分数单位的思想,这一点妨碍了学生对有关分数问题的圆满解答。华老师又与已经学了多年数学、对分数的认识相当深刻且应用相当娴熟的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了交流,他们几乎都不知道“单位1”这一概念。据此,华老师认为,小学生认识和学习分数确实可以不讲“单位1”,但要重讲“分数单位”。学生在理解了分数单位的基础上,再去认识分数(数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更加符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
  “分数单位”怎样重讲?怎样加重“分数单位”的教学分量呢?
  回忆起来,华老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当时他创设了“大头儿子的难题”这一教学情境,这一次教学“分数的再认识”,他仍以大头儿子的难题引出单位,量一间教室的长用什么做单位、量一枝铅笔的长用什么做单位等等。单位不同,尺子就不同。创造一把尺子,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单位。
  “创造一个单位”,多么精辟的数学思想!华应龙老师喊出来了,华应龙老师在他的课堂中对学生喊出来了!
  于是一个新的教学情境出现了,“炮兵的表达——创造单位”(播放视频)。炮兵用密位作单位,比较密位和度这两个单位,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么精细的单位呢?如果需要的话,你还能创造出比密位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密位”,你对单位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在设问之后,华老师总结道:“第一,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单位,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单位,方便我们去数。第二,‘度’已经是很小的单位了,但还可以再分。第三,单位的背后往往有个分数。”
  至此,华老师的这一节课,在“密位”的带动下被推向了高潮,学生们的回答妙语连珠,想法千奇百怪。学生们何止是在“创造单位”,他们创造的热情喷薄而出,创造的火花纷呈而来。
  课的最后,华老师说出了单位背后的秘密。“从单位的角度来看,分数很好玩,很有智慧。既然分数这么好玩、这么可爱,为什么生活中很少看到分数呢?”“哈哈哈,看来生活中不是没有分数,而是单位把分数藏了起来,要看到,需要一双数学的慧眼。”
  ……
  课止兴犹。华老师的这一节课给我思考、给我启迪、给我震撼!
  首先,华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令人钦佩。“单位”重要,“1”也重要,单位“1”还重要不重要?华老师不以“大家”示人,不以“权威”高居。单位“1”的要与不要,自己说了不算,教材说了不算,专家说了也不能算,只有学生自身学习和认知的需要说了才能算。华老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虚心向学者讨教,俯身与学生研究,探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本来像呼吸一样地自由。学生顺其自然就可以认识的,我们为什么要人为的截成几段呢……”(华应龙语)华老师对教育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成就的何止是一节课呢?
  其次,“华应龙老师始终走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前列。”(特级教师闫勤评课语)有创新的教师,才会有创新的学生。每次听华老师的课总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平平凡凡的一堂课,华老师总能上出新花样。”很多教师听完课后如是说。我在想,若是我在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该选择什么方法教学呢?会想出用领带“折”出一个单位吗?本课中大头儿子用领带折出1/8,量沙发7次,因而量出沙发长为领带的7/8。会想出用“密位”这一令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的单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吗?也许,我们的教学还是停留在简单模仿和机械创造层面,创新是富有挑战力的,是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应该说,华老师的“创新课堂”收获于他的“有心栽花”,更收获于他的辛勤付出。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一位提前读过本书导言的年轻朋友感慨之余,曾经发愁地问我:立爱!你觉得能“立”得起来吗?  我说,“立”不起来也得“立”!  实际上,怎么会“立”不起来?只要你“信”。恰恰是在本书终结的时刻,我才终于想到孔夫子在《论语》中已经发出的庄严宣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人间许多立论都是有限的,那最后一块垫在脚下不可再撼动的石头(再“撼”就是自己拆台了)就是有“信”。“立爱”的前提也是一样,你得
[摘 要]“乘法分配率”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知。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体验;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26  乘法分配律是加减法与乘除法之间的纽带,并不是单一的运算关系,相对于其他运算定律,它是比较难
大概是因为“业术有专攻”,科学家和诗,似乎联系不大。其实不然,如苏步青先生等,当年浙江大学曾有过一群喜欢写诗吟诗的科学家教授,他们还和文科的教授们组织了诗社,互相吟咏,那是真正的学者之间的“互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而如今,除了听说现在的浙江大学有一个数学家的诗人(蔡天新先生),别的,似乎再没有听说过。  至于竺可桢,作为一个中国长老级的自然科学家,有人曾武断地说:“竺可桢没有写过诗。”不对。现在
教学语言是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和修养。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越来越多,但是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把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语言合理协调运用,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朴素的语言背后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哲理。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做一些阐述,主要是指口头语言。    一、把握课堂时空特点,合理应用教学语
【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存在的反复跟唱、灌输式音乐教育以及游戏和音乐割裂式教育等不良现状,设计以“湾湾乐坊”为载体,开展了自助式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根据年龄特点搭建“加工体验区”和“玩乐展示区”,设计具有多元化、结构化、系统化的音乐平台。采取音乐主题任务驱动,幼儿全自助、半自助、互助方式,具体采用电教设备、教师介入、锦囊妙计、游戏手册、材料自助、示意图、以大带小、强弱结对的实施
“城市是什么样的呢?”那时候还没上学,伙伴小野总拉着我问。村里,我几乎一个月才回来一次。“没什么,很无聊,全是汽车,全是楼房。”我躺在田野里,闻着稻香回答。我喜欢乡村,我喜欢这稻香,我喜欢躺在这儿与伙伴数星星。  村里的伙伴都向往城市的生活。我却相反,我喜欢乡村,向往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那时候,小野总叫上一大群孩子去山上野餐、玩游戏。玩累了,他们就让我讲讲城市。我挺得意的,在城市生活的我讲起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人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划时代一页的“双十”革命派,彪炳千秋。  那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首义志士们以“亡清必楚”的英雄气概,通过持续八年的“抬营主义”,于当夜揭竿而起,经过八小时的浴血奋战,一举砸碎了湖广总督的国家机器,在“因武而昌”的地方,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这一天,日后成为“中华民国”的法定国庆纪念日(时称“国节”)。  无独有偶。在
[摘 要]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解题方法,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数学绘本“生活中的螺线”的教学为例,从以“数”化“形”、以“形”变“数”、“数”“形”互变这三个方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绘本;数形结合;螺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在我家陽台上有一盆鹅掌木,它年纪比我大,长得比我高,枝繁叶茂,霸占了好大一片阳台。每当学习疲倦时,我就会拍拍它宽大的叶子,摸摸它新发的嫩芽,心情也会为之一振。它对我来说已经是伙伴一样的存在了。  鹅掌木刚发出的嫩芽是黄绿色的,叶片紧紧聚拢在一起,微微弯着头,看上去非常柔弱,仿佛微微的触碰都会给它带来致命的伤害。几天之后,嫩芽长大了,颜色也变成翠绿色,通体油亮。鹅掌木的一个叶柄上会长6片到9片叶子,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作者:曲青山  ISBN:978-7-01-023248-5  装帧:平装  语种:中文  定价:38元  页数:174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激昂奋进史。100年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过短短的一瞬间,但中国共产党却在持续的拼搏进取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一个个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