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追求高效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my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古代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读不懂诗”。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凝炼及语序的变化增加了其解读的难度,读不懂是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看不透题”。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题目设计也因诗而异,变化不一,好多学生因看不透题意而思路不畅、无法解答。再者是由于学生“答不对路”。有效答题要注意答题的步骤和语言的规范表述,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因步骤不全、语言缺乏规范失分现象严重。因此,笔者认为在古诗鉴赏的复习备考中,要着力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寻求突破口——“读懂诗”
  怎样才算读懂诗歌?一要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二要领会深层意思,明白诗歌写出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反映了什么思想等。理解诗歌的浅层含义,我们只要补充省略、还原语序、整合句意即可,但对诗歌深层含义的领会却不那么容易,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突破口入手综合考量。
  1.看标题,抓题眼。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如《鹊桥仙·七夕》既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又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2.看注释,抓暗示信息。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出的暗示,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阅读的难度。
  3.看作者,知人论世。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等。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4.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等都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5.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阅读时抓住了意象,也就基本读懂了诗歌。如诗歌中出现“杨柳”,则多与离愁别思有关,出现了“月亮”,多寄托着思乡怀人之情……
  6.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古诗常借用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阅读时正确把握典中情有助于理解诗歌。
  7.看尾句,卒章显志。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但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容忽视。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结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看题干,获取有用信息。命题人为了讲清题意,有时在表述中会透露一些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诗意,因而要好好把握。
  二、树立题型意识——“看懂题”
  综观最近几年的高考诗词鉴赏,虽然题材各异,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题型还是有规律可寻。因此,复习备考中培养学生树立题型意识,使他们学会归类分析,有针对性地答题,自然会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常见常考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意境形象类:
  1.人物形象:外在特点、内在性格品质、身份。
  2.典型意象(蕴含某种意蕴的物象):自然类、人文类。
  3.意境(画面):苍凉雄浑、宁静清幽、清新明丽等。
  (二)语言鉴赏类:
  1、炼字: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等。
  2、语言风格(特色): 豪迈奔放、沉郁顿挫、朴素自然等。
  (三)表现手法类: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等。
  2.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
  A.描写
  角度:形(视觉)、色(视觉)、声(听觉)、味(嗅觉)、冷暖(触觉)。
  手法:白描、渲染,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等。
  B.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情景交融、用典抒情、托物言志(情)。
  3.结构特点:起承转合、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等。
  4.其它表现手法:衬托(正衬/烘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象征、想象、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四)内容主旨类:
  1.思想情感(关注题材):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离愁别恨等。
  2.感情基调:寂寞、伤感、恬淡、闲适等。
  3.情感载体:景、物、人、事、史。
  三、按照规范答题——“做对题”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考场上考生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随意,缺少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因此,复习备考中让学生明确诗歌鉴赏的题型思路与答题模式,使他们学会分步骤规范答题至关重要。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几种常见的设题模式及答题步骤:
  1.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要特别注意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或词类活用;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分析人物形象型
  答题步骤:①指出作者描绘形象的特征和身份;②具体分析揭示形象特征的相关诗句;③人物形象表现出的意义。
  5.分析意象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答题思路:①点明诗人选取的意象或景物形象;②概括意象的特征或描绘景物构成的画面或营造的意境;③指出诗歌的表达效果或所表达的情感。
  6.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7.托物言志诗
  答题步骤:①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②结合所咏事物的生存环境或特征挖掘其内在的品格、精神;③作者所寓之情感、志向、抱负、追求、精神、理想等。
  8.情感主旨类
  提问方式:试分析这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①字句的内涵(理解、翻译);②诗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③抒发什么思想感情。
  总之,进入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取得明显的效果,就要精心构思,有针对性地安排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虽然具有很宽泛的内涵,不可一蹴而就,但只要帮助学生着力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自觉地进行相关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工作,并且在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之后,运用所掌握的规律,通过专题训练、典例分析等方式,不断地实践、仔细地揣摩,相信一定能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通联:甘肃永登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杨绛先生的散文舒缓从容、清丽淡雅,虽是一些平淡的白描式的文字却浸润着她对世事的透彻的颖悟,一如李健吾先生的赞誉:“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个中矣”。也正是《老王》一文的“韵味尽在个中”,于是阅读者就顺理成章地演绎出一个个的“韵味”:以老王为代表的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的天性,散发着底层的光芒;抒写在患难中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相互关爱,追求平等与尊严的人道主义光辉;是自我灵魂的
十年前的1999年,我们迎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改革经过艰苦的摸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语文教育理念到语文教育实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初步实现了语文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了语文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了语文课程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善,正在逐步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语文课程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等等。然而,“语文课程改革在取得长足进
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做到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帮助学生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其中的教材内容教学化研究指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探索,研究的主体(研究者)主要有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本文对这三大主体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取样,试图将2008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梳理出一个轮廓。    一、编者的视角:教材内容教学化意图的揭示    分析样本:王荣生、郑桂华主编:
一、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课程的关系   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和语文学科课程既有根本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选择、应用的跨学科信息及社会实际为内容对象,以学生发现、提出和经历的问题及问题解决过程为目标,以综合学习或实践的诸方法为方法,是一种“实践本位”的课程。语文学科课程是主要以学科知识结构、逻辑为内容范畴和教学次序,以学科领域的问题
文言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因为文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字词含义、语法结构、篇章结构以及所展现的历史画卷与精神内涵等都与现代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文言学习的晦涩性与复杂性,使得文言教学存在较大掣肘。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趣味性强的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文言则像是“老古董”,显得枯燥呆板,导致初中生对文言学习产生畏难甚至抗拒心理,文言于是成为广大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绊脚石”。然而,受应
虽然人们阅读的目的可能有异,“开卷有益”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任何一种文本当被读者捧在手里阅读的时候,它都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或者体现在思想上的启迪,或者显现在情感上的熏陶,或者表现为文化上的交融,或者呈现在体式上的新颖,或者凸现为语言上的独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文本的阅读意义,充分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最大化地有效运用文本的阅读价值。以这样的设想与要求来观察一些课堂,我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山羊兹拉特》是一篇以情动人的外国小说,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不仅将悲悯的目光投向困境中的人,更把关怀的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的山羊。教读这篇小说必须以感情的蓄积变化为线索,由于情节简单,情感也易于接受,我设计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小说,从感情流动的角度写下自己的批注,教师全面阅读学生的批注,掌握学生阅读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利
时间:2009年5月25日上午  地点:大连市第九中学  学生:七年级  【教学实录】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说“屏”》这篇文章。大家把讲义打开。我们首先直观的看一下“屏”。  师:(屏幕展示各种屏的图片)这是屏最基本的模样,上面有书有画;这是锦屏;这是石屏。  师:(屏幕显示“屏”的解释)我们再来看一下“屏”这个字的含义。这是最基本的含义,大家一起读。  生: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距离产生美。江南、水乡,对于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白居易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十二年后,以六十七岁的高龄写下了三首《忆江南》,便是最好的证明。同样,北方、古都对于久居南方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
高中阅读分析,常是教师一方或师生双方预先知答案。这样阅读分析会围绕着答案转,或者说所谓的分析不过是“求证”答案,师生双方自主解答的意识与能力势必有影响。如果师生都不存在持答案的“先天优势”,一定程度上师生双方起点相同,就更容易激发师生自主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同时,教师的作用自然发生变化,不再是教学中的先知者,而是真正的同行者,真正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这种双方不先占有答案,而需要师生共同来解析的阅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