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差异性,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重视,利用差异,因势利导,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为己任。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学生的差异性 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缺少经验,但是事物的本身都是双面的,虽然缺少一定的教学理念,需要较多的尝试和探索,但是其教学模式可以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改革上就有它的先进性和彻底性。“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承认差异、因材施教,本着对每一个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通过学科的分层教育,从根本上保证个学生接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力,体现“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普及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针。
一、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在操作的课程中,如Excel2003,Office2003,Windows XP的操作,有些学生只知道浅层的操作使用,不会去深入研究,所以教师注意观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施加不同的课程深度;在编程的课程中,像VB等,学生的差异性就更明显,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不需要过多的指导,就能做得很好,有的学生要指导几遍才能完成,还有的少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理解。因此实施分层教学有它深刻的含义,就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同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实施分层教学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分层: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以及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分层,主要是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很不理想,学习热情不高,上机操作的效果很不好,只能做简单的基础性计算机操作;(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态度好,肯学,上课教的操作基本能完成,但是没有创新意识;(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上课教的操作都能完成,且有创新意识,这类学生可以做小老师。三个层次的划分不宜对学生公开,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教师备课要分层
备好课是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方面,要注意各层次学生的水平。例如flash,对A类学生只能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flash知识以及操作;对B类学生要求他们熟练掌握flash的知识和操作,能做出一个简单的flash作品;对C类不仅要熟练掌握,还要能做出一个完整的flash有创意的作品。
(三)班级课堂教学分层
分层教学和分层练习是其重点。在分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对所教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对于C类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为这类学生有较强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教师只要适当地给些提点以及拓展知识,他们的实践成果会非常好。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提出有利于C类学生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当然,对于A类和B类学生,以带领学生学习,让他们在不同层次的又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A类学生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即可。
(四)分层指导
在“分层辅导”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对于低层次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找出他们问题的初始点,重点讲解解题思路;而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则主要通过点拨、启发的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如:在“图文混排”一节的教学中,进行如下的大分层教学,对A层学生可以直接结合教师的演示讲解进行电子报刊的制作;对B层学生可根据教师演示讲解进行各类格式的实际操作演练,或采取分组讨论,掌握在文字中插入图形的方法,学会使用“文字环绕”工具设置图文混排,能对图形进行移动和定位等操作,掌握“图片”工具栏的操作;C层学生教师可直接指导,启发他们学会思考,掌握图文混排的实际操作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五)评价要分层
教师的评价对一个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会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符合国家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但是评价不能片面,要结合平时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平时表现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衡量。如A类学生,虽然基础较差,但是他们认真学习,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还是要给予肯定的,总体,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俞文.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陈元保.分层教学全面优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8).
[3]吴亚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探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7、8).
[4]李作军.分层教学、分类指导[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9).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学生的差异性 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缺少经验,但是事物的本身都是双面的,虽然缺少一定的教学理念,需要较多的尝试和探索,但是其教学模式可以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改革上就有它的先进性和彻底性。“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承认差异、因材施教,本着对每一个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通过学科的分层教育,从根本上保证个学生接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力,体现“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普及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针。
一、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在操作的课程中,如Excel2003,Office2003,Windows XP的操作,有些学生只知道浅层的操作使用,不会去深入研究,所以教师注意观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施加不同的课程深度;在编程的课程中,像VB等,学生的差异性就更明显,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不需要过多的指导,就能做得很好,有的学生要指导几遍才能完成,还有的少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理解。因此实施分层教学有它深刻的含义,就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同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实施分层教学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分层: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以及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分层,主要是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很不理想,学习热情不高,上机操作的效果很不好,只能做简单的基础性计算机操作;(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态度好,肯学,上课教的操作基本能完成,但是没有创新意识;(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上课教的操作都能完成,且有创新意识,这类学生可以做小老师。三个层次的划分不宜对学生公开,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教师备课要分层
备好课是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方面,要注意各层次学生的水平。例如flash,对A类学生只能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flash知识以及操作;对B类学生要求他们熟练掌握flash的知识和操作,能做出一个简单的flash作品;对C类不仅要熟练掌握,还要能做出一个完整的flash有创意的作品。
(三)班级课堂教学分层
分层教学和分层练习是其重点。在分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对所教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对于C类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为这类学生有较强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教师只要适当地给些提点以及拓展知识,他们的实践成果会非常好。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提出有利于C类学生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当然,对于A类和B类学生,以带领学生学习,让他们在不同层次的又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A类学生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即可。
(四)分层指导
在“分层辅导”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对于低层次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找出他们问题的初始点,重点讲解解题思路;而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则主要通过点拨、启发的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如:在“图文混排”一节的教学中,进行如下的大分层教学,对A层学生可以直接结合教师的演示讲解进行电子报刊的制作;对B层学生可根据教师演示讲解进行各类格式的实际操作演练,或采取分组讨论,掌握在文字中插入图形的方法,学会使用“文字环绕”工具设置图文混排,能对图形进行移动和定位等操作,掌握“图片”工具栏的操作;C层学生教师可直接指导,启发他们学会思考,掌握图文混排的实际操作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五)评价要分层
教师的评价对一个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会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符合国家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但是评价不能片面,要结合平时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平时表现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衡量。如A类学生,虽然基础较差,但是他们认真学习,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还是要给予肯定的,总体,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俞文.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陈元保.分层教学全面优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8).
[3]吴亚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探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7、8).
[4]李作军.分层教学、分类指导[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