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生活环境却不容乐观,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垃圾越积越多,无法处理。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农村垃圾也随之逐年增加,远远超过了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原本被城市人羡慕的农村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垃圾还出现了毒害化的新趋势。
由于缺乏专门的垃圾处理设施和队伍,农村垃圾处理难,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这一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在机制和体制上解决问题。
一、农村生活、生产垃圾主要来源有:居民生活、乡办企业、农业、农副产品加工
二、农村垃圾特点
(一)农村生活、生产的垃圾比较分散。排放区域、排放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特点。
(二)危害具有潜在、长期性和灾难性。一般呈固态。固态的危险废物具有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一旦造成环境污染,有时很难补救恢复,其中污染成分的迁移转化,如浸出液在土壤中的迁移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其危害可能在数年以至数十年后才能发现。
(三)处理过程的终态、污染环境的源头。农村生活、生产垃圾既是污染水、大气、土壤等的源头,又是废水和废气处理过程的终态,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对农村生活、生产垃圾的管理既要尽量避免和减少其产生,又要力求避免和减少其向水体、大气以及土壤环境的排放。
三、农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农村生活、生产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四个方面:对大气环境、对水环境、对土壤环境、对人体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占用土地,破坏土壤、水系、地下水和自然景观,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目前,由于处理水平落后,农村主要采取了填埋、自然堆放垃圾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破坏大自然的优美景观,更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如塑料袋等不可生物降解物质,在土地中的残留率高达20%~30%,这种“白色污染”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其透气、透水性,又造成化学污染等,危害着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危及农业生产,影响农民增收。
(二)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害农民健康。众所周知,垃圾是疾病源的滋生地和主要传染源,由于垃圾成分的复杂化和长期简单堆放,易产生恶臭物质,垃圾堆放场成为多种微生物,病原菌的繁殖场所, 蚊绳孽生,老鼠猖狂,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影响人体健康。特别是遇上大雨或洪灾,由于洪水的冲刷,可以造成最大限度的病原扩散,导致疾病迅速传播,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
四、我市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
(一)处理简单、随意,环境污染严重。村民往往按照就近原则处理,将垃圾随意倒在沟边、河边、塘边、路边等致使垃圾成堆,村里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村民在面对数量大、成分复杂的垃圾时连采用焚烧、填埋、沤肥等看似比较简单易行的处理都办不到,致使垃圾严重污染环境。
(二)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基础设施缺乏。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农村可变现的公共资源有限,村民自身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上级政府的财政投向主要又是城市垃圾处理,鄉镇和农村的垃圾处理基本没有资金投向,农村的垃圾根本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三)村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差。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但是实际上村民“自扫门前雪”都难以做到,又如何为“他人瓦上霜”呢?相当部分村民的卫生意识较为落后、整体环保意识较为差、价值观念滞后、生态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因素。
五、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
(一)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配备垃圾桶、保洁员。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
(二)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三)鼓励焚烧发电。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
(四)建设清洁生产设施: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有机废物发酵池,提高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有机肥还田,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六、几点建议
(一)政府推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一定的法规来进行保障,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是管理力度不大,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办法。政府需要发挥推动作用,建议市委、市政府形成《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通过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的领导机制、目标、内容、方式等,规范村民行为规范,并为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体制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完善城乡容貌标准和公用设施精细化管养标准,落实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坚持领导巡查督察制度,健全工作考核和奖惩体系。
(二)认真落实责任制
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行政首长要负总责。切实把此项工作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逐级明确目标任务,狠抓措施。建立和完善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政府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责任制。
(三)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当地人民政府分管,各市、县(市、区)、各乡镇(社区)应建立相应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当地垃圾处理工作。
(四)以人为本,建立有效垃圾处理网络。农村垃圾面临着范围广、任务重、清运处理困难的难题。科学高效的垃圾处理网络是确保农村垃圾收得拢、运得出、消得毁的根本保证。就目前农村实情分析看,农村垃圾运送关键是深化完善“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区处理”梯次运送网络。“户集”要求每户农民自觉落实垃圾入袋装桶,并定点倾倒存放。这个环节的发展趋向是将食物垃圾与非食物垃圾分离。“村收”要求每个行政村按要求将村域内垃圾清扫收集运到中转站,力争日产日清。这个环节的重点难点是实行垃圾分拣处理。“镇运”要求每个乡镇定期将分类后的垃圾集中运至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实现垃圾运输全覆盖。“县(市)区处理”要求将集中垃圾按相关标准进行统一处置。这一环节的发展重点是走垃圾处理产业化道路。各乡村要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垃圾处理模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逐步建立健全有效垃圾处理网络。
(五)多元投入,落实长效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投资来源,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在保证各项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的同时,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投入力度。按每百户配备1人的要求,全市需配备综合管理人员,全年工资支出、管理用具等需要很大费用。这一笔钱仅靠财政投入是行不通的,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方式:一是市、县、乡镇财政投入一部分;二是发动热心人士捐一部分;三是村委会转移支付的一定比例用于垃圾处理保洁经费;四是村委会通过“一事一议”向农户收取一定的垃圾代运费。只有经费有了保障,垃圾处理工作才能实行长效管理,长期抓落实,切实做到环境洁化、街道亮丽、村庄秀美。
(六)强化宣传,营造垃圾综合利用的氛围。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首先就要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增强广大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村庄卫生环境的整治。要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加强广泛动员群众,加强社会监督
广泛宣传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成果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树立城乡居民的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意识,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经营门面、基层居委会、共青团、工会、妇联、村委会等在街道、社区、村庄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管理中的自主作用。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营造浓厚的舆论监督氛围,既要注重正反报道,还要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有关职能部门要聘请社会监督员,设立举报箱,公布投诉电话。增强村民的保洁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科学处理农村垃圾,彻底改变农村垃圾随处乱扔的千年陋习,不仅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现实需要,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迫切要求。相信,只要我们有良好的环境意识,有配套的政策法规,通过积极地探索实践,随着大胆破解垃圾处理这道难题,必将有力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提高我市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
由于缺乏专门的垃圾处理设施和队伍,农村垃圾处理难,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这一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在机制和体制上解决问题。
一、农村生活、生产垃圾主要来源有:居民生活、乡办企业、农业、农副产品加工
二、农村垃圾特点
(一)农村生活、生产的垃圾比较分散。排放区域、排放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特点。
(二)危害具有潜在、长期性和灾难性。一般呈固态。固态的危险废物具有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一旦造成环境污染,有时很难补救恢复,其中污染成分的迁移转化,如浸出液在土壤中的迁移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其危害可能在数年以至数十年后才能发现。
(三)处理过程的终态、污染环境的源头。农村生活、生产垃圾既是污染水、大气、土壤等的源头,又是废水和废气处理过程的终态,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对农村生活、生产垃圾的管理既要尽量避免和减少其产生,又要力求避免和减少其向水体、大气以及土壤环境的排放。
三、农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农村生活、生产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四个方面:对大气环境、对水环境、对土壤环境、对人体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占用土地,破坏土壤、水系、地下水和自然景观,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目前,由于处理水平落后,农村主要采取了填埋、自然堆放垃圾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破坏大自然的优美景观,更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如塑料袋等不可生物降解物质,在土地中的残留率高达20%~30%,这种“白色污染”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其透气、透水性,又造成化学污染等,危害着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危及农业生产,影响农民增收。
(二)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害农民健康。众所周知,垃圾是疾病源的滋生地和主要传染源,由于垃圾成分的复杂化和长期简单堆放,易产生恶臭物质,垃圾堆放场成为多种微生物,病原菌的繁殖场所, 蚊绳孽生,老鼠猖狂,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影响人体健康。特别是遇上大雨或洪灾,由于洪水的冲刷,可以造成最大限度的病原扩散,导致疾病迅速传播,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
四、我市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
(一)处理简单、随意,环境污染严重。村民往往按照就近原则处理,将垃圾随意倒在沟边、河边、塘边、路边等致使垃圾成堆,村里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村民在面对数量大、成分复杂的垃圾时连采用焚烧、填埋、沤肥等看似比较简单易行的处理都办不到,致使垃圾严重污染环境。
(二)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基础设施缺乏。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农村可变现的公共资源有限,村民自身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上级政府的财政投向主要又是城市垃圾处理,鄉镇和农村的垃圾处理基本没有资金投向,农村的垃圾根本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三)村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差。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但是实际上村民“自扫门前雪”都难以做到,又如何为“他人瓦上霜”呢?相当部分村民的卫生意识较为落后、整体环保意识较为差、价值观念滞后、生态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因素。
五、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
(一)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配备垃圾桶、保洁员。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
(二)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三)鼓励焚烧发电。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
(四)建设清洁生产设施: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有机废物发酵池,提高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有机肥还田,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六、几点建议
(一)政府推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一定的法规来进行保障,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是管理力度不大,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办法。政府需要发挥推动作用,建议市委、市政府形成《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通过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的领导机制、目标、内容、方式等,规范村民行为规范,并为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体制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完善城乡容貌标准和公用设施精细化管养标准,落实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坚持领导巡查督察制度,健全工作考核和奖惩体系。
(二)认真落实责任制
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行政首长要负总责。切实把此项工作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逐级明确目标任务,狠抓措施。建立和完善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政府各部门分工负责的责任制。
(三)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当地人民政府分管,各市、县(市、区)、各乡镇(社区)应建立相应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当地垃圾处理工作。
(四)以人为本,建立有效垃圾处理网络。农村垃圾面临着范围广、任务重、清运处理困难的难题。科学高效的垃圾处理网络是确保农村垃圾收得拢、运得出、消得毁的根本保证。就目前农村实情分析看,农村垃圾运送关键是深化完善“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区处理”梯次运送网络。“户集”要求每户农民自觉落实垃圾入袋装桶,并定点倾倒存放。这个环节的发展趋向是将食物垃圾与非食物垃圾分离。“村收”要求每个行政村按要求将村域内垃圾清扫收集运到中转站,力争日产日清。这个环节的重点难点是实行垃圾分拣处理。“镇运”要求每个乡镇定期将分类后的垃圾集中运至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实现垃圾运输全覆盖。“县(市)区处理”要求将集中垃圾按相关标准进行统一处置。这一环节的发展重点是走垃圾处理产业化道路。各乡村要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垃圾处理模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逐步建立健全有效垃圾处理网络。
(五)多元投入,落实长效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投资来源,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在保证各项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的同时,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投入力度。按每百户配备1人的要求,全市需配备综合管理人员,全年工资支出、管理用具等需要很大费用。这一笔钱仅靠财政投入是行不通的,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方式:一是市、县、乡镇财政投入一部分;二是发动热心人士捐一部分;三是村委会转移支付的一定比例用于垃圾处理保洁经费;四是村委会通过“一事一议”向农户收取一定的垃圾代运费。只有经费有了保障,垃圾处理工作才能实行长效管理,长期抓落实,切实做到环境洁化、街道亮丽、村庄秀美。
(六)强化宣传,营造垃圾综合利用的氛围。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首先就要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增强广大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村庄卫生环境的整治。要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加强广泛动员群众,加强社会监督
广泛宣传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成果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树立城乡居民的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意识,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经营门面、基层居委会、共青团、工会、妇联、村委会等在街道、社区、村庄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管理中的自主作用。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营造浓厚的舆论监督氛围,既要注重正反报道,还要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有关职能部门要聘请社会监督员,设立举报箱,公布投诉电话。增强村民的保洁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科学处理农村垃圾,彻底改变农村垃圾随处乱扔的千年陋习,不仅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现实需要,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迫切要求。相信,只要我们有良好的环境意识,有配套的政策法规,通过积极地探索实践,随着大胆破解垃圾处理这道难题,必将有力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提高我市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