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全球生产网络下我国产业升级研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ilsw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从整体上对我国2000年-2010年产业升级进行研究,得出我国产业从整体上来说是呈现稳步升级的状态。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 我国产业升级 因子分析
  全球生产网络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性的产品生产与协作网络,我国在融入其过程中承接发达国家的“边界产业”转移,可能会导致长期在某一产业低端徘徊和“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但若不融入这一生产网络,就无法获得技术扩散与溢出、收益分配、产业转移等正效应。在融入后如何实现产业升级,是我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后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评价法,选取 2000-2010 年的十项指标作为数据来源研究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我国产业升级的现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商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等计算而来[1]。产业结构主体升级:即供应商升级指标,用对外直接投资额 X1来表示,反映国内企业对世界市场的控制力。网络内升级:可分为价值链升级指标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前者用加工贸易增加值率X2表示,后者分别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总货物出口额的比重 X3、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 X4、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总贸易出口额的比重 X5来表示。网络间升级:即产业系统创新能力指标,用R&D 的投入强度 X6和消化吸收强度 X7来表示。区域及国际竞争力升级:可分为市场升级指标和竞争力升级指标,前者用出口市场分散度 X8和进口市场分散度 X9表示,后者用中国出口TC指标X10表示。运用SPSS对以上指标体系中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在无纲量化后,先进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KMO 检验的测度值为0.684大于0.5,且球形检验显著,于是判定通过检验,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接着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因子变量,表1说明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和因子个数的选择情况。按照特征根大于1 的原则,共提取了2个公共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5.190%,说明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从结果上看,因子1贡献率最大,达到60.378%;因子2为34.812%,可以将这 10个指标很好地覆盖。
  10 个变量经过数学处理,压缩成为2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由表1可知:主因子 F1 的贡献率达到了60.378%,主要由对外直接投资额(0.952)、加工贸易增加值率(0.963)、R&D投入强度(0.876)、中国出口TC指标(0.785)这五项指标体现,反映了掌控价值链的高端能力,定义为产业综合因子。这与2006年后我国产业升级速度较为明显,这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提出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方针相吻合,由此实证结果来看我国产业升级还是卓有成效的。主因子 F2 的贡献率是34.812%,主要由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比高技术产品出口值(0.79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0.824)指标决定,反映了价值链攀升的能力,定义为产业升级因子。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相对具有高含量的科技产品出口受阻,中小企业倒闭、资金链短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产业升级的进程,并依据研究结果看,这种情况直到2010年末还在持续中。
  从上面的2个主因子中来计算因子得分:我们以特征值的贡献率作加权系数计算各样本总分。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分别代入 F1、F2的表达式中,得到综合得分,见表3.5。从综合因子载荷信息和综合得分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2010年综合得分大体上是逐年增加,说明中国产业总体来说是逐年的升级的。在以后的实践中,应延续这种趋势,同时注重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从整体上为我国产业升级添砖加瓦。(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
  参考文献
  [1] 姚志毅.全球生产网络与产业结构升级_中国的检验[D].长沙.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56年4月25日第3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处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战争犯罪分子的决定,现予公布。1956年4月25日全团人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