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fya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小儿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SAN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方法

对2004~2017年入院的4例小于5岁SANT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标本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对SANT患者中小于14岁的病例进行复习讨论。

结果

本组4例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3岁2个月。单发肿块3例,多发1例;术前诊断为血管瘤3例,错构瘤1例。有间歇性腹痛1例,无症状3例。镜下均表现为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由内衬肥胖内皮细胞的窦隙样血管腔隙构成,结节间纤维性分隔或呈同心圆状包绕。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节内3种不同类型的血管均表达CD31,不同程度表达CD34、CD8。3例行全脾切除术,1例行部分脾切除。共检索到公开发表的SANT中英文文献137篇,380例患者。其中,描述年龄小于14岁患者的文献有5篇,共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年龄3岁2个月~12岁;2例有腹部症状,均为单个结节;术前诊断为血管瘤或脾肿块;2例行脾部分切除,3例行脾全切除。本文4例及文献中3例随访20个月~7年均未见复发转移。

结论

SA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预后良好,诊断依靠影像学及其特征性的显微镜下特点,确诊需依靠病理诊断,儿童患者可试行局部切除。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肠折叠术在新生儿高位空肠闭锁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高位空肠闭锁(屈氏韧带下30 cm以内)4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有无近端肠管折叠将患儿分为近端肠管折叠组(折叠组,18例)和无折叠组(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伴发疾病、手术年龄和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经口喂养时间、经口喂养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是由于某种因素导致广泛的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往往
期刊
@@
新生儿输血是临床诊治中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也是抢救、治疗某些新生儿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新生儿生后常有诸多疾病需要应用输血治疗。如急性失血、围手术期输血、贫血等。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