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大田地区铀矿化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找矿方向

来源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aig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滇地轴铀矿化在形成时代、矿化特征、矿化成因上均与我国其他地区区别明显,其中四川省攀枝花大田地区是康滇地轴铀矿地质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近年来通过开展物探测量、钻探工程揭露及室内综合研究等工作,在矿区内共发现了Ⅰ号、Ⅱ号及Ⅲ号铀矿化带,铀矿体主要产于Ⅰ号铀矿化带中,铀矿体主要呈透镜状分布.本文根据含矿围岩类型并结合矿化特征,初步将研究区铀矿化划分为蚀变斜长岩型、糜棱岩型及接触变质岩型矽3种类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铀矿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初步探讨了不同类型铀矿化成因.综合研究认为,大田地区地表找矿方向应集中于Ⅰ号、Ⅱ号铀矿化西部及黄泥田岩体边缘,深部找矿方向应聚焦于花岗质岩体与变质围岩接触界面.
其他文献
岩浆作用过程中Th与U、REE、Zr的地球化学行为相似,作为不相容元素残留在岩浆演化后期的熔体中,在碱性岩、伟晶岩及火成碳酸岩中富集.表生过程中钍的地球化学性质不活泼,能够保存在稳定的含钍独居石矿物晶格中形成砂矿.热液活动过程中钍主要以复合碳酸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全球钍资源量约为637万t,主要分布在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分为碳酸岩型、砂矿型、脉状、碱性岩和其他矿床5大类,砂矿、碳酸岩型和脉状矿床是钍资源的主要来源.
为明确晚白垩世赛汉期盆地沉积期构造分区、充填过程和沉积相空间分布,本文运用岩矿鉴定、重矿物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川井坳陷赛汉组沉积物源,认为赛汉组碎屑岩具有低成熟度和近源堆积特征,重矿物成分主要以磁铁矿、石榴石为主,与蚀源区花岗岩相似;赛汉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明显Eu负异常和右倾,微量元素曲线表现为高场强元素P、Ti的亏损,与中生代至晚古生代花岗岩曲线形态相似;表明赛汉组砂岩碎屑主要来源于蚀源区的中生代至晚古生代花岗岩,结合川井凹陷蚀源区基底岩性分布规律,认为中央隆起带两侧、盆地南部
碲锌镉探测器具有本征能量分辨好、单位体积探测效率高、可在室温工作等优点,是核辐射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碲锌镉晶体材料特性和探测器工作原理,回顾了单极性电荷灵敏技术在碲锌镉探测器中的应用发展过程,基于Shock-ley-Ramo定理阐释了单极性电荷灵敏技术的原理,介绍了碲锌镉探测器中典型的单极性电极结构,总结了各种电极结构的最新进展和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