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延伸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而众多的网民中,学生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网络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家长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起来,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使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网络 德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7(c)-0221-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多达4.85亿,其中以中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庞大,多达2400万。经调查得知,中学生上网主要浏览新闻、收发邮件、玩游戏、聊天、看资料、看电影听音乐等,网络给中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当然,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来,使少数学生误入歧途,比如,浏览黄色网站、聊天引发网恋、打游戏上瘾荒废学业等等,这些问题给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必须要高度重视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1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1.1 网络不良信息腐蚀着中学生的思想
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真假是非辨别能力不强,一不小心就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比如暴力信息、黄色网站、封建迷信、网上诈骗等等内容的泛滥传播,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中学生,他们往往由于好奇心或者冲动的心理,走上犯罪的道路。
1.2 中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
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虚拟暧昧的网络交友,对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青少年自律意识淡薄,往往沉醉于网络中不能自拔。“宁可不吃三餐饭,也要到网上去看看”,有的中学生为上网而逃课,连续几天几夜泡在网吧。这样势必分散了学习精力,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1.3 中学生沉湎网络影响身心健康
长期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孩子,他们头脑发育会受到不良影响,智力水平低于正常的青少年。不分昼夜的上网,身心疲惫、精神颓废,容易导致神经紊乱,头晕、头疼、焦虑甚至死亡。因此,很多人都将网络称之为“电子海洛因”,沉迷于此就好比吸食毒品,对人身心的毒害可见一斑。
1.4 网络使得现实生活人际交往淡漠
网络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却增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热衷于上网的中学生,他们往往不愿意参加现实中的社交活动,喜欢交网友而不喜欢与同学交朋友,许多性格内向的中学生,下网之后变得更加自闭,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不愿意与同学朋友家人倾吐心事,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淡漠。
1.5 网络使中学生道德法纪观念淡薄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种虚拟的交往形式,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加之对于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的滞后,为一些欺骗和诱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很多青少年形成分裂人格,在学校是一个乖孩子,在网上则是十恶不赦的恶魔,肆意谩骂攻击他人。更有甚者,他们有的模仿网络游戏的暴力、凶杀,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犯罪。
2 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空白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成绩好与坏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在长期压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得不到合理的情感宣泄,产生了厌学情绪,很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去寻找乐趣。
2.2 家长网络德育教育的缺失
许多家长受着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的引导,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对孩子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导致这些孩子人际关系冷漠,在遇到困难时,既然不能从家长和学校方面寻求心理帮助,转而求助于网络,长此以往,产生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2.3 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
青少年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还不稳定,对于很多事物缺乏独立判断和正确辨别的能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禁不住网络中大量黄色网页、图片和各种刺激游戏的诱惑,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2.4 社会和政府监督缺乏
虽然法律已经命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是由于利润的诱惑,很多网吧经营业主用尽各种办法帮助青少年上网。尤其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对于网吧的管理更是一片空白。网吧里鱼龙混杂,很多青少年因此沾染上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性。
3 中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对策探讨
3.1 学校方面
作为培养青少年的主要根据地,学校对学生网络德育是必不可少的。
(1)提高教师网络应用水平。
目前,很多从事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师,他们有的年龄偏大,本身对网络不熟悉,不懂得如何应用,这势必成为网络德育教育的一大障碍,也难以适应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新形势。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运用能力,熟练使用网络,争取与学生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沟通和交流,真实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了解网络对学生吸引力和危害,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始教育指导工作。
(2)利用网络资源,占领网络阵地。
传统的德育教育难免有些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活动,寓教于乐,占领网络阵地为教育所用。比如建设绿色校园网站、利用E-mail和QQ等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利用校园BBS发布学生先进事迹,让学生积极踊跃进行评价;设立情感专线等网络专栏,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困难。
3.2 家长方面
教会家长正确处理网络与学习的关系,一味的“禁”和“堵”,只会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要进行适时合理的“疏”与“导”。家长监督孩子浏览的网页内容,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同时,自己也要学会网络技术,能够解决孩子上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3 社会方面
政府部门加强网络文明管理,对网站内容进行技术排查、内容审核,从根源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快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阻止有害信息肆意传播;对反动、暴力、色情的不良信息,进行及时的清除;积极开发安全软件和防火墙,能够过滤各种有害信息;加强对网吧的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是新时期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深入到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不断地探索、改进,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垒筑坚固的品德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双华.青少年网络德育新模式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 邓雪南,范宇刚.浅析网络社会发展对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推进作用[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9(1).
[3] 尹瑞凤.如何加强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J].德育之法,2011(2).
关键词:网络 德育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7(c)-0221-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多达4.85亿,其中以中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庞大,多达2400万。经调查得知,中学生上网主要浏览新闻、收发邮件、玩游戏、聊天、看资料、看电影听音乐等,网络给中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当然,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来,使少数学生误入歧途,比如,浏览黄色网站、聊天引发网恋、打游戏上瘾荒废学业等等,这些问题给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必须要高度重视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1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1.1 网络不良信息腐蚀着中学生的思想
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真假是非辨别能力不强,一不小心就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比如暴力信息、黄色网站、封建迷信、网上诈骗等等内容的泛滥传播,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中学生,他们往往由于好奇心或者冲动的心理,走上犯罪的道路。
1.2 中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
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虚拟暧昧的网络交友,对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青少年自律意识淡薄,往往沉醉于网络中不能自拔。“宁可不吃三餐饭,也要到网上去看看”,有的中学生为上网而逃课,连续几天几夜泡在网吧。这样势必分散了学习精力,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1.3 中学生沉湎网络影响身心健康
长期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孩子,他们头脑发育会受到不良影响,智力水平低于正常的青少年。不分昼夜的上网,身心疲惫、精神颓废,容易导致神经紊乱,头晕、头疼、焦虑甚至死亡。因此,很多人都将网络称之为“电子海洛因”,沉迷于此就好比吸食毒品,对人身心的毒害可见一斑。
1.4 网络使得现实生活人际交往淡漠
网络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却增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热衷于上网的中学生,他们往往不愿意参加现实中的社交活动,喜欢交网友而不喜欢与同学交朋友,许多性格内向的中学生,下网之后变得更加自闭,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不愿意与同学朋友家人倾吐心事,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淡漠。
1.5 网络使中学生道德法纪观念淡薄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种虚拟的交往形式,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加之对于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的滞后,为一些欺骗和诱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很多青少年形成分裂人格,在学校是一个乖孩子,在网上则是十恶不赦的恶魔,肆意谩骂攻击他人。更有甚者,他们有的模仿网络游戏的暴力、凶杀,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犯罪。
2 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空白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成绩好与坏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在长期压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得不到合理的情感宣泄,产生了厌学情绪,很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去寻找乐趣。
2.2 家长网络德育教育的缺失
许多家长受着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的引导,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对孩子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导致这些孩子人际关系冷漠,在遇到困难时,既然不能从家长和学校方面寻求心理帮助,转而求助于网络,长此以往,产生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2.3 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
青少年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还不稳定,对于很多事物缺乏独立判断和正确辨别的能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禁不住网络中大量黄色网页、图片和各种刺激游戏的诱惑,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2.4 社会和政府监督缺乏
虽然法律已经命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是由于利润的诱惑,很多网吧经营业主用尽各种办法帮助青少年上网。尤其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对于网吧的管理更是一片空白。网吧里鱼龙混杂,很多青少年因此沾染上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性。
3 中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对策探讨
3.1 学校方面
作为培养青少年的主要根据地,学校对学生网络德育是必不可少的。
(1)提高教师网络应用水平。
目前,很多从事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师,他们有的年龄偏大,本身对网络不熟悉,不懂得如何应用,这势必成为网络德育教育的一大障碍,也难以适应新时期德育教育的新形势。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运用能力,熟练使用网络,争取与学生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沟通和交流,真实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了解网络对学生吸引力和危害,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始教育指导工作。
(2)利用网络资源,占领网络阵地。
传统的德育教育难免有些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活动,寓教于乐,占领网络阵地为教育所用。比如建设绿色校园网站、利用E-mail和QQ等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利用校园BBS发布学生先进事迹,让学生积极踊跃进行评价;设立情感专线等网络专栏,了解学生心理动向,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困难。
3.2 家长方面
教会家长正确处理网络与学习的关系,一味的“禁”和“堵”,只会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要进行适时合理的“疏”与“导”。家长监督孩子浏览的网页内容,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同时,自己也要学会网络技术,能够解决孩子上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3 社会方面
政府部门加强网络文明管理,对网站内容进行技术排查、内容审核,从根源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快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阻止有害信息肆意传播;对反动、暴力、色情的不良信息,进行及时的清除;积极开发安全软件和防火墙,能够过滤各种有害信息;加强对网吧的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是新时期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深入到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不断地探索、改进,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垒筑坚固的品德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双华.青少年网络德育新模式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 邓雪南,范宇刚.浅析网络社会发展对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推进作用[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9(1).
[3] 尹瑞凤.如何加强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J].德育之法,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