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入门写作主要有两大困难: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 作为主题作文的有效整合,目标导向是“主题是先导,与生活同步,与教材并行”。具体来说有:整合文本单元,提炼作文主题;整合生活资源,获取作文素材;贯通思维过程,优化作文语言。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作文 有效整合
批改作文时皱眉、抱怨、赘笔不前,这似乎成了每一个语文老师的通病。年年如此,月月如此,人人如此,我不禁会想起那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写作这条路上,老师到底陪着学生走了多远?这声声抱怨中有老师多少责任?老师需要反思,更需要总结。
我认为小学生入门写作主要有两大困难: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作为主题作文的有效整合,目标导向是“主题是先导,与生活同步,与教材并行”。在此,笔者就主题作文的有效整合问题谈三点看法。
一、整合文本单元,提炼作文主题
(一)权衡文本,丰富主题
叶澜教授指出:“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整体把握单元教材内容,抓住教材特点,整体确定单元写作重点。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的《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西藏去》四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西部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民族风情。“教材无非是例子。”单凭课文的阅读了解西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有机地整合选学课文《拉萨古城》,还选用《出使西域的 张骞》《白杨礼赞》《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等相应文章与这五篇文章组合成了“走进西部”的主题式单元,在学生头脑形成一个主题空间,丰富了单元学习的阅读资 源。
(二)聚焦文本,提炼主题
主题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独到的解读,提炼出具有现实的 意义的主题。《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一般的教学,我们往往停留在学生领略到晏子的爱国思想、高超的外交才能处,但经过单元重组,提炼出了“尊严”这种主题,引发出个人的尊严、集体的尊严、国家的尊严。《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将父亲对儿子宁愿付出生命的大爱呈现在每一位孩子的面前,让每一位孩子了 解到父亲和母亲不同方式的爱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因此,“爱的主旋律”就成为了这个单元的作文主题。从学生的写作实际看,经一个单元的学习 后才写一篇文章,学生的写作训练量显然是不够的。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多读多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把单元目标分解成一课一个阶段,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等到写时,已经可以水到渠成了。
二、整合生活资源,获取作文素材
(一)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显而易见,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丰富多 彩的生活,从而获得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产生写作欲望。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带出课堂,带进生活。我们将生活中 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筛选、编辑,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丰富课堂的内涵。让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 学生参加兴趣活动,充实学生的个人生活。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并经常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拥有自己的 见闻、感受,为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打好基础。
(二)激活学生生活的独特体验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也可以这么说,习作过程是在不断地内视、发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演绎着习作 的生命,学习过程和生活实际构成了一个滚圆的循环体。指导学生 作文,要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性,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感悟。同样记一次春游活动,可以写景,可以写春游的快乐,也可以写在春 游中发生的事。允许学生对同一题材,有不同的立意;同一中心,有不同的选材;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达。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浓 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如指导《我爱家乡的 》习作时,老师在习作指导过程中从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询问学生是否注意了家乡的特产,是否调查了解过与品尝过。在这个基础上,引发讨论,回忆生活,让学生汇报生活中了解的特产,然后把上饶特产“豆豉果”带入课堂,观察、说话、品尝,再进行写作,使习作如源头活水汩汩流出。
三、贯通思维过程,优化作文语言
(一)积累语言,推导思维方式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要求,把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作为语文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 两个构件。语文教材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我们凭借着一篇篇课文进行训练,让学生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也就学到了作者思维的经验,获 得了习作的能力。如《晏子使楚》抓住关键词“三个只好”走进文本。关于“三个只好”的语句为:①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②楚王只好陪着笑。③楚 王听了,只好陪不是。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写楚王三次只好这么做”来引导学生沉浸文本。“楚王的“三次只好”说明了什么事实?学生在文本的言语中贯通了思 维,并有意识地进行了语言积累和内化。领悟到俗语“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语“自作自受”;歇后语“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 《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笑里藏刀,借刀杀人”等计策,学生不仅体会到晏子睿智的人物形象,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更是力透纸背,令人观叹不止。学生所有知识点和方法都是通过语文这本书在课堂内学的,但书里教的只是方法,要指导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将课内方法与课外知识融汇贯通。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有效发展,当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旨归。
(二)领悟语言,验证思维过程
作文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咱们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如果坚持注重语言积累与感悟,读写反复训练,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因而,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特 点进行分析总结。如先在单元整组的第一篇文章《人物描写一组》导读中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语言、行动、神态以及次要人物的衬托表达 出来的,再在后两篇《刷子李》《金钱的魔力》的教材里验证这种思维过程的有效性,以强化此类文体的学习方法。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总之,老师及家长应相互配合,共同创造条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生活,获取并积累写作素材,如此,学生写作时能文思泉涌,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会笑面如花。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作文 有效整合
批改作文时皱眉、抱怨、赘笔不前,这似乎成了每一个语文老师的通病。年年如此,月月如此,人人如此,我不禁会想起那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写作这条路上,老师到底陪着学生走了多远?这声声抱怨中有老师多少责任?老师需要反思,更需要总结。
我认为小学生入门写作主要有两大困难: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作为主题作文的有效整合,目标导向是“主题是先导,与生活同步,与教材并行”。在此,笔者就主题作文的有效整合问题谈三点看法。
一、整合文本单元,提炼作文主题
(一)权衡文本,丰富主题
叶澜教授指出:“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整体把握单元教材内容,抓住教材特点,整体确定单元写作重点。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的《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西藏去》四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西部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民族风情。“教材无非是例子。”单凭课文的阅读了解西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有机地整合选学课文《拉萨古城》,还选用《出使西域的 张骞》《白杨礼赞》《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等相应文章与这五篇文章组合成了“走进西部”的主题式单元,在学生头脑形成一个主题空间,丰富了单元学习的阅读资 源。
(二)聚焦文本,提炼主题
主题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独到的解读,提炼出具有现实的 意义的主题。《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一般的教学,我们往往停留在学生领略到晏子的爱国思想、高超的外交才能处,但经过单元重组,提炼出了“尊严”这种主题,引发出个人的尊严、集体的尊严、国家的尊严。《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将父亲对儿子宁愿付出生命的大爱呈现在每一位孩子的面前,让每一位孩子了 解到父亲和母亲不同方式的爱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因此,“爱的主旋律”就成为了这个单元的作文主题。从学生的写作实际看,经一个单元的学习 后才写一篇文章,学生的写作训练量显然是不够的。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多读多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把单元目标分解成一课一个阶段,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等到写时,已经可以水到渠成了。
二、整合生活资源,获取作文素材
(一)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显而易见,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丰富多 彩的生活,从而获得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产生写作欲望。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带出课堂,带进生活。我们将生活中 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筛选、编辑,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丰富课堂的内涵。让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 学生参加兴趣活动,充实学生的个人生活。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并经常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拥有自己的 见闻、感受,为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打好基础。
(二)激活学生生活的独特体验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也可以这么说,习作过程是在不断地内视、发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演绎着习作 的生命,学习过程和生活实际构成了一个滚圆的循环体。指导学生 作文,要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性,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感悟。同样记一次春游活动,可以写景,可以写春游的快乐,也可以写在春 游中发生的事。允许学生对同一题材,有不同的立意;同一中心,有不同的选材;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达。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浓 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如指导《我爱家乡的 》习作时,老师在习作指导过程中从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询问学生是否注意了家乡的特产,是否调查了解过与品尝过。在这个基础上,引发讨论,回忆生活,让学生汇报生活中了解的特产,然后把上饶特产“豆豉果”带入课堂,观察、说话、品尝,再进行写作,使习作如源头活水汩汩流出。
三、贯通思维过程,优化作文语言
(一)积累语言,推导思维方式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要求,把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作为语文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 两个构件。语文教材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我们凭借着一篇篇课文进行训练,让学生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也就学到了作者思维的经验,获 得了习作的能力。如《晏子使楚》抓住关键词“三个只好”走进文本。关于“三个只好”的语句为:①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②楚王只好陪着笑。③楚 王听了,只好陪不是。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写楚王三次只好这么做”来引导学生沉浸文本。“楚王的“三次只好”说明了什么事实?学生在文本的言语中贯通了思 维,并有意识地进行了语言积累和内化。领悟到俗语“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语“自作自受”;歇后语“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 《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笑里藏刀,借刀杀人”等计策,学生不仅体会到晏子睿智的人物形象,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更是力透纸背,令人观叹不止。学生所有知识点和方法都是通过语文这本书在课堂内学的,但书里教的只是方法,要指导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将课内方法与课外知识融汇贯通。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有效发展,当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旨归。
(二)领悟语言,验证思维过程
作文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咱们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如果坚持注重语言积累与感悟,读写反复训练,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因而,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特 点进行分析总结。如先在单元整组的第一篇文章《人物描写一组》导读中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语言、行动、神态以及次要人物的衬托表达 出来的,再在后两篇《刷子李》《金钱的魔力》的教材里验证这种思维过程的有效性,以强化此类文体的学习方法。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总之,老师及家长应相互配合,共同创造条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生活,获取并积累写作素材,如此,学生写作时能文思泉涌,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会笑面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