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

来源 :科学时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源型校本教材是学校据自己的教育哲学主张自主进行的适合本校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建设策略,其实质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教材开发的决策过程。教材编写必须渗透学习策略,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需要。在一本教材中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共同构成了教材的网络,两者不可偏颇,只有逻辑结构清晰、学习过程编排合理的教材,才是便教利学的好教材。
  【关键词】校本教材;开发;依据;价值;原则;理念;定位;内容;感悟
  
  The resources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Xie Yingping Yang Shijun
  【Abstract】The resources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teaching material is the school according to ow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dvocated independently carries on suits this schoo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ndi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s the strategy,its essence is an open democracy carries o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ake the school as the base which the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s.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mpilation must seep the study strategy,constructs itself is a research need. The discipline logic and the study logic constituted the teaching material network together in teaching material,two cannot be biased,only has the logical organization to be clear,the study process arrangement reasonable teaching material,then teaches the advantage study good teaching material.
  【Key words】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teaching material;Development;Based on;Value;Principle;Idea;Localization;Content;Gnosis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1-0073-05
  
  1 实践依据与价值
  
  1.1 实践依据
  1.1.1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1.2 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新型教材,“一纲多本”成为大势所趋;素质教育与研究型课程改革的深入,需要最终融入课程,开发资源型校本教材势在必行。
  1.1.3 现行各地教材多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研究的功能较少,与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相背之处。多数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对知识、能力等的要求已超出现有课本知识的范围,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要求、教学计划与专题。
  1.2 应用价值:20多年来,我国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索为理论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校本教材开发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远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课程改革蓝图。目前,大多校本教材仍以学科的形式来设计课程内容体系,而在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仍以接受式为主。这种缺乏探究和实践性的校本教材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因而,在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中,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探究式和实践性。
  我校作为示范性高中,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符合学校层次的教材建设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在学校各方面力量的整合下,我们准备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有条件地进行以必修为主的资源型校本教材(具有学校文化特征的课程)的开发研究。进行课程的创新和相关的创新这既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基于落实《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教材方案》的需要。我们试图通过实践,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必要的借鉴依据。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从实践操作层面上进一步为学校和我市新一轮课教材改革提供思路和经验,为二期课程改革的面上推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2 资源型校本教材的开发原则、理念与定位
  
  2.1 开发原则
  2.1.1 立足校情,面向全国。资源型校本教材是结合上海市对高中教学的提升及我校作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地位而开发,同时,也可为其他省市开展高中新教学提供借鉴或参考。教材首先针对上海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升而开发的,要体现新课程、新教材的特点与特色。
  2.1.2 高起点,强调适当的超前性和领先性。高起点、超前性和领先性,这是本教材最主要的特色之一。教材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选择,因此,资源型教材除要覆盖课程标准中的细目表以外,须充分反映当前社会、生产实际中采用的最新技术和材料,当前所学要与将来所用保持合拍。
  2.1.3 突出功能性和多元化。对教材的功能性,以往我们重视不够,研究也不很透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材的使用功能。这次教材编写中,我们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观点或理念,就是须以学科能力为核心,以能切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目标,真正实现我会做什么。我们也设想,随着教材使用区域和对象的多元化、多样化,使教材等级和层次的设计上也呈现多元趋势。由于资源型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故在教材编写模式上主张多元化,针对不同对象,让师生有选择余地,不一刀切。
  2.1.4 要提高教材内容的有效性。就一种教材而言真正对学习者有用的内容的比例能达到多少,是衡量教材编写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据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情况并不容乐观,现行教材高的能达到40%~60%,低的仅20%左右,即有相当大篇幅的教材内容是无价值的。针对资源型教材的开发,我们须着重解决此问题,教材内容就是要围绕每个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与核心学科技能来展开,以“管用、够用、适当储备”为限度,着重放在两个能力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上。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材内容的有效程度。
  2.2 基本理念:当今,各国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是:不单纯把科学体系作为课程的内容体系,而是关注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注重技能、能力和学科思想的培养,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创造条件。本教材就体现了此教育理念和设计思想。
  2.2.1 使课程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2.2.2 克服过分强调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倾向,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结构要从教育的需要出发。
  2.2.3 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目标突出地理技能和能力培养,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2.4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学习和探究式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突破,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2.5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3 教材定位:在对资源型教材定位时,我们主要考虑的是教材的用处,它是给谁用的。我们把它定位在“示范性高中学生自我发展要求”上,教材编写突出“四理”——“摆真理”、“明道理”、“探原理”、“析事理”。对此定位,我们考虑:一是资源型教材应有助于学生兴趣或从事专业研究的培养;还要通过教材的开发,完善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我们确定了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课题提出的“以兴趣促励学生,以理趣启发学生,以情趣打动学生,以知识丰富学生,以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性化课程教学目标,重视资源型教材的个性化、特色化。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研究思路
  3.1.1 视角:本课题在全面分析目前国内校本教材开发模式的基础上,立足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以“高中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特长与国家需要和谐发展”为依据,对资源型校本教材开发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资源型校本教材编写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办学宗旨均是校本教材建设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因。校本教材开发明确“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方针,为保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思想、方法、手段、知识、物质的全方位优质服务。我们试图建设“以兴趣促励学生,以理趣启发学生,以情趣打动学生,以知识丰富学生,以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性化校本课程目标,强调资源型教材的必修性与研究型。
  3.1.2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实践-评估-建设”模式,基于实践,突出实效,因此分阶段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经验总结。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
  第三阶段:行动研究;经验总结;案例研究。
  第四阶段:理论研究;教育评价与总结。
  3.1.3 研究途径:总体设计与布局→理论学习和经验小结→分专题、分教研组的实验和实践→阶段性验证、课程建设、交流评价→调整、完善研究方案→进一步讨论课程资源与课程评价→反思和提升→深入进行实验实践→探讨、评价与交流→总结、出版、专家评价→示范辐射。
  3.1.4 研究目的:对中外校本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事实及材料,进行梳理和统整,从校本教材开发的动因、条件、过程、模式、策略、方法等进行综合与整合,提炼升华成功的经验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构建资源型校本教材建设的理论框架和模式。
  探索资源型校本教材建设的策略和评价体系,构建校本教材“以学生持续发展为本”的运作体系。
   研究校本教材开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间的关系,探索资源型校本教材建设的师资保障与校本培训。
  研究提高校本教材建设质量的因素,如学校自主决策、对共同的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能力、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倡导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建设策略等。
  3.2 重要观点
  3.2.1 资源型校本教材是学校据自己的教育哲学主张自主进行的适合本校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建设策略,其实质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教材开发的决策过程。
  3.2.2 资源型校本教材建设是针对国家课程建设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个性化(突出校情和生情)的教育理念是资源型校本教材建设的核心思想与灵魂。
  3.2.3 立足学科基础、体现时代变迁、关注生活经历,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验证教材编写者关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合理性,这是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期望通过本研究,验证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合理,是否真正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2.4 教材编写必须渗透学习策略,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需要。
  3.2.5 校本教材建设要注重对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如培养校本教材开发的设计、开展、评价等能力以及对传统课程与已初步开发的校本教材的再开发的能力。
  
  4 具体实践体会
  
  4.1 作为校本教材应体现的特点
  4.1.1 校本教材需具有学科特色。校本教材应该是承载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学内容、学生水平等内涵的一个载体。当它具体到每一个学科(或综合性学科)的时候,校本教材则承载着学科的教学定位和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校本教材的建设需要依据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学科的内容、授者的水平、受者总体资质之异而长远布局、合理规划。所以,校本教材应该是百课百面各具特色、无绝对统一标准和同一模式的学校“品牌”。
  优质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体现教师的教学风范和对学问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后,有继续钻研的兴趣和愿望。倘若把各不相同的课程,把复杂的受体用简单的模式来套用,那一定会丧失学科的灵魂而最终失去校本教材的内质与优势。
  4.1.2 校本教材需有共享特征。校本教材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同时能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或进展,利用好各种资源,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学成果,体现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这需要在建设时考虑到其共享效果,既具有名师共享,也具有资料共享、载体共享、智慧共享等功能。
  4.1.3 校本教材需要形式和内涵的和谐交融。校本教材的产生,不但要求教师精通学科的特征内涵,也要精通软、硬件的有效使用。只有把学科内涵借助互联网这个工具形式有效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上面向学生的需要,便利学生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效能的课件,才是优秀的校本教材。
  4.2 资源型教材编写中若干关系的处理
  4.2.1 传统知识与新知识的扬弃关系。资源型教材首先从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出发,重视具体科学知识体系中的比较经典、成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当然,新学科知识不断涌现,需要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力求反映最新面貌和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最新问题及有代表性的新方法论、新的研究手段、技术等。
  对于新知识,我们分正文和阅读材料,将新知识分层次有弹性地介绍,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重大成就和远大前景,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机。要注意精选教材内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忌学习总量超限,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4.2.2 事实与原理的比重关系。原理是反映高中课程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学科基本结构的有关地理概念、规律、成因等理论知识。原理、概念是理性知识的基础。由于指导性强,应用很广,概念在教材中可起到纲目的作用,应占有较大比重,并可贯穿于教材的始终。事实表现为事物分布、演变、景观、特征的事实材料或现象,是说明概念、论证原理、分析成因、表现规律的基本内容。新教材注意了事实与原理并重,既避免缺乏分析研究基础,也要避免理性不强的尴尬。
  对于某些概念、原理等理性知识,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加以阐述,要有足够的事实材料作为分析依据,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事例典型范例,以增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某些事实材料及实际应用内容,则要说明其指导作用和指明其中的原理、规律,并让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4.2.3 知识与能力的衔接关系。高中学科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是建立在掌握和运用规律性知识基础上的。在知识仍是高中教学重点的同时,应强调和重视知识掌握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教材的知识要求应当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贯彻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上打基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好奇心强、富于想象、敢于怀疑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前提。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无论正文、阅读或选学材料都要自始自终为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如可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思维独特、别具一格的学科或科学观点、有待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求的精神;还专门开辟“悦读”、“DIY”等,让学生以知情者、参与者身份对现实问题作出分析评价、预测和决策,为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新天地,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4.2.4 理论与实际的整合关系。本教材体现高中阶段应有的教学要求,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深化他们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开阔视野,扩展思路,培养应用意识,提高应用知识于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中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①可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②可联系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突出科学促进生产力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功用。③可联系本国、本地实际,深化学生对联系实际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④联系学科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和科学家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取得重大发现及贡献的事例,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热爱科学、树立远大志向。⑤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科学的重要作用,扩展联系实际的内涵。
  4.2.5 课文、图象与活动、练习的比例关系。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新教材除应保留以往教材科学性强,语言简洁等优点外,提高了可读性、生动性,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力求突出重点、要点,设置难点、疑点,探求关键、特征,从多方面强化这一系统的功能作用。例如,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设计上:①注意容量适当,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②多样化,我们特别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题目,还给实验、实践以应有的地位;③主次分明,具有层次差异;④注意学生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⑤编排位置灵活,各种练习可穿插于教材结构的各个环节中。
  
  5 感悟
  
  通过已经展开的资源型教材编写的实践,我们感到“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在一本教材中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共同构成了教材的网络,两者不可偏颇,只有逻辑结构清晰、学习过程编排合理的教材,才是便教利学的好教材。
  希望我们的课题在推进本校制度、课程与文化朝内涵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能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帮助。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还有阎衡秋、郑胤飞、杜程鹏等教师)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平、周广强主编.谁来决定我们的校本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2
  [5] 陈桂生.何谓“校本课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0)
  [6] 沈兰.课程权利再分配,校本课程政策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7] 钟启泉、崔永都、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8] 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
  [9] 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
  [10]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共识[J].中国教育报,2002(10)
  [11] 王彦.浅谈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0(4)
  [12]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
  [13] 吴惠清.个性化:校本课程靠法的价值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14] 美国教育部eLearnmg:Puttiing a Worl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2000.11,http://www.ed.gov/Technology/elearning/index.html
  [15] CEO FORUM 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2000年夏季,http://www.ceoforum.org/downloads/report3.pdf
  收稿日期:2007-11-02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分析、概率论问题是近年来大多数学研究的焦点,二者是相互渗透、促进的关系,可被用于解决许多相对复杂困难问题.本次研究将对概率论中的数学分析作用表现以及数学分析中概率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学分析;概率论;相互关系  作为数学知识的两个重要分支,数学分析、概率论分别属于确定性数学、随机数学类型,在研究方向上有一定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二者在研究方向上不同,但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
隐喻可分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任何事物之间都具有相似性和相异性,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越小而相异性越大时,隐喻的隐喻性程
【摘要】作为学校教师,我们要珍惜和学生相处的每一段时光,与学生共同体验探索的快乐、求知的愉悦、成长的鼓舞,我们要让学校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园地。丰富的情感化作一种道义,教育的效果不言自明。  【关键词】学校;学生;教师;师生关系    Enable the school to become the student joyful field  Tang Linming  【Abstract】To ta
“境新雅,书香盈,华灯健步读五更。谨德谨学谨课改,誓育国花别样红!”这首《望书归》是环境优雅、书香浓郁、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前茅的周口市郸城县张完乡第三中学(下文简称: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