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伺提高高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w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学生的语文阅读题失分比较严重。不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学生答题都比较敷衍,答不到重点,对于阅读题的题型等识别非常模糊,有时即便答正确了也不能得到全部的分数。因此,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极为关键,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成绩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语文阅读重在一个“读”字。要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读文章。例如《景泰蓝的制作》,这是一篇非常好的说明文,但相对于《南州六月荔枝丹》来说,学生更喜欢读后者。在学生的认识里说明文、议论文都比較枯燥乏味。
  首先,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趣味性,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景泰蓝的制作》让学生带着“景泰蓝的制作流程是什么?”等问题来阅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会提高。又如议论文,结合文章论点、论据,提出相反的观点和论据,让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带着自己的观点去阅读文章,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入、更透彻。
  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读。例如,一篇文章读下来,学生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多老师在此时都会讲解答案,发现学生还是不会。怎么办?老师让学生多读多想,逐渐地缩小其答案的范围,反复地引导学生对文章重要段落进行阅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总结答案。这样容易养成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会逐渐提高。例如,《师说》,读一遍不理解读两遍,读两遍不理解就读到理解为止,甚至可以通过背诵来加深学生对文中字词的理解,以达到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再次,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文章,这样能使学生自己领悟阅读的方式方法,更好地掌握与文章的主体,从而准确地、全面地掌握文章内容,做阅读题时才能答得又快又准。例如,古文阅读中“之”有很多意思,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之”的不同用法,在本文中及其他熟悉的文中“之”的用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而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归纳总结的习惯,从而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语文阅读做题不规范是语文阅读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做题的规范性,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成绩有重要意义。例如,结合上下文意思理解词语。很多同学在做题时不能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只是单独解释词语意思。这样就导致答题不全面、不准确。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规范学生的答题行为,养成学生准确答题的习惯。
  第一,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认真、准确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重视阅读题的“标准答案”,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做到一字不差。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死板”,却能养成学生认真答题的习·惯,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解答阅读题,避免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会而不全、会而不准的答题现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题得分。
  第二,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分析解答阅读题。例如,有些学生习·惯带着问题去阅读,那么适合他的阅读方式就是先看阅读后面的题目,然后再进行阅读,读完再去答题。有的学生则习惯先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大体内容进行掌握。然后再分析题目意思,先解答一些考核基础知识的题目,再结合文章意思对其他较难的题目进行分析。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必要给学生固定的阅读题答题模式,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获得更好的语文成绩。
  第三,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堂教学中将更多的阅读机会交给学生。例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中,一些学生因为没有提前预习课文,读课文时磕磕巴巴。于是一些老师干脆自己读课文,让学生去理解,这种做法不可取。语文教学中朗诵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一个机会,老师一定要将这个机会给学生。对于少部分学生课文朗读不熟练,可以让他们读一小部分,甚至一两个句子,这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多数学生都读不好的课文,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针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灵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老师千万不要“帮忙”,更不要“代劳”。

三、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课外书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课外书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有积极意义。例如,很多学生反映读了半白话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著作以后,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以前读不懂,现在一看就明白,这就是阅读受益。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引导学生适当地、有效地阅读部分课外书。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名著,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读书感悟引导学生读书。此外,可以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阅读环境。例如,向家长推荐一些比较好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另一方面,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阅读网络文学这件事。任何事情都有其正反两面,网文阅读上,老师要引导学生读有意义的书,而不是一棒子打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帮助的。
  总之,阅读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思维活动,也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升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仅要依赖课堂教学,还要重视课外阅读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注重学生的读,注重学生阅读题的做题规范性。在课外,老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进行有效阅读。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的阅读经验不断地得到积累、提高。
其他文献
我校参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荔湾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实验区中的“兴趣特长潜能”工作组,研究项目《实施阳光评价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研究》成功立项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阳光评价研究课题。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以阳光评价引领课堂教学实践,开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案例研究,培养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
散文化小说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传统小说不一样,它“诗一般的语言,散文家的文章风貌,稀释了小说的情节”。这种特殊性让学生在阅读和备考时觉得较为困难。本文将结合人教版第五册《边城》谈谈此类小说如何备考。  《边城》与本单元另外两篇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相比,较为另类,具有情节散化、意境诗化、人物个性不明显、大量的民风民俗描写、主旨表达含蓄等特征。在阅读和教学时,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点文章。文题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人物:林黛玉,所写的主要事件:进贾府。主要内容写了林黛王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通过她的目睹、耳闻和内心感受,不仅为我们介绍了贾府中的一些重要人物,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贾府的概貌,实际上是为整个《红楼梦》故事的发展拉开了帷幕。课文情节结构可以用三个动词概括:“进”“见”“住”。即: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见众人,
禅宗六祖惠能弘法的《坛经》,作为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两段经文被编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中。禅是儒释道的哲学化,诗是中国人情感的文学化,禅的理寄寓着诗的象,禅学与诗学心灵相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绚丽多姿又久开不败的奇葩,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统编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主要由预习导读、正文、课后阅读思考题、生字词这些内容构成。有时也会在注释里或是思考题后添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例如背景资料、文体知识及特点等。初中的孩子囿于自身的知识和经历,对于教材中一些课文蕴含的情感或是写作目的等,理解起来有难度,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助读资料来帮忙了。那么助读资料是什么类型的资料?我认为,助读资料是用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而非脱离文本,漫无边际地拓宽学生知
在探讨烛之武人物形象时,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表述的:“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我想,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探讨还可以更深入一点,更全面一点!  一、探讨形象,回到“春秋”  我们在探讨历史人物的形象时,只有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客观而又准确地评价烛之武的行为。 
一、背景简介  随着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课堂”渐成燎原之势。而从长远看,“线上教学”必然会在常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教学新常态。对于高中语文而言,线上教学面临的挑战更大。语文的课堂不仅是语言文字实践的阵地,同时更是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提升的平台,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情感交流、思维碰撞要大打折扣。而复习课,作为高三语文教学的常态主导课型,最理想的就是时间短,见效快。那么线上复习课,如
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相比,文本篇幅长、思维容量大、难度大,而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则与初中相比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因此阅读理解基本上是吃老本。笔者近年来探索出了一种新方法,即教会学生编制结构思路导图来分析文本,整合多种能力训练,以此来驾驭文本,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结构思路导图分析系统的定义与原理  1.结构思路导图的内涵  所谓结构思路导图,是阅读者立足于整体阅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关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也要通过这个主阵地——课堂而得来的。因此,课堂无论是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改革把教学定义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这就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
诗之灵魂在于情,情真意切才是诗。一首好诗,它或许没有优美的语言,或许没有动听的韵律,但它必然有着动人的真情。无论它是冗长还是简短,不管它是晦涩还是平易,情感会带你走进诗歌,深切体会诗歌之美。或是让你热情澎湃,或是让你怅然若失,或是引你心神浮动。但同样是“言志”, 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的是,现代诗突破了“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情感美也是现代诗内涵美的重要内容之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