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理调适与其他治疗“平分秋色”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伴发眼睛、心脏、血管、肾脏、神经的损害,导致严重后果。
  不少老年人在被诊断为糖尿病后,由于需要长年控制饮食,生活方式被迫改变,加上糖尿病合并症带来的痛苦,易产生悲观、抑郁、孤独等心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看到,有些老年人抵触情绪很大,甚至存在较严重的逆反心理,不配合饮食控制,给营养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还有一些老年患者药物和饮食控制都能配合,但忽视心理调节,结果是血糖水平时高时低,治疗效果很不理想。糖尿病已被列入心身疾病之列,也就是说心理因素是糖尿病发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够唤起患者的乐观情绪,消除悲观、愤怒和失望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做到良好的心理调节,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养成积极与人沟通的习惯。 现代社会父母和子女往往分开居住,因此老年人要积极和周围的同伴、邻居沟通,建立一个交往的“圈子”,寻找聊天说话的“伴儿”。
  第二,子女和亲朋要给老人适度的疏导。了解他(她)们心里的疙瘩结在哪里,及时疏导。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对糖尿病的治疗极为不利。
  第三,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方法。如果老年人不正常的心理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钻牛角尖”,形成恶性循环。医生和家人要帮助老人明辨是非,改正错误,及时转入正常心理。
  第四,坚强的信念与理想对于老年人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积极寻找生活中的闪光点, 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里的暗区。
  总之,老年人学会自我调适,能够驾驭自己的情感,做到心理保护上的自立、自觉,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信心。让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心理调节共同发挥作用,与糖尿病“和平共处”,安度晚年。
其他文献
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剧增,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人
公共图书馆是,也应该是居民区的一个标志。公共图书馆的设施不仅仅代表着图书馆,而且还代表着整个居民区。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提供的服务状况,提供服务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该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