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房恶性淋巴瘤误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feng96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4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黑矇,伴有低热(37.5℃),心电图为窦房阻滞,心率最慢为28次/min,R-R长间歇达3.5s,于当地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术后3d,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体温在39~40℃,外院多次血培养阴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2个月后转入上海中山医院进一步诊治。入院体检:T38.5℃,P80次/min,R20次/min,BP110/70mmHg(1mmHg=0.133kPa)。贫血貌,无其他异常体征。血象Hb70g/L,WBC3.35×109/L,PLT94×109/L,中性0.54,淋巴0.46。血气分析提示:PaO256mmHg,PaCO238.6mmHg(吸纯氧情况下)。骨髓象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起搏心律。上腹部B超检查:肝胆胰脾后腹膜淋巴结未见异常。心脏超声检查:起搏器导线表面毛糙(感染可能)及三尖瓣赘生物形成,中度肺动脉高压。胸部CT检查:右肺中下野可见少许片状模糊阴影,边界清,双肺门及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入院后经积极抗感染治疗,患者体温不降,全身状况日渐衰弱,考虑为:起搏器植入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且心脏超声检查支持此诊断,治疗关键为取出起搏器导线。患者在全麻下行永久起搏器及导线取出术,术中发现患者右房侧壁有一3cm×3cm×3cm大小肿物,质硬,起搏器导线及三尖瓣未见赘生物。术后肿物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每3周1次,共7次,化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基本缓解。

其他文献
患者男,14岁。因“持续发热头痛1个月余”于2006年8月15日入院。患者7月中旬受凉后发热,体温最高40℃,伴头痛、畏寒,在当地医院检查血象略高,予抗感染(具体不详)治疗无效。